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与小读者

2014-09-19 23:19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4年8期
关键词:毕飞宇苏童迟子建

“我们小时候”丛书共六册,分别为王安忆《放大的时间》(王明明插图)、苏童《自行车之歌》、迟子建《会唱歌的火炉》、张梅溪《林中小屋》(黄永玉插图)、郁雨君《当时实在年纪小》和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这是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记忆,也是一套文字优美至极的名家文集,读来趣味盎然,齿颊噙香。

王安忆、苏童、迟子建、张梅溪、郁雨君、毕飞宇……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很少有人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本里大作家所回忆的往事却深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那盏小橘灯……这些形象因久远而模糊,但是永不磨灭。我们就此认识了一位位作家,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着从生活平淡的细节中捕捉永恒的瞬间,然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步入文学的殿堂。

……

什么样的童年是美好的?生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中国父母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团花似锦的童年。“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苏童的童年印象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清贫和孤寂却不等于心灵贫乏和空虚,不等于没有情趣。

如今我们用数码相机、iPad、智能手机不假思索地拍下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角落、每一道佳肴,然后轻轻一点,很豪爽地把很多图像扔进垃圾档。我们的记忆在泛滥,在掉价。几十年后,小读者的孩子看我们的时代,不用瞪着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发呆,遥想当年。他们有太多的色彩斑斓的影像资料,他们要做的是拨开扑朔迷离的光影,筛选记忆。可是,今天的小读者们更要靠父辈们的叙述了解他们的过去。其实,精湛的文本胜过图片,因为你可以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猜你喜欢
毕飞宇苏童迟子建
浅谈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中的创伤书写
东北有个迟子建
毕飞宇的少年心
名家写夏天
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被冤枉
谁是谁的眼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优雅诗性迟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