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应用写作》作为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必备课程之一而备受重视。但目前该课程仍处于低效性教学状态,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按照教科书采用先理论后模范再训练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开发,过于注重理论方法的讲授,而轻视写作的实践训练,过于注重例文的简单模范,而弱化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训练。由此导致学生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勤于模仿,而一旦离开书本笔记就无从下手的状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应用写作》课程以项目任务驱动为改革模式,将项目任务引入课堂,如以组建公司为总体项目,下设上层运行、人员招聘、项目策划、运行流程、营销策略及业务洽谈等分支项目,相应完成事务、交际、行政、经济、传播等文书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在项目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任务项目为驱动,由任务带动思维,以思维提升应用写作实践能力。任务驱动的程序由构建、监控与评价构成,三者相互依存,同时推进的。
一、构建项目任务
构建项目任务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需要师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策划任务项目的意义、内容和执行的程序,要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理论与实践并重,课上课下同时推进,侧重项目任务的思维训练。
在通讯采写实践教学改革中,其项目任务的构建是基于在传播类文书写作中,涉及消息、通讯、广告文案、评论、微博评论等文书,依据这些文书的相互关系,通讯采写关涉面广,具有新闻类文书的共性,又兼具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其创造性强、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化,以“通讯写作”为教学重点,具有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的意义。
而师生共同确定的执行程序的要求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知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即要求学生注重问题意识,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自主理解新闻类文书定义、类型、特点,消息与通讯的联系与区别,通讯采写的基本要素及写作要求等问题。
实践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分专题确定通讯写作的主题,以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共70人,分为16组,16个主题。第一次选题出现一个显著的问题是选题过大,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这些主题虽蕴含着极为深广的社会内容且意义重大,但是学生因理论知识、社会经验缺乏往往难以驾驭,写出的作品也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度和生动形象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涵养和写作风格,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建议部分学生更换话题,将眼光投向校园及所熟悉的话题。第二次确定的主题有:图书馆馆藏图书、校园绿化、武夷文化、教师学生风采、学习方法、宿舍文化、艺术表演等,涉及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以前两类通讯写作居多,内容基本局限于学生所熟悉的话题。而第二次亦出现另一个缺陷,即话题涉猎广度和新颖度不够,且部分选题重复。针对这个缺陷,教师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将视角投入社会风云变化,体验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发展问题。
在构建项目任务时,教师应将构建任务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1]正如张进善所言,“写作的前提是思维”。[2]在选题时我们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在选题时做到以小见大,将大与小、点与面、典型与平凡、偶然与必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小”指工作生活中的小事情,或者重要事情的某一个侧面或闪光点。在消息或通讯写作中,选取工作或人物的某一个侧面,能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或人物的性格、精神的小而典型的材料,由此表现重大主题。在“通讯”材料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上,教师根据培养目标,有意识地选取多角度多领域中看似大量单一、零散、无序的材料,由学生辨别、审查,进而对材料进行解读、剪裁,对写作所需要的时空背景材料能进一步补充完善,着力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有效选择的思维能力。
二、监控项目任务
项目监控任务即在学生依据所选取的材料准确理解指令性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写作思路,即思考“如何采写”的问题,而“如何采写”的问题就是结构和行文的布局,就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包括标题的确立、主题的层次、结构的安排、主次的部署和过渡照应等。监控时除着力做到时间的有效监控之外,更需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一是有效控制项目任务的顺利推进。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主题和执行的程序,制定采写的时间安排表、任务分工,拟写采写的提纲,包括采写的主题、问题、重点、思路及二套方案,要求做好采写基本功课,做到提纲针对性强、思路明确,预设问题和困难应有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项目任务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QQ、论坛、微信或微博等新媒体开展谈论互动,进行通讯的写作与修改,在多轮互动中提升通讯采写的能力。
二是教师需改善或创造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结合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现场教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采写工作。部分学生因第一次开展通讯采写,在较短时间内全部理解掌握采写要领存在较大困难,甚至采写时不得要领。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应理解学生的困境并设身处地加以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方法,选取经典范文,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农民做了点事”——记“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等,与学生所熟悉的某类文种诸如通知、通告、讲话稿等进行比较研读分析,除遵循严谨、流畅、清晰的思维要求之外,亦需在生动形象、贴切上进行新的创造,要求学生分析范文写作思路,比较题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说明为何要如此写?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优劣点?并归纳出现有的写作思路,再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其它的写作思路有几种写法等等。借助在不断地提问和反思中掌握通讯的写作方式,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是教师应组织相应的现场教学,要求写作存在困难的学生到学校宣传部门观摩,跟随教师学习现场采写,切身体会采访时问什么、怎么问、如何速记,怎样随机应变等技巧,模仿采访思维方式,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和追本溯源,着力要求学生贯穿受众第一的创作模式,小组合作时为受众角色,在学习、创作、批评中换位思考,总结经验。当然在模仿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大胆进行创新,牢记“定律是用来打破的”创新意识,通过否定习惯方式进行思维创新,为达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的推陈出新的效果。我们以学生所熟悉的“失学儿童”为主题试写一篇通讯,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创新表达方式,采用文艺体广告语言,借助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救助失学儿童”的意义。
三、评价项目任务
传统的作文评价体系是教师以分数和评语的形式对学生习作进行单一化的评价,学生关注的是分数,仅极少数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评语进行修改,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习作的修改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在项目任务模式中,构建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的习作评价体系有利于任务的推进和完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就是注重写作项目完成的原创性和自主性,学生根据习作的内容(包括题意、主旨、选材、感情)、表达(包括文体、结构、语言)及创意进行ABCD四级评价,强调通讯文体特征的体现和创意性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解决。
多元化的评价注重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将过程纳入考评体系之中,通讯写作注重锻炼学生的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的锻炼,在评价体系中,特设置这样一项分值,即要求采访结束后,被采访对象针对学生的采访情况,对其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及采访的内容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要求学生采访之前做好基础功课,及调查相关资料包括网络的材料、口耳相传和其他方面的材料并对此进行梳理,整理出采访的主题和采访提纲,并要求按时按质提交。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课堂上师生对习作进行共同评价,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及他人作文的优缺点。现将一篇题为《小个头也有大能量》习作的学生评价列举如下:
全文明白晓畅,结构严谨,人物描述具体形象,把人物写活了,让人透过文字就可以认识到主人公;不足之处在于主题不清晰,重点是是主人公的自强不息,还是音乐天赋,存在模糊感受,没有重点写一个,其二是口语化严重,对话形式过多,很多话语可以转化为标准书面语,如有改进将会更好。(学生甲)
该篇通讯是一篇人物通讯。文中主要是采用记叙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王思强。通讯的语言读起来通顺流畅 ,记叙的事情有条有理。但是如果能够在这篇通讯中加入一些小标题的话,可能会更有条理。(学生乙)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而言,这篇通讯整体上语言流畅,受众意识很强,但是主题不是很清晰,小段落太多。就完成作业的态度而言,她们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小组的团结协作以及高度认真的态度,我觉得这是最值得表扬的地方。(学生丙)
这是一篇极具真实性和情感色彩的通讯文。首先,文章的题目便是点睛之首,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其次,文章的取材较新颖,内涵深刻,引人深思,让“小人物”有“大灵魂”向外界传递正能量。即使文章整体篇幅较长,但是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让人一目了然。(学生丁)
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叙述和细节描写等手法,描绘了一个乐观积极的,具有大能量的“小个子”形象,使全篇读起来通顺且富有趣味。选取的事例富有典型性,正面性,使这篇通讯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学生戊)
学生在评价范文习作时能充分认识到其优缺点,并有意识地将范文习作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揣摩和学习,很快就能掌握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效果甚为理想。
在通讯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因学生第一次接触通讯写作,一下子写出很好的习作的学生是微乎其微的,大多数学生历经不懂文体至理解文体再至模仿写作,最后才掌握采写技巧的过程。多易其稿、反复修正是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时的鼓励与正确的引导,而鼓励的有效方式就是将学生作品的进步之处展示给全班同学。为此,我们采用了成果展示式的评价体系,即将学生的作品及其评价体系、评语汇编成册,印发给每组同学、全院的教师,以及将优秀习作刊发于校报、院报上,在校广播台上播报,或推荐于校外媒体上。通过这种成果展示式的评价,学生会更乐意参与作文评价,会更加自觉地修改和完善习作。
当然在项目任务评价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亦非常重要。目前百度文库、豆丁网等是信息资源开放的网络,习作人员可以无门槛地将其习作传发至网络平台上供他人使用,这对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的大学生来说,以传发习作为激励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时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欲,“许多虚拟环境都可以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在真实条件下达不到的程度。”[3]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百度文库、豆丁网等网络载体作为任务驱动的“激发器”,即在教学中除需借助新媒体网络,在QQ群共享中发布优秀习作和项目任务书的设置。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充分规避网络资源或网络载体本身具有的信息真实性的不可确保性的局限性。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教改项目《基于项目任务驱动模式的写作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编号为:Xj2012047)
注释:
[1]覃可霖,写作思维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2]张进善,灵感与写作[J].写作,1995,(10).
[3]杨棣,信息网络化: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郑淑花 福建省武夷学院人文学院 3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