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鸿滨,黄月苏,黄燕飞,张凌鹏,夏志刚
(云南昆明:1.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口腔科,650051 2.云南省口腔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650031)
双生牙属于双牙畸形的一种,临床上同融合牙不易区分,其发病情况缺乏完整统计资料,我们较全面地检索了有关双生牙的国内中文文献,结合我科诊治的1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双生牙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的认识。
患者女,34岁,回族,2012-12-18因右侧上颌后牙肿痛1年,要求拔牙就诊。检查:28颊向阻生,牙合面部分萌,牙冠远中面黏膜覆盖,对颌牙未萌;18部分萌出,颊向阻生;48未萌出。28远中牙槽嵴顶扪诊疼痛,触及黏膜下一质硬突起。X线片(图1~2)示28远中多生牙埋伏。询问患者无家族史。行阻生牙和多生牙拔除术,离体牙为双生牙(图3~4),离体牙X线片示双牙具有部分共同根管(图5)。
通过CNKI共检索出1989-2012报道恒牙双生牙文章10篇中双生牙病例12例,排除2例不确定病例,获得双生牙病例10例[1-8],结合我科诊治的1例,共计11例。并将其年龄、性别、牙位等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其就诊原因、治疗预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牙位分布等。
图2 曲面断层片示28远中多生牙
图3 离体牙牙合面形态
图4 离体牙牙根形态
图5 离体牙X线片示双牙具有共同根管
1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67∶1,年龄22~60岁,其中汉族9例,维吾尔族1例,回族1例,均未伴有其他牙齿发育畸形。牙位分布为上颌3例,下颌8例(表1~2)。
表1 11例双生牙患者信息统计表
表2 11例双生牙具体牙位分布 (例)
双牙畸形属于牙齿形态发育异常,可分为融合牙、双生牙、结合牙3种[9-12]。融合牙和双生牙均在牙齿发育期形成,故融合或双生两牙的牙本质相连,结合牙是在牙体发育完成后由两牙的牙骨质增生粘结而成,而牙本质不相连[12-13]。
双生牙系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1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形成不完全的双生牙,通常双生牙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在乳牙与恒牙列皆可发生[9-11]。引起双生牙发生的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明确,可能有种族、遗传、生物进化和局部受机械压力压迫所致等[12]。但本文的11例双生牙病例均未发现遗传史。
有关双生牙的文献报道远远少于融合牙[13],大多数报道融合牙发生率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笔者整理的11例双生牙病例男女之间有差异,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双生牙与融合牙难以区分,尤其是正常牙齿与多生牙之间融合[9]。融合牙是相邻2个或2个以上牙胚受压接触使釉质或牙本质融合在一起而形成,双生牙是牙胚一分为二形成,故而牙冠外形与病理所见有较多相似之处[9,14-15,12]。融合牙多见于下颌前牙区,最常见于下颌乳切牙[9,11],常常伴有其他牙齿发育畸形及双侧或上下颌同时对称发生。本文11例双生牙均发生在后牙区,其中第一前磨牙2例,第二磨牙3例,第三磨牙6例,未发现双侧出现,也未见伴有其他牙齿发育畸形。
双生牙的牙冠完全分开或不完全分开,而牙根只有一个,全口牙齿数目不缺少[8,10,12,15]。有学者提出若以双牙为一牙体计算,同颌牙总数正常者为双生牙,如果同颌牙总数较正常少一个者则为融合牙[10,12,15-16]。但此标准对于正常牙列中正常牙齿同多生牙融合,尤其是第三磨牙与多生牙之间的融合,则难以与双生牙鉴别。我们发现双生牙多位于第三磨牙,增加了鉴别难度。严格地诊断和区分融合牙和双生牙,则需以牙胚发生异常的状况、组织结构的观察而获得依据,较为复杂和困难[12]。因此,有些分类已取消双生牙[9]。
结合牙是2个或2个以上基本发育完成的牙齿,由于牙齿拥挤或创伤等原因导致牙间骨吸收、两邻牙牙根靠拢、增生的牙骨质将2个牙粘连结合在一起,而牙本质是各自分开的[9,11,13]。因而同融合牙、双生牙较易区分。
本文的11例双生牙术前均有X线片辅助检查,绝大多数术前诊断为多生牙,拔除患牙后发现为双生牙。由于牙体形态在X线下较难明确和区别,仅依靠影像学表现难以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当出现不明确的多生牙X线表现时,应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11例双生牙病例中,多数选择了拔牙,仅1例未做处理,我们认为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双生牙就诊应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双生牙应避免盲目拔牙,需结合根尖片、全景片,必要时行CT检查以明确影像学诊断,对位于第三磨牙位且伴有第三磨牙阻生者尽早予以拔除,非第三磨牙多生牙可保留者,采取牙体牙髓治疗。
[1]赵丽萍,少见埋伏多生畸形牙二例报告[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3(1):59.
[2]马勇.双生牙2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6):788.
[3]闫萍.下领后牙双生牙的根管治疗[A].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编.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重庆: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2009.189.
[4]王东林,李晓燕,张芳.48双生牙1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9,9(2):173.
[5]刘红艳,葛志华.智齿双生畸形1例[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1.16(4):390.
[6]吴书祥.下颌第二磨牙畸形且埋伏阻生1例报告[J].口腔医学杂志,1991,11(1):44.
[7]杨昭霞,段志文.双生牙伴髓石1例报道.[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3,3(1):54.
[8]刘胜利,郭梅凤.14双生牙1例[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2001,17(2):151.
[9]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58.
[10]于世凤.口腔组织病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
[1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12]袁杰,石四箴.双牙畸形[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3,20(1):39-43.
[13]张翼,付志英.左上第三磨牙相对多生结合牙畸形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536.
[14]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
[15]魏立民,袁文娟,沙际春,等.乳融合牙调查报告[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1,9(2):153-154.
[16]刘英奇,朱曚曚,史东晔.邯郸市乳牙期融合牙调查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26)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