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八式二十八招儿破解小学语文总复习难题

2014-09-18 22:48陈树军韩希彤陈建旭熊沛荣李东利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总复习策略方法小学语文

陈树军 韩希彤 陈建旭 熊沛荣 李东利

摘要:小学语文总复习,要把握一个准绳——《语文课程标准》,依照一个基本思路——化抽象为具体,遵循一个规律——谋定而后动。要采取科学、有效、生动有趣的方式,从基本内容和策略、方法两个维度对总复习进行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总复习;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1-0001—12

转眼又到毕业时,小学总复习即将拉开帷幕,在以往的语文复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以做资料代替复习,教师热衷于不停地把一份又一份的资料发给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学生每道题目必练习,教师每道题目必讲评。二是以考试代替复习,教师以为考得多,碰得多,容易“赌中”,于是东拼西凑各种模拟试题源源不断地考学生。这样的忙碌使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也叫苦不迭,却收效甚微。可是,不这样做,好多教师又感觉无从下手。总复习到底该怎么做?总复习看似繁杂高深,其实只要掌握规律,找对方法,复杂的东西也能简单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练就绝招,破解小学语文总复习难题。

第一段——谋划预备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这第一式是整个总复习阶段的基础。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要先从时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然后按计划执行。

第一式:把握目标,周密计划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课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大体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分为以下六个大类:1.汉语拼音、汉字(字母表、声母、韵母、笔顺偏旁、多音字形近字、改错别字、查字典);2.词语(词语理解与搭配、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词的感情色彩辨析、成语填空及分类、谚语歇后语);3.句子(扩句缩句、修改病句、句子形式和修辞方法、关联词语的运用、句子含义等);4.古诗文及名言佳句;5.阅读(课内阅渎、课外阅读);6.习作。

以上内容大约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总复习,具体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配。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谋划,下面我们就开始练功啦!

第一招:研读课标,找准着力点

不管是授课还是集中复习,我们都应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基础,以教材课文所呈现的语文基础知识为范例。

2011版的课程标准首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总目标,课程性质和总目标承载着总复习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在复习之前首先要:①明确新课标阐明的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尤其是各年段的要求和教材的教学要求;②清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③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尤其是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点;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差异,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类复习,我们拆解各年段目标,明确分类复习达标要求如下:

小学阶段对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小学阶段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累汁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借助汉语拼肯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要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小学阶段对词语的要求是:正确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辨析近义词、反义词。

小学阶段对句子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实际生活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子表达情意的作用;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主动积累语言;能用正确、流利的用普通话与别人交谈并能清楚明白有感情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学阶段对阅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形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性;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会默读,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诵读优秀是问,注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60篇(段)。扩大阅读面,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以及常见的应用文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

第二招:参悟标准,化抽象为具体

《课程标准》虽然对各项知识做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要求是概括的、抽象的,特别是阅读及习作,很多时候让我们无从下手,此时我们要能够通过一篇篇的阅读文章的教学,把这些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目标。复习的过程中,就要以这些“目标”为重点来进行。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

本单元的课文依次是《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根据课文特点结合课标要求,可确定学习语言表达重点训练项目如下:

按照时间为经线,人们活动为纬线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结构;了解民俗风情的方法;体会象征物背后的意义;同类事物有不同特点的原因。

具体目标:

1.按照时间为经线,人们活动为纬线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结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北京的春节》按照从“腊八”开始,写到“元宵”,其中涉及到“小年”、“除夕”、“初一”“初五到初六”、“初六以后”等时间段的内容。作者在每一个时间段介绍了人们在做什么事情。

总说按照时间顺序写,其实,这是安排文章结构的一种方法——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来安排在不同时间节点,人们做什么的材料。

2.在不同时间段内,不同人的活动,有的简单介绍,有的详细介绍,有的时间段内人们的活动写的简单,有的时间段内人们的活动就写得详细一些。

还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体现出春节带给人们欢乐祥和,突出节日气氛的人们活动,作者就写得详细一些。而那些虽然与春节有关,但不是特别能够表现春节欢乐的人们活动,就写得简单一些。

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好处:就是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好的表现春节期间人们的“欢乐”的特点。

3.了解民俗风情的方法。看看在特定时间人们在做什么,将其他地方在同样时间所的事情,与眼前看到的情形作比较,从而抓住特点——人们的衣着、饮食、所做独特的事情、做事情的独特方法等,抓住风俗特点。

4。学习思考:体会象征物背后的意义。藏戏的面具是一种“象征物”,面具的背后隐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生活中,有很多背后隐含着一定意义的象征物。比如京剧的脸谱,再比如各大城市的“市花、市树”等等。

这段话对我们观察认识生活有这样的启示:我们观察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物”的时候,不但要看清楚象征物的样子、颜色,还要去思考、去了解象征物背后隐藏着的意义,也就是它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物“代表”着什么或者“以示”什么,进一步了解那里的文化。这样,我们介绍某种象征物,在能够比较透彻的把这种事物介绍清楚,让别人明了它的含义,从中受到某些启示和教益。

5.学习思考:同类事物有不同特点的原因。阅读《各具特色的民居》,可以得到与以前学习课文的时候一样的启示: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但是,在本文,课文不但写出了同类事物的小同特点,而且写出了“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这样,就写出了不同特点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历史的、资源的、义化的不同风俗习惯。

写文章不但要写清楚外在不同特点,而且要写出不同特点的原因,这样,才能给读者更深的关于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感受。

以上是针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结合课程标准所做的一个分析,其实,我们不管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应该进行这样的分析和提炼,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的时候有“抓手”,不至于课标背得滚瓜烂熟,实际教学一塌糊涂。

怎么样,这招还管用吧!

第二式:方式新颖,事半功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复习方法,不但能给枯燥的复习带来快乐,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招:角色转换

作为教者,我们常常感叹,我这么辛苦编资料,出习题,你们还不好好做,真伤心!其实如果我们是学生又会怎么想呢?我们调查过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老师整天给我们出题做,我们都做腻了。“既然这样,为啥不换个招数呢?我们可以规定一个适当的范围让学生来出题嘛!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互相出题,甚至给老师出题。让他们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出题者”,也过过考别人的瘾(甚至可以考老师),其实,我们细想想,不管学生是否做题,他出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复习呀!如果你也正在为这个问题苦恼,那就试试这招吧!

第二招:竞赛比武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复习中很好的利用小学生这一天性,将会为复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两两结对,互相“攀比”——谁的知识掌握得牢,谁的小检测正确率高……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愉悦地进行复习。

第二招:错题超市

做练习是复习中教师常用的方式,练习中出现一定的错误也再所难免,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同一个题目,同一类型的题目有时学生会错了再错,如果采用多写几遍的做法势必让我们承担凶神恶煞的角色,同时带有体罚之嫌,我们不妨让学生把自己在历次检测中的题目一点一点积累下来,时常回头看看,还可以交换观摩,这都将大大降低错题率!

第四招:似旧似新

为了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复习时教师出练习题目常常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出现,这一做法,久而久之,学生新鲜感减退,最终带给学生的是弊大于利。我们可以在以往题目的基础上加进延伸、拓展的内容,使得这些题目似旧似新,在提高学生熟练程度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辨析能力。

第五招:散珠成串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语文的各个“点”(知识点),但这些“点”在学生们的脑子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因此,是不易灵活运用的。接下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各单元中这些多而分散的“点”连成“线”(知识线索)并进一步形成“网”(知识网络),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抓好“面”、“线”、“点”的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虽然这一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真的能够带领学生对课本所有知识点进行综合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构建成一定知识网络,教师的功劳将功不可没。学生也定会像学了武术中的一招一式之后,经过散珠成串,融会贯通的高手了。

如果说上面的起式还只是一个谋划,那么,下面可就是真刀真枪了。拉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战吧。

第二段——板块操练,各个击破

第一式:拼音绝招

音节是听觉能够收到的最自然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或几个因素组成。一般的讲,汉语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第一招:家族成员要记牢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共计23个。分别是:b p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一个音节中声母后边的部分,共计24个。a oe

i

u ai ei ui ao Ou iu ie I==Ie er an en in un un angeng ing ong

声调:普通话声调有四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被称作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统称为“四声”。

第二招:标调小口诀

因为有了调号才会区别出不同的音节,所以准确的标调很重要。这里有一个标调歌可以借鉴:“一个音节一个调,声调符号像顶帽。声调符号标在哪儿?只在韵母头上戴。看见a母就标a,不见a母找o e。i u并列标在后,轻声上面不标调,还有一点很重要,i母标调点去掉。”

第三招:特殊韵母怪脾气

在汉语拼音中,有几个特殊的韵母,他们都有自己的怪脾气。比如:

1.j q x y和u、ue un相拼时,u上两点要省略。如:ju拘 que确 qun群

2.n I和u相拼,u上两点不能去掉。如lu旅nu女

3.韵母o只跟声母b p m f相拼,而不和别的声母相拼。

4.韵母e,除了么(me)字是声母m和韵母e相拼外,不跟b p m f相拼。

5.韵母u不跟声母b D m f相拼。

第二式:汉字窍门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仅有的语言已不能满足交往的需要,于是人们就用“画画”表达意思,用“结绳”来记事。在“画画、结绳”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文字。

第一招:汉字有规律

面对一个个熟悉或是陌生的汉字,我们可能看不出什么,实际上古人造字是有方法的,通常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大多数汉字属于形声字,了解这一造字方法,对我们识记汉字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造字方法的认识参看下表:

第二招:形近意远

在汉字大家庭中,因为汉字众多,所以就有一部分字在形体、结构、部件等方面很相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近字,如果不仔细辨别,就可能写错字了。彤近字大体有一下四种情况:

1.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如“愉”和“喻”

2.笔画相差一两笔。如“狼”和“狠”

3.某一笔画的位置不同。如:“未”和“末”

4.某一局部不同。如:“旋”和“旅”

辨析形近字,弄清形近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不仅能有效纠正和减少错别字,还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该怎么做呢?

1.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形近字的区别是很小的,如果粗心大意,就会混为一“读”,或者混为一“写”。

2.根据字义确定字形。

不同的字其意思是不相同的,根据偏旁部首来区分字形,确定字形是一个好办法。如:“晴—情——清”一组形近字,“晴”与“日”有关系,“情”与“心”有关系,“清”与“水”有关系。看,用偏旁部首来区别形近字好用吧!

第三招:写字有学问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伴着熟悉的的旋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起语文基本功——写字。

要想写得一手好字,不仅在写字的时候要做到“头正、身直、两臂撑开、两脚平稳”,更重要的是按照笔顺规则行笔.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

笔顺是书写汉字时安排笔画的先后顺序。笔顺规则有: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

汉字的组成分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是由一个部件构成,若要拆分只能拆分成最小的构成成分一笔画。而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按照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这种组合方式称为汉字的间架结构。合体字的最基本的间架结构有以下几种:左右结构(左右相等、左宽右窄、左窄右宽)、左中右结构(左中右相等、左中右不等)、上下结构(上下相等、上小下大、上大下小)、上中下结构(上中下相等、上中下不等)、半包同结构(左上包右下、左下包右上、右上包左下、左包右、上包下、下包上、全包)、品字形结构。

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分析,不仅是写出横平竖直,撇捺有力的方块字的前提,更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汉字所代表的本义和引申义,帮助理解古代的文化典籍,同时对于辨析字形、记忆识字,也都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明确了汉字的结构,再记住下面的口诀,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就不成问题了!“上有天,下有地,左右两边留空隙。重心稳,有支撑,平正均衡写整齐。疏要展,密要细,笔画匀称才合理。前呼应,后承启,笔断意连融一体。有穿插,有避让,参差变化字美丽。讲自然,要就势,凶字赋形显神奇。”

第三式:词语拆招

第一招:似是而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即词义。词语的意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本义指这个词语最基本、最常用而派生能力最强的意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而产生的意义就是引申义。借用一个词语的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样产生的新的意义就是比喻义。明白了这些,再接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题目就知道从何下手了吧?!

第二招:知己知彼——近义词、反义词

一、近义词

近义词通常是意义较为相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语。它们在以下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1.语义轻重不同。比如“成绩”和“成就”都表示做事的成果,但是“成绩”多指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取得的收获.所表示的意思比“成就”要轻。“成就”多指在事业上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绩,所表示的意思比“成绩”要重。

2.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所指的虽然是同一事物,但期中有的表示范嗣大,有的范围小。如“困难”和“困苦”,“闲难”可以适用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范围大;“困苦”只能用在生活上,使用的范围小。

3.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一组近义词中,哪个词与哪个词搭配是有一定的限制和规律的,不能任意配合。因此,我们可以从词的配合和运用上来辨析近义词。如“改进”和“改善”,“改进”一般与“工作”、“方法”、“技术”等词语配合,二“改善”则与“生活”“条件”、“关系”等词语配合适用。

4.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词的基本意义相同,只有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词带有喜爱或赞美之情,叫褒义词;有些词带有憎恶或讽刺的意味,叫贬义词;有些词语没有褒贬的区别,叫中性词,如“成果”、“后果”、“结果”三个词,都有事情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和结局的意思,可又有不同;“成果”指工作和事业上取得的收获,是褒义词;“后果”指坚持不正当的做法,发展下去必然的得到的结局,是贬义词。“结果”是表示所有的事情发展的最后状态和最后的结局,没有褒贬的区别,是中性词。

当然。一组近义词之间还有其他细微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辨析近义词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至于在辨析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当然,掌握了较多的近义词,并能准确恰当的运用,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而且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

二、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辨析反义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构成反义词的一组词应该同属一类。如长一短,同指长度。

2.一个词的否定形式不能看成反义词。如:对一不对。

3.单音词要找单音词,不能找两个或两个字以一㈨々词。如:脏一干干净净。

既然反义词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如何找准反义词呢?下面的小方法不妨试一下:

一是可以抓住词中的一个熟悉的字,找出他的对立面,然后再想出整个的反义词。如“柔软”,可以先想“软”的对立面是“硬”,再进一步给“硬”字组词就很容易想到“坚硬”;二是给原词加否定词“不”,再想出加了“不”的原词的用哪个词表示。如给“危险”找反义词,先给“危险”前加“不”字,变成了“不危险”,“不危险”用什么词来表示呢?这样就很容易想到“安全”。

第三招:更胜一筹——词语积累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无论表达还是阅读都无从谈起。从道理上讲,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相反,一个人如果语言贫乏,语言感受力很差,语文知识薄弱,那就谈不上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无法指望语言文字运用的范围能有多广。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谚语、格言……这些明珠散落在小语教材之中,识记他们不仅是一种对祖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固定短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也有三字、五字、七字甚至更多字的成语。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变换字序、增减字数。按照结构可有:AABB、AABC、ABCC、ABAB、ABCD等形式。

谚语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使人们智慧的结晶。谚语一般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都能解释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们从中受到启示。在内容上有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的,有关于社会生活方面。

歇后语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一种俗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和说明,中间用破折号链接。可分为有有比喻意义的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小学阶段的学生机械记忆能力特别强,如果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语言积累训练,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多背诵一些成语及格言警句,加大课外阅读量,摘抄并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这样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会更丰富,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写文时,话语就会自然涌于笔端,语文素质一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第四招:笑里藏刀——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尊敬或是贬斥、厌恶、鄙视等情感。汉语中,有些词含有赞许或好的意思,这样的词称为褒义词;有些词含有不赞成或坏的意思,这样的词称为贬义词。褒义词要用在好人身上,贬义词要用在坏人身上,不可颠倒。从敌人的阵营投到我方叫“起义”,背叛我方投向敌人叫“叛变”。革命立场不动摇,那是“坚定”,坚持反动立场,则是“顽固”。同样是“死”,烈士用“牺牲”、“捐躯”、“就义”、“殉国”,坏蛋用“毙命”、“翘辫子”、“见阎王”、“上西天”。当然,表达同一个意思,并不是非褒即贬,也可以用中性的词语表达,仍以“死”(“死”本身也是中性的)为例,“卒”、“去世”、“亡故”、“咽气”、“作古”等,就无所谓褒贬。

第四式:句子致胜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语气、语调,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完成简单交际任务的语言使用单位。

第一招:认清庐山真面目

1.明确句子类型

①陈述句。用来讲述或说明某一事实或情况,具有平而略降的语调,书面句末使用句号(。)表示。陈述句是用来叙述或说明事物的运动、形状、类属、关系等的,它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句子。

例如:今天是好天气。

②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一包括明知故问。有表达疑问语气的语调。书面句末使用问号(?)表示。

例如:星期天,我们去干什么?

③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或是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叫祈使句。句末根据语气的强弱,可以用感叹号,也可以用句号。

例如:“禁止吸烟”

“请把窗户打开。”

④感叹句。带有强烈感情(喜欢、愤怒、悲伤或者恐惧、惊讶、厌恶等)的句子,书面上句末用感叹号表示。感叹句常带有“多么、多、好、真”等词语。

例如:今天的天气真好!

2.辨别句子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①比喻就是打比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句中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活像”“是”“变成”“仿佛”“犹如”等等。

注意:不能认为带有比喻词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而没有比喻词的句子就肯定不是比喻句。如:“小明长得好像他的爸爸。”这一句虽然带有比喻词“好像”,却并不是比喻句。

②拟人就是把事物当做人来描写,让事物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或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③排比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联系,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④夸张句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扩大或缩小,使人得到突出的印象。例如:这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就是他们的足球场。

⑤设问句就是作者为了把事情说清楚,把观点阐述明白,故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再自己回答问题的句式。设问句一般都是自问自答,而反问则表达确定的意思,一般不要求作答。

第二招:你来我往——句式变换

改变句式就是在保持原来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句子的表达形式按一定的要求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练习。

1.“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例如:我把画挂在了墙上。

画被我挂在了墙上。

2.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

陈述句直接陈述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调比较平稳。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更加肯定,感情强烈,语调更高。

例如:作为一个市民,应该遵守公共道德。

作为一个市民,难道不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吗?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一定要加上“难道、怎么、岂能”等反问词,句尾还要加上“吗、呢”等表示语气的词语,句末最后的标点符号也要改为问号。反之,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要去掉这些反问词和语气词,句末标点符号也应改为问句。

第三招:强强联手——恰当运用关联词语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密切相关的简单句子,合起来构成了复杂的句子。构成复杂句子的简单句子称为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一般用关联词连接。按照分句之间不同的关系,复杂句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

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7.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

第四招:反戈一击

1.整理句序

整理句序,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的练习。一段短文,它的句子间的关系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组织在一起的,句子前后联系紧密,不可颠倒。

例如:

(1)同志们劝他不要去了,董老爷爷还是上了车。

(2)董必武老爷爷年纪虽大,但对学习从不放松。

(3)三小时过去了,直到汽车停下来,有人催他下车,董老爷爷才知道已到了目的地。这时,疼痛也被赶跑了。

(4)车子开动后,董老爷爷立即打开手提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英文学习卡片学了起来。

(5)他高兴地告诉大家,一路上按计划又温习、熟记了三十多个英文单词和词组。

(6)一九七○年的一天,董必武老爷爷乘汽车从广州到从化。

(7)同行的人说:“学习,真是董老治病的一张最有效的药方啊!”

(8)上车前,他的三叉神经突然又剧痛起来。

(9)他左手压迫着三叉神经,右手不停地在腿上写划着,眼睛盯着英文卡片。

这几个句子次序混乱,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楚,必须许重新加以整理,把排列顺序改为(2)(6)(8)(1)(4)(9)(3)(5)(7)

整理句序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①要先弄清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正确排列顺序的依据。

②一定找找出正确的开头。有了首句,才能以此类推,完成理顺句子的任务。

2.修改病句

说话有语病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在“课程标准”习作一项的要求中,从中段就提出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要求,让我们看一看常见的语病都有哪些吧!

(1)语序颠倒:王厂长介绍了许多李师傅的先进事迹。

(2)前后矛盾: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3)成分残缺: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4)重复哕嗦:爷爷经常回忆起过去那令人心酸的往事。

(5)搭配不当:老虎是一种猛烈的动物。

(6)关联词用错: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7)前后矛盾: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

(8)分类不当:《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读的报纸。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

画:用铅笔在病句上画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

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

第五招:粗中有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它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功劳。

试想,如果在书面语言中没有标点符号会怎样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将是一篇篇长长的字串,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谁能一口气读完呢?即使断断续续读完,是否就能读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两例文字:

1.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

2.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

尝试一下,标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会大不一样。

小学阶段应掌握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叹号、引号、省略号和书名号。(用法及示例参看新华字典附页)

第五式:阅读联盟

第一招:致胜秘籍一阅读文章妙法

阅读是考卷中失分最多的题目。为什么呢?是不是开始读得很认真,渐渐地就走样了?是不是走马观花,没读完就匆匆下笔了?殊不知,这些做法都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更谈不上读懂读透了。

其实“圈点勾画、批注与品析”的读书方式就是一种基本的也是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具体而言,我们在读书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上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或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

“边读边想”可以说是阅读时的另一法宝。

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于读,首先看看题目、内容提要。看完后沉思一会儿,想想文章中的情节会是怎样发展的,然后再读全文。任何一篇文章,语段中都会有些关键词,或者精彩的描写,或者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到这些语句时,稍停以下,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把文章的文字叙述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到“云”想想云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及其虚无缥缈等等;读到“海”,想想还的波澜壮阔,海水的色彩、变化等等。这样,你会真切的品尝到语言的无穷无尽的奥妙和乐趣了,更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此时再完成文章后面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第二招:火眼金睛——发现特点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因此对自然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读懂自然段的基本方法可以这样做:首先进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接下来细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知晓句语句之间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进行概括,讲几句话连起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事实上,这些构成文本的段落、语句往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如果在阅读初期就能迅速发现这些段落的特点,对读懂自然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了解常见的构段方式

构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段是文章的基础。构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认识一些常用的段式特点,可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更有利于读懂一段话。小学课文中段的结构基本有如下几种:

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同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

①先总后分。如《赵州桥》一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第一句话是总述,后面的几句是分述。

⑦先分后总。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网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同,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同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问,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段话共四句。前几句分别写圆明同有些什么景物和圆明同景物的特点。最后总写漫步园内的感觉。

③总一分一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中:“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四句话之间即是“总——分——总”的关系。

2.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用几句话或几个分句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的关系。这就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并列关系的语句常用分号隔开。)?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中: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写泸定桥“险”抓住了三个方面:一是从桥的构造来写;二是写桥下水势之猛;三是写敌人凭险固守。这三层意思为并列关系。

3.因果关系:这种结构形式,一般在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以《第一场雪》中的一段为例: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这段话属于前果后因的构段方式。作者首先写“瑞雪兆丰年”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一是冬雪能冻死害虫;二是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三是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4.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有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组织材料的。如《鸟的天堂》一课中的: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段话写了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有:“起初……后来……接着……”

5.转折关系:这种结构形式的段落,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前后内容是相反的、对立的,中间往往有明显的转折词“可是”或“但是”等分开。例如,老舍的《猫》一文中: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心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怎么叫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气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就是通过这种转折关系的句式,表现出猫的性格古怪。

其实,句与句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时,紧紧扣住句子的内容,全面理解每句话就能发现其中的特点。

二、巧妙破解——找准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所以“找中心句”常常是概括段意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中心句在段落中的位置还有一定的规律呢:

1.文章开头的总起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如前面提到的:《赵州桥》一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第一句话就是概括本段的中心句。

2.文章结尾的总结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如老舍的《草原》一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既是文章的总结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对全文的归纳和总结。

3.在段落的中间的中心句,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海底世界》一文中:“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段话的中心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而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4.还有一种起强调和加深印象作用的中心句,在段的开头和结尾。比如“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每次上课,她从盒里取出一支粉笔,用到最后一点点,还舍不得扔掉。两个指头掐得紧紧的,用力地写着,直到无法再写的时候才扔掉。那时候,你看到粉笔头只有豆粒儿那么一丁点儿了。你一定会想:陈老师多珍惜粉笔哟!??”

掌握了中心句的这些基本特征,相信大家在今后的阅读练习中就能比较顺利的找到它了。

三、水到渠成——体会过渡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中的段落恰如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即过渡段和过渡句。不然,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过渡句来实现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呢?

一般地说,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再有就是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仍以《赵州桥》一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为例,此段的第一句话不仅是概括本段的中心句,还是一个过渡句,承接前段内容(赵州桥的坚固),引出下面的内容——“而且美观。”实现了段落间的切合,让人读着也觉得那么顺畅自然,真是恰到好处。

第三招:各个击破

文章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存在的,犹如一棵大树,句段篇好比文章的枝干,而词句就是绿叶。有了词句的绿叶,才有大树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大树血脉相连,词句的绿叶才能闪现生命的光彩,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

常规的阅读测试,大多通涉及到对字词、句段的分析、理解以及对文章剖析把握,以考察学生分析品评文本的基本能力,令许多学生头疼。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呢?

一、理解词句的含义

首先我们得明确:试卷所选的词句,往往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前提下,除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的策略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1.联系文章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或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词语或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上起到什么作用。比如《白杨》一文中“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就得结合本文中心思想“借白杨赞美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建设者和后继者”去全面回答。

2.联系相邻词句,把握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词或句子相邻的上下词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在理解“眺望”一词时,可结合上“顶峰”一词,设想当时的情景“站在顶峰”眺望——站在高处向远处望,这样就容易多了。

再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r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要恰当理解“旁逸斜出”一词,只要联系文本第一句话就够了。

3.联系修辞特点来理解词句的含义。作者在文中为表达的需要,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多为比喻)来表达深刻的意味。这样的词句,常常是含蓄难懂的。我们可以抓住比喻修辞的特点,通过将比喻还原为本体来透过表象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二、概括主要内容

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概括主要内容有没有什么方法呢?在小学阶段一般说来,写人的文章,包含这些要素: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为什么干或怎么干?写事的文章:抓住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写景的文章:写什么景,有什么特点,接什么顺序写的;状物的文章:物名,情貌,特性,特点。无论那类文章,都得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按顺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过概况主要内容也有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1.巧借助课题概况全文。有些文章的课题就内容的凝练,我们可以根据标题追溯、扩展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新年的礼物》一文主要写麦克用自己的行动送给了爸爸一份特殊的礼物。

2.借助“六要素”概况大意。如《爬天都峰》(人教版三上)这篇课文“六要素”就是十分清楚的:时间——假日里;地点——天都峰;人物——老爷爷、爸爸、“我”;事情的起因——一老一小在天都峰脚下相遇,相约一起爬天都峰;经过——克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互相道谢。把这“六要素”串联起来,就得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合并段意概况全文。如《风筝》(人教版三上)这篇课文,第一段写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第二段写做风筝,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段写找风筝。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助重点段落和句子概况大意。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重点内容。例如《赵州桥》一文,我们抓住“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两个句子,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

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提高。

第六式:习作攻坚战

谈到作文,一些孩子就会头痛,要么不知道怎么写.要么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最苦恼的是还有字数的限定……难道作文真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看看下面的建议,也许你能改变看法。

第一招:稳中推进——明确习作流程

每当我们在了解习作要求后,不是急着动笔,就是漫无边际的苦思冥想呢?你有没有想过动笔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篇成功的作文,总要经过审清题意——选材立意——谋篇构思——初稿——修改定稿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招:四两拨千斤——写作有技巧

1.审清题意。审题的关键是确定“题眼”。怎样确定“题眼”呢?比如:“六年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毕业前夕请你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并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清楚,这件事情令你难忘的原因。”抓住关键词“难忘”,选材范围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同时还要注意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要求。

2.选材立意须新颖,避免“假、大、空”。

什么是“假、大、空”呢?比如一写父母,就是送我上学、接我放学之类的材料;写老师,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一写同学,就是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目之类材料。诸如“儿时玩伴的游戏”、“半块橡皮的友谊”、“生病时老师的关爱”等材料,再扣“让人怀念、令我难忘、或是懂得了感恩……”等“帽子”就未免千篇一律,乏味不堪了。

我们又该如何选材立意呢?比如一个学生在写一篇反映“家乡的变化”这一大的主题时,没有简单的选择家乡“高楼平地起,日子节节高,人们扬笑脸”等材料,开头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然,然后笔锋一转,介绍自己这些年和远方亲人联系方式的变化:书信文字联系——手机语音联系——QQ视频联系——发E—mail”邮件,接下来,点出身边的人通讯方式的变化,结尾扣题。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点(我和家人联系方式的变化)来反映家乡整体面貌的提升和改变(见大)。

可谓是“以小见大”、别有新意。

第三招:好文章,在积累——功夫用在平时。

其实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习作的典范,如果在课文的学习中,发现其中的写作技巧,我们的习作同样会神采飞扬。

我们的习作中,离不开人物,如何写好人物?看看我们的教材是如何渗透的!

1.在对比中描写人物,刻画人物特点。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在描写李大钊的时候,将李大钊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放在一起来写。

细致观察,捕捉到人在不同情况“反常的行为表现”(与他人对比,将同一个人不同情况下表现得异常变化进行对比),再认真思考为什么,就能够推测出人物内心在想什么,他有的怎样的特点;细致观察“同样环境、同一事件中自己关注的人物”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表现”,就能够推测出人物内心在想什么,他有怎样的特点。这是抓住人物“内心特点”的两种方法。抓住了人物内心特点,在写的时候,事件中不同人的不同表现写完清楚,把同一个人做事前后的变化写清楚,就能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特点。

2.关注并借助容易忽略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一夜的工作》

赏析对周总理办公室布置的细节、动作行为的细节、招待同志的细节的描写,体会这些令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通过写想象(幻想),反衬人物处境和内心特点的方法。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者在本文中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每次划火柴都看到美好的东西,而这些幻想出来的东西恰恰是生活中两个缺少的,从而衬托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4.运用写出了人物特点的典型语言形式。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谁也……谁也……”的句式的体会;“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抓住这句话中的“成把”与“一根”,还有结合,“敢”字作用来赏析。

5.运用对比方式来表现人物特征。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将居里夫人与男科学家作对比,与其他女人做对比,与其他有盛名的科学家作对比,在提炼镭的过程中,将从从成吨与0.1克作对比,从而反映人物的特点。

在课文的学习中除了能够学到习作中写人记事的一些小妙招之外,我们还能学到行文结构的好多绝招呢!看看下面的内容,你就会大开眼界的。

1.给自己的文章确定“线索”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灯光》

“线索”是文章能够吸引着读者一路读下去的“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某一个人物,还可以是某一种“现象”。这个事物、人物、现象,在事件中多次出现,事情是围绕着这个他(它)发生发展。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找到这个线索,围绕着这个线索一路写下去,把与这个线索相关的写清楚。这样,读者在读的时候也能够清楚地发现这条线索并被它吸引,从而对你的文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2.前后照应方法的运用。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结尾三个自然段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开头现提出“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叙述这一天父亲被害,我们母女悲痛欲绝。开头提出来,结尾在对这个内容进行叙述,首尾连贯,相互照应,突出了我对父亲深厚的感情。也强调了这一天对我一生印象的深刻。

3.插叙的手法的运用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课文《凡卡》

文中的插叙,是凡卡美好的回忆,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凡卡现实生活的悲惨。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我们的教材中下手,写一篇成功的作文还用犯愁吗?

第三段——所学内容“过电影”.加深印象

“过电影”回忆所学知识既可节约大量时间,又能增强记忆,甚至能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过电影”回忆方式操作起来灵活、简单,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比较大。比如:(1)可选择下课后上厕所的路上。(2)可选择在课桌上伏案的片刻。(3)可选择在林阴路上散步之时。(4)可选择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里。(5)可选择睡觉前。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在自己可以支配的任意时间内操作。在你回忆时,你可以带上教材。也可以带上笔记本,也可什么都不带。这样,一个人每天的学习只要花费半小时来完成“过电影”回忆的过程,就可数倍地提高你的记忆力。如果每节课用两分钟来“过电影”回忆,中午和晚上休息时再过一次所学内容便可产生永久的记忆,而且会从学习中增强信心。时间一长,你所期望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进而便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只用几分钟“过电影”记忆,其记忆效果是不可小看的,而且这种方法学会以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受益匪浅!

[策划 高启山]

[责任编辑 王开贵]

猜你喜欢
总复习策略方法小学语文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