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行杭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理念,对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意在培养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变身复合型人才,并为社会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就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言,体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改进,且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相关需求,体育教学提出了分项教学这一新型模式。
【关键词】分项教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排球教学
前言:分项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使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得到一定的保护,并使学生的锻炼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分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并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在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起到直接推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分项教学的相关介绍
分项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进行相关的改革工作,即通过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向多维教学的观念进行转变,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分项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的内容与范围进行合理的选择,并且保证了设题的多样性,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举例来说,学校可以依据学生兴趣、场地、师资等,开设多个项目班,例如健美操班、篮球班、排球班、羽毛球班等。
2.分析排球分项教学实践
2.1排球分项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排球分项教学旨在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与目标,使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并主动进行学习。然而,目前的排球教学仍受到各类内外因素的制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单纯的讲解示范与纠错练习等。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即机械模仿与重复教师强调的一些动作和方法,并不能主动去学习排球知识与技能。
(2)教学内容的竞技化
就目前来说,在排球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偏重学生动作与技术的精确度,对学生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忽略,使得教师灌输的知识可能很多,而学生真正掌握的却很少。举例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排球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让学生练习发球或者垫球,并未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排球运动的乐趣。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未完全理解分项教学的意义,而想要实现完全的转变仍需一段时间。
(3)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排球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发展以及大众健身,而排球教学的评价仍旧沿用的传统体系,使得学校的排球教学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排球技能多取决于学生先天能力与身体素质,并不与学生的努力与否直接挂钩,例如一些学生因身材较胖的原因,就算尽其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会使其成绩有所提高,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会使其自信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从而出现消极怠惰的问题。
2.2排球分项教学注意要点
(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使排球分项教学得到有效的实施,学校与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其教学目标是健身性而非培训性,即排球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而是为了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一定的培养与陶冶,使其充分理解体育精神。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明确这一要点,且教学内容与方法均要迎合这一目标。
(2)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使排球分项教学得到有效的实施,学校与教师均不能按照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体差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与互帮互学。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与鞭策。教学方法的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排球运动中包含的合作、成功、挫折、尊重、竞争等意义,使其社会交往性得到一定的增强,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与共同发展。
(3)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使排球分项教学得到有效的实施,学校必须严格要求排球教师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培训,使其教学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并确保在授课的时间内进行规范、标准的示范,且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应用一定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使自身的教学视野得到充分的开拓。学生在排球分项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便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3.结语
排球分项教学指的是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普及并使学生能够对多项运动有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选择,从而开设各项运动的专项班。就排球专项班而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的排球知识讲解与指导,从而使学生对排球技能作充分的掌握,并实现术业有专攻。然而,分项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持续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林群.排球分项教学的实践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237.
[2]黄少勇.体育分项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2,(4):73.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