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4-09-18 00:18:13蒋爱军,宋微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

蒋爱军,宋微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根本需求。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60-0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富国强民的一面旗帜;是引导人民奋发向上的价值导向;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最重要因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的场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牢牢占领大学生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阵地,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社会这阶段而言,这四者分别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层面。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国梦”,它反映了我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前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基础——“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道德,确立正确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筑牢心灵之基。这四个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据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上,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二、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制定等,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各高校在不断地积极思考与实践探索中,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在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侧重培养目标的量化考核,教学评价标准的客观精密,以及教育教学的“依纲扣本”。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就过于单一、刻板,对当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未能提供发展的空间;教师只限于讲授大纲规定的范围,学生只专注于大纲规定的范围,非教材内容教师避而不谈,学生避而不学;大学教育趋向“中学化”与“应试化”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被动消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与开拓意识,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不利于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机械性的教学管理思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具有机械性特点的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所谓“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指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其优点是能够集中、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能够按章办事,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求学和就业需求提升、教育培养方式多元化、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以及管理体系人员、技术、财力、信息化等这些外界环境及管理系统要素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学管理模式也要适实而变。显然以维持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已不适应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已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3.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社会多元性文化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非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出多元性、现实性、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的、健康的,但部分学生因经济、文化、家庭等外在因素及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突显出一些有违主流观念的思想,主要表现为:①集体价值观的缺失。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存在过度注重个人主义价值实现的现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的价值观,这些学生意识不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是同集体利益与价值紧密联系的,对集体价值意识淡薄、欠缺奉献精神、责任感不强等,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势。②社会理想的缺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部分大学生凸显了对金钱的重视与追求。加之西方文化的引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世俗化、务实化方向。主要体现在:入学志愿的填报与就业的选择上。学生填报志愿往往是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坏,而忽略了自身的理想与兴趣,从而导致冷热专业的区分;学生选择就业往往也是根据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好来选择,放弃了实现自己的理想。③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優良传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身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久而久之,价值观上出现了畸变:虚荣、急功近利、好逸恶劳、互相攀比、学习松弛、害怕吃苦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是,非主流价值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

抓住做人的根本,发挥高校教育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核心价值引领下高校育人新模式。

1.坚持思想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头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生步入高校,黄金年龄,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知识积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三个代表”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思想,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形成他们科学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形成他们为人民服务、追求理想、奉行诚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拼搏敬业的精神、坚韧务实的精神、为理想而执着追求的精神等。

2.坚持学习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坚韧的品质、创新精神、扎实牢固的文化基础知识的人。在高校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人才培养。首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融入管理、融入教学,融入课堂、融入考核、融入评价、融入实践等。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关心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社会责任感以及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各方面知识体系的认知、理解,提升大学生知识储备。最后,强化实践,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了解国情,增加社会阅历,深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从实践中体会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精髓,进而为以后真正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坚持创新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核心,大学生要时刻拥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校园,离不开校园的学习和生活。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良好校园文化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潜移默化、点滴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注重细节,强化人文关怀,增强教育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校園文化传统,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创新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团、学术交流、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心理健康教育等。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陶冶了情操,具备勤奋、善良、勇敢、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的养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根本需求。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道德诚信教育,正确审视、面对社会的发展,认清自己,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金亨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0,(26).

[4]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5]霍丽洋,焦阳,于萍,刘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6]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1203006)。

作者简介:蒋爱军(1972-),女,河北沽源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务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宋微(1981-),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