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乔纳森•弗兰岑《自由》中人物面临的困境与救赎

2014-09-19 01:02翟升华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乔纳森救赎自由

翟升华

摘 要:乔纳森•弗兰岑被誉为“21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他的最新小说《自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画美国人生活的肖像。正如小说标题,弗兰岑提及了一个宏大的主题——自由,并描绘出了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真实现状以及他们在爱情、婚姻、家庭、友谊和精神上的困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追求自由中所遭遇的困境及摆脱困境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乔纳森•弗兰岑;自由;困境;救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1.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意识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指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在本我与现实之间进行调节。超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互协作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若这三方面无法协调而导致冲突的话,那么人的身心发展将受到威胁。小说中的人物一开始都按照本我行事,追求个人的快乐和自由,导致了家庭,婚姻、爱情和友谊的破裂。在自我的调节下失败后,最后都面临着良心的谴责。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帕蒂,面临着情感的困境。在不满足与丈夫和子女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后放纵了自己,导致家庭的破碎。短暂的快乐后伴随的抑郁的困扰和良心的谴责,在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丈夫和子女的责任后,帕蒂改过自新并得到了丈夫和子女的原谅。

2.力比多学说

1905年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力比多”,它指的是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行为动机都与性紧密相连。如果性受到压抑未被得到满足,那么人将患上各种精神症。力比多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共同决定。在异性之间,未能被满足的性需求将会影响到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小说中的帕蒂与丈夫沃尔特婚姻的破裂就是这一点的最好见证。弗洛伊德同时指出所有的活动的动机均来自力比多,创作的意图也毫不例外。他认为文学的来源和本质在于力比多的升华,艺术是力比多的转移,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源自于被压抑的欲望,因此,这些欲望需要得到补偿,创作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来发泄他们的欲望,作品成了他们无法满足的欲望的替代品。小说中,帕蒂饱受抑郁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在医生的建议下,她秘密的写下了自传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而理查德,也把自己最朋友之妻的无法发泄的欲望转移到了自己的事业上,并创作了音乐专辑《无名湖》。

二.追求自由的困境

1.家庭的瓦解

在《自由》中,家庭的瓦解首先在于叛逆的儿子乔伊。和父亲平刻板的、中规中矩的形象完全不同,乔伊是个迷人的、聪明的孩子。乔伊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始质疑父母的权威,与父亲沃特经常在饭桌上争辩。帕蒂少年时曾遭人强奸,但其父母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不仅不帮女儿伸张正义还指责女儿。帕蒂选择了离家最远的大学读书,婚后专心的相夫教子,仿佛在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母亲。帕蒂对乔伊非常的溺爱,经常与乔伊分享不该分享的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小秘密。终于,乔伊再也受不了自己的父母,于是搬到了隔壁帕蒂视为眼中钉的小女友康妮家。儿子的离家出走对于帕蒂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开始憎恨自己的丈夫,认为是丈夫逼走了儿子。二者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裂痕。帕蒂在大学时期曾经喜欢过沃尔特的好友理查德。竟然她被理查德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外貌吸引,但是为了能有个安稳的家庭,帕蒂选择了感动了她的沃尔特。理查德的再次出现摧毁了帕蒂和沃尔特原本就很脆弱的婚姻,帕蒂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生活,于是她与理查德越了界。出轨后,帕蒂的良心遭受谴责,整日抑郁度日,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写下了自传。沃尔特看了妻子的自传后,将她踢出家门。至此,伯格兰德家完全分裂。

2.友谊的破裂

在《自由》中,作者讲述了二段存在竞争的友谊。帕蒂在大学时期曾经有个叫伊莉莎的好友。伊莉莎是个自私、控制欲非常强的人,并且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她与帕蒂的男友卡特偷情时被帕蒂逮个正着,却强词夺理认为帕蒂没有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告诉好朋友一切事情,包括对卡特的感情。而帕蒂并没有因此事和伊莉莎决裂,直到理查德的出现,帕蒂开始憎恨自己在感情方面的迟钝和落后,看到理查德和伊莉莎成双入对,帕蒂开始了嫉妒,她嫉妒伊莉莎能用一切手段吸引理查德的注意。随后,理查德与伊莉莎分手,伊莉莎沉迷于毒品并欺骗帕蒂自己患上了癌症,企图把帕蒂留在身边。最后帕蒂找到了伊莉莎的父母,这段友谊以失败告终。理查德和沃尔特这对组合貌似比帕蒂和伊莉莎还要奇怪。除了都是金融系学生外,二者毫无交集。沃尔特来自农村,淳朴,有责任心得让人心疼。而理查德来自纽约,是个放荡不羁,不可信的时髦吉他手。理查德非常受异性欢迎,他时髦、聪明,招人喜欢。沃尔特知识渊博并且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二者也在暗地里竞争,这种竞争和嫉妒情绪在沃尔特身上尤为明显。此外,他还认为自己在这段友谊中付出的要比理查德多,并认为理查德总是对他有所隐藏。沃尔特非常介意理查德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大学时的一个好朋友”,在理查德的专辑《无名湖》大获成功后,沃尔特决心去华盛顿去创办他的蔚蓝山基金,成为野心勃勃的国际玩家。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和最好的朋友出轨后,这段友谊也以破裂告终。

3.爱情的幻灭

小说中描述了帕蒂、沃尔特和理查德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帕蒂最先喜欢的是理查德,但最后选择了沃尔特,因为沃尔特是全新全意的爱着她,并且全新全意的支持着她,特别是在帕蒂面对家人的时候。帕蒂在那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支持而不是浪漫。而在婚后,她便很快的发现了在性生活上的枯燥和无味,性,是她为了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而放弃的东西。对于女人而言,沃尔特代表着传统和秩序,而理查德却是野性和原欲。理查德的再次出现唤起了帕蒂的深藏在内心的渴望,二者发生了一夜情。事后两人深感懊悔。在被逐出家门之后,帕蒂和理查德并没有开心的生活在一起,尽管理查德非常努力去迎合帕蒂,但是帕蒂逃脱不了良心的谴责。最终离开了理查德,她深知自己浪费了理查德的爱。理查德,看似自由,实则不然。读书时代,理查德深知帕蒂为了接近他和故意和沃尔特成为朋友,虽然他也喜欢帕蒂,但是为了朋友,理查德训斥过帕蒂并和她划清了界限。理查德从小在继母的阴影下长大,对女人毫无安全感。他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法从快乐中得到满足,并认为整个世界是荒谬的。理查德唯一害怕看到就是伯格伦德一家——这个他疲惫了可以驻足的避风港的坍塌。为了保护沃尔特和帕蒂的婚姻,理查德拒绝了帕蒂。当沃尔特读了帕蒂的自传后,他彻底的心碎了,一夜之间仿佛他最好的朋友和最爱的妻子都是假象。

三.救赎之路

在乔纳森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主人公对于自由意志的无助追寻。在经历最求绝对自由所带来的惩罚和良心上的谴责后,这些人物最终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荒唐之事。帕蒂个人生活的失败让我们意识到有时为了得到自由,我们得先学会放弃自由。在抛弃对子女和丈夫的的责任后,帕蒂品尝到了堕落的滋味和短暂的快感,而这些代价却是失去挚爱的人。对于自由的追寻最终反倒成了枷锁。在父亲死后,帕蒂被迫停止了与家庭的争斗并回到了家,这段经历让帕蒂成长不少。在独居了几年之后,她经受了生活的空虚,并直面自己日渐苍老的岁月。最终她决定去找回她的所爱。乔伊和康妮从小就在一起,但乔伊从不珍惜康妮对他的爱。乔伊考上大学后,把康妮抛之脑后,想着是日后飞黄腾达和无数美女做伴的日子。然后在9.11事件后,他的世界被颠覆了,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愚蠢的,他感到异常的孤独和寂寞。他还是想念他所熟悉的人,康妮、妈妈和爸爸。受野心的驱使,他去了波兰和乌克兰去购买大批军事装备转卖给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当乔伊在电视上看到由于卡车的报废导致大量司机被杀害后,他变得焦虑,惶惶不可终日。在良心的谴责下,他找到了父亲求助并最后把赃款捐给了慈善事业。蔚蓝山基金并没让沃尔特如愿以偿,反倒成了资本家的替罪羊。所谓的“重建新的生态体系”,只不过是垄断资本够买土地进行的“山顶剥离开采”而已。至始至终,沃尔特只不过是他人的玩偶,毫无自由可言。沃尔特喜欢鸟,可邻居的猫总是吃鸟,在无奈之下,他只好绑架了猫,把它送进动物收容所。一路上,沃尔特被一股失落、无助及悲伤的情绪笼罩着,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和猫一样。

四.总结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在追求各自的自由,但它带来的却是生活的混乱和人性的堕落。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生动刻画,作者再次向我们展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困境,并挖掘出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源。在乔纳森的作品中,人是复杂的,亦是脆弱、真实的,以至读者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乔纳森的语言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想象中的虚拟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中的荒唐世界。乔纳森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日常生活的生动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作者完美的展现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民的真实状态。乔纳森通过这部作品也告诉读者,追求绝对的自由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履行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S. Freud.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M]. Charleston: BiblioLife, 2009: 54

[2]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10.

[3] 乔纳森•弗兰岑《自由》[M]. 缪梅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4] 左燕茹. 自由•欲望•危机—乔纳森•弗兰岑新作《自由》述评[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第五期,第30页.

[5] 陈广兴. 现实主义的“皇皇巨著”—解读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J].外国文学,2012年第六期,第146页.

作者简介:翟升华(1993.4-),女,江西九江人,汉族,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赵嘉君(1991-), 女, 北京人, 满族, 南昌大学 13级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乔纳森救赎自由
一颗热爱自由的心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
相对等三则
书与人
乔纳森·艾萨克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