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坡对《洛丽塔》的影响

2014-09-18 20:01江金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洛丽塔艾伦影响

江金波

摘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了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时的女友安娜贝尔不幸夭折导致他成年后只迷恋9~14岁的性感少女。与洛丽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内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基于此,通过比较《洛丽塔》和艾伦·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不难发现《洛丽塔》和坡的作品的联系,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及结局都类似,作者借鉴了坡作品中的隐喻和典故,证明坡对纳博科夫的影响之深。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亨伯特;艾伦·坡;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104-02

在1973年的一次访谈中,纳博科夫曾经坦率地承认,他从小就对坡和坡的作品有浓厚的兴趣[1]。纳博科夫在俄国成长的彼得堡岁月,碰巧是坡在俄国的声望和影响的鼎盛时期。艾伦·坡曾被严肃地视为俄国唯美戏剧的伟大先驱和导师,纳博科夫也曾强烈表示他年轻时最喜爱的作家是坡[2]。坡的作品与他疯狂的想象的恐怖,那种过早的埋葬,血淋淋的受害者,疯狂重击的心,出奇漂亮的女人,冷冷的主角,成为当时文学心理批评时期一个恰到好处的心理自助餐,这一切对纳博科夫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艾伦·坡是一个典型的在欧洲文化滋养下的美国本土作家。纳博科夫是一个接受欧洲文化,而又用英语写作、有着不同风格的俄裔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有着很多坡的风格。艾伦·坡强烈声明最悲剧的拟合主题是美丽的女性的死,而纳博科夫一个精心以悲剧故事为参数创作的小说《洛丽塔》,同样让人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洛丽塔的美貌,以及最后她悲惨地死去,无形中印证了坡的悲剧理论。在学术界,很多学者甚至认为,纳博科夫如果没有对坡的精心的戏仿,或许就没有《洛丽塔》的存在。

一、《洛丽塔》中男性角色的塑造受坡及其作品的影响 纳博科夫声明自己对《洛丽塔》创作的“第一次悸动”源自于阅读一份报纸上的一则动物园里的猿猴[3]。他指出,他的“apetale”暗指坡的短篇小说“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故事也是以一只出逃的猿猴和植物园为中心;有学者对坡的生活和作品经过研究表明,猿猴象征着一位残忍的父亲的形象,在《洛丽塔》中读者会注意到,亨伯特经常暗指自己像是一只多毛的猿猴。亨伯特频繁地提到自己像一个类似大猩猩一样的怪兽,让他自己感到不安。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男人,实则是沉溺在对洛丽塔身体的肉欲中难以自拔的肮脏的伪君子。

在《洛丽塔》一书中,他以“坡的综合体”的形式赋予亨伯特这个角色的个性。小说中这一角色的塑造是悲哀的,亨伯特身上反映了和坡相似的特点。坡,正如亨伯特,也是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未成年就去世了。通过坡和纳博科夫语言处理的比较,我们发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措辞模仿了他的短篇小说《威廉·威尔逊》的风格。艾伦·坡受质疑的名声使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空前增长。

坡和他的文学作品在《洛丽塔》中若隐如现,坡的文字和名望游荡在《洛丽塔》的每一页。坡的母亲英年早逝给年幼的坡心灵上印上了疼痛的烙印,让他永远对她异常留恋。坡的一生中注定要在不断地悲哀中度过,因为他将情感固定在了死去的母亲身上,这就限制了他得到世俗的爱,并且在他爱的人眼中,他远离了健康和活力。而亨伯特也是在母亲和初恋爱人安娜贝尔去世后,自己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变化,异于常人,只是迷恋于9~14岁的性感少女。在小说《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的确把自己的很多性格给予了他创作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与坡作品中的叙述者也很相似。有的学者把这些叙述者看作是坡本人的延伸。

二、《洛丽塔》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受坡及其作品的影响 亨伯特的挚爱,无论是年少夭折的恋人安娜贝尔,还是洛丽塔的美,都只在亨伯特的生活中存在短暂的时间,之后死去[4]。时间对坡和亨伯特来说,美丽就是他们的克星,坡的故事还给作者们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洛丽塔》中也渗透很多跟坡相关的信息。艾伦·坡的叙述者也寻求创建语言对象的永恒之美,坡作品中的每一位女性都深入读者的心。白丽莱希的牙齿,丽姬娅的眼睛,居住在彩色草的山谷深处的埃莱奥萝拉,还有那只为爱和被爱而生存的安娜贝尔。坡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是令人回味的,她们身上对爱情的这种欲望超越了性或者色情。

艾伦·坡以他的鬼魅故事而闻名,这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最后都不得不死去,但这些让人激动的灵魂会回来纠缠故事中的男主人公[5]。《洛丽塔》也像是一个鬼故事,前言中雷博士在《洛丽塔》这部小说里讨论的书中两位主人公的命运的那一部分;亨伯特最后因心脏病发作死于牢狱中,而女主人公在分娩中不幸难产死亡;从故事的最后可知席勒原来是洛丽塔结婚后随夫姓的称呼。纳博科夫在书中留下的线索让读者迂回了很多,读完故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有因有果的、相互照应的故事[6]。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要想了解坡,就要通过他创作的几位女性去分析则比较容易。无论是坡的小说,还是《洛丽塔》,其间表达了他们对年轻女性的爱恋,并且对性的描写也不是淫秽粗俗不堪的。二者都传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对他们来说,任何美的本质都有审美与欲望的双重内涵。坡笔下的叙述者最后想要的是一个超越了性的情感。有学者说到坡的创作源于他年幼时漂亮年轻母亲的去世给他的影响[7]。跟坡类似,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源于自己年幼时母亲的去世,尤其是初恋爱人安娜贝尔夭折后情感受挫的影响。

三、《洛丽塔》和坡作品中语言技巧的相似性

在《洛丽塔》中不仅有坡的一些典故,更重要的是纳博科夫使用语言的技巧也是深受坡的影响。纳博科夫有明显模仿坡的痕迹——小说中亨伯特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就是最好的证明。学者威廉·威尔逊在研究坡的故事后曾写到亨伯特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与坡的故事中的人物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更多的是在亨伯特谋杀奎尔蒂的谋杀现场,纳博科夫的模仿死亡的手法。艾伦·坡的作品《威廉·威尔逊》经纳博科夫转换成了《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坡小说中的叙述者向读者这样说道:“目前,就让我把自己叫作威廉·威尔逊好了。”亨伯特也时不时有趣地在适当的时候,在他名字前加上埃德加这个姓氏。纳博科夫还别有用心地想让读者看不懂亨伯特的名字。在《威廉·威尔逊》和《洛丽塔》这两部作品里同一个人物身份发生了转变,分别被刻画成两个不同的角色。故事的叙述者在两部作品里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洛丽塔在故事中的名字就有好几个:德洛丽丝、罗湖、多莉以及希勒夫人。

坡通过他自己的语言,寻求以贵族的气息来打动读者,通过阅读坡的小说,可以了解到坡对威尔逊在校生活的描写是一种关于欲望的学习研究,以对梦想和幻想的渴望为标记。故事中的威尔逊的措辞是夸张的,意图是显示这是贵族英雄的本质。威尔逊和亨伯特一样,都喜欢以法语短语来叙述记事,他们喜欢使用这种一般人用不了的语言,来显示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威尔逊的双重性格就好比是代表了一个事物的两端,坡在叙述故事结尾的时候写道,正义被邪恶打败了,而邪恶的一方仍被诅咒:“我依靠你才能存在,现在我死了,看看这个形象,这就是你自己如何杀死你自己的。”亨伯特和奎尔蒂同样是一个人的两面性的人,甚至更复杂。他们在性格上恰似一个人的两面。在亨伯特杀了奎尔蒂之后,他忘却了邪恶和原罪,他又回到了人生来就是充满爱的哲理中。他意识到自己的报复和奎尔蒂一样也是有罪的。无论是多么无与伦比的语言也赢不回洛丽塔的爱,更拯救不了自己的灵魂。从这一点上看,亨伯特和威尔逊是同一个风格的人,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而已。只不过是坡擅长于重彩涂抹威尔逊的不祥色调,而纳博科夫则以舒缓的笔调来刻画亨伯特的性格。

《洛丽塔》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复杂多面的人物创作、非凡的语言表现,赋予小说无限的张力,留给读者多元的阐释空间。但不论怎样解读,对待《洛丽塔》这样的小说,需要读者有艺术家的敏感和科学家的审慎。在解读《洛丽塔》的同时,艾伦·坡本人及其作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洛丽塔》的创作中,可以发现与坡相关的隐喻和典故,这是纳博科夫对坡及其作品的精心戏仿。因此,了解坡及其作品,会发现纳博科夫在语言技巧的应用、故事情节的安排、主人公的处理上都有坡的影子。艾伦·坡这位以写幽灵和鬼魅故事而著称与美国的作家和诗人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独抒己见[M].唐建清,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回忆[M].陈东飙,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李小均.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5]Bonaparte, Marie. The Life an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M].London: Imago,1949.

[6]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Carlson Eric, ed. The Recognition of Edgar Allan Poe[M].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1966.

猜你喜欢
洛丽塔艾伦影响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