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小学生作文,尤其是中高年级作文是一件令师生皆头痛的事。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空话、套话连篇,千篇一律是学生作文的常见问题。为了解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笔者对本校学生抽样进行了调查。
85%的同学认为作文写得好,必须做到“字词运用准确”,100%的同学认为必须“句子通顺连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76.6%的同学认为必须“内容真实具体”,66.7%的同学认为必须“标点正确,字迹工整”。
针对作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6%的同学认为“没兴趣”,70%的同学认为“不会观察”,21.6%的同学觉得“无话可说,思维单纯”,11.67%的同学感觉“基本功差,无从下笔”,13.3%的同学感觉“教师指导不力”。
98.3%的同学希望通过“多读课外书籍”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96.7%的同学希望“多参加活动,丰富生活”,91.6%的同学希望“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兴趣”,仅18.3%的同学希望“勤练笔,常写日记”。
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小学生作文的难处主要是“无话可写”,学生渴望能写好作文,很多学生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盼望老师能加强技巧指导,然而最完美的指导与技巧也仅止于纸上谈兵,始终要学生身体力行。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语言,使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呢?
一、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余,我喜欢读些英语精典美文。这些文章最吸引我的就是短小而微——文章不长,一般只有500字左右,所描述的事件往往只有几分钟的事,甚至一个小片段,但笔法细腻,娓娓道来,让人不禁感叹作者慧眼,中文作品类似的美文甚少。引导学生读这样的美文,将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不仅是学习上,而且日常琐事中、学生动静之间皆是教育的实质所在。正如厦门教育局长任勇在《我的教学“土经验”》中所总结的:要每日一赞。
二、闭门卧游,做不出户知天下者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现代人来说,行万里路不是难事,但走马观花的“万里”与古人“读书行路的万里”想必迥异。真正有学问的人未必是因为行了万里路胜似万卷书。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五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另一说,八十公里),不仅是大哲学家,而且了解世界地理,教授自然地理。正印证了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居住在台湾,然而台湾的名胜如阿里山、日月潭等,他从来没有去过。他说:“我看看照片,看看资料,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要比你千辛万苦看到的还要多。”他甚至说那些不尊重自己想象力的人,非要到实地看一看的人太笨了。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就做不了文学和艺术,更何况创造呢?
三、诵读古典,与先民交友
1.读古书
鸦片战争后百年的屈辱历史磨灭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近代技术的落后不能成为中华自卑的托辞。仅文学艺术方面,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食粮,其音、意、境皆是学生诵读佳品。且不闻16世纪初拉丁文版《论语》已被带到了欧洲,17世纪末四书英译本业已在伦敦出版。其他被翻译并为西方所重视的古书不胜枚举。国人所不熟识的《了凡四训》在日本是商界必读。日本四大“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坦言,“我邂逅了中国400年前的袁了凡先生顿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要不断地美化自己的心灵,那么,你的命运肯定就会发生改变,而且是朝着好的方向发生改变,这是真理”。“穿越式”的纵向读书方法,神交古人,让人不孤单,读《庄子》就和庄子交朋友,读唐诗就和唐朝交朋友,读宋词就和宋朝交朋友,读《荷马史诗》就和古希腊交朋友,不仅朋友遍天下,而且朋友遍古代,加起来就是朋友遍古今。这等于纵向扩大了社交圈,而很多智慧就是从这种纵向社交圈产生的。
2.诵古文
正如读外国名著最好能读原版英文一样,读古书一定要读古文——文言文,这一存在了几千年、中断近百年的语言形式,肯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文言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古文、古诗学好了,白话文、白话诗也自然会写得好”。他还指出:“中国古人了解,语言最多三十年一个变化,因地方不同带来的语言变化也是一种,所以把语言和文字脱开。后人只要花两年的时言,学会了一两千个字,几千年以上的书也能读懂。”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旺盛的时期,诵古文不失为一项一举多得的教学活动。
四、背诵经典,奠定语言基础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话可写”只因语言输入匮乏。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时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位置,有义务让孩子爱上背诵。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生难忘的吗?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工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
作文,应该是有感而发、水到渠成之作。语文教师在强调结构之前,不妨先想想学生有何可写,在点拨技巧之时,不妨问一问学生何感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