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霖 张红星 杨胜兰 赵 光 凌嘉燕 杨艳萍 帅 波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 2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 4300223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 430060
出血性血小板病是一组反复发作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肢体瘀斑,月经过多,鼻衄,齿龈出血或眼底、球结膜等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凝血时间均属正常,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出血,但血小板聚集功能存在缺陷。西药常规用安络血、维生素K4等治疗,疗效不甚理想,且易复发。为此,本文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该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12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及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142例,其中男51例,女91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4.63±15.13)岁;病程1~13年。142例共计306个出血部位。其中肢体皮肤瘀斑或瘀点139例,月经过多(每次月经量估计在150 ml以上者)58例,鼻出血54例,齿龈出血48例,眼底出血4例,球结膜出血3例。西药组70例,其中男28例,女4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27.24±14.78)岁;病程1~12年。70例共计81个出血部位,其中肢体皮肤瘀斑或瘀点42例,月经过多15例,鼻出血13例,齿龈出血9例,眼底出血和球结膜出血各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出血症状及实验室资料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6年标准[1]选择。全部病例均有多部位出血临床表现,经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检测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按常规操作检测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其中最大聚集率在21%~40%者为反应不良,低于20%者为反应缺如[1-2]。本组纳入病例均对一项或多项诱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不良或缺如。根据出血部位,经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和眼科等科室诊视,未发现特异诊断性病灶,且均经瑞斯托霉京(Ristocetin)检测血小板排除血小板无力症。在本检查前两周内,均未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肝素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所有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并得到同济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取患者肘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美国Sigma公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美国Sigma公司)、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美国Sigma公司)作为诱聚剂,用Chronolog 430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中药组142例中,单独1种诱聚剂诱导缺陷者84例;2种诱聚剂同时出现聚集缺陷者43例;3种诱聚剂聚集缺陷者15例。西药组70例,单独1种诱聚剂诱导缺陷者38例;2种诱聚剂同时出现聚集缺陷者26例;3种诱聚剂聚集缺陷者6例。
中药组给予益气活血方[1,3]治疗。本方由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5 g,当归10 g,桃仁10 g,甘草6 g组成。方中药材均购自湖北省中药材公司,由本院中药制剂室煎制,每天1剂,分2次服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止血中、西药物。西药组给予安络血(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950),口服,2.5~5.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每4周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出血症状等。
按本课题协作组制订的止血疗效和血小板聚集率恢复疗效标准进行判定。
止血疗效标准[3]: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月经量如常为显效;临床出血症状消失,停止治疗2个月后偶有肢体瘀斑或齿龈出血为有效;治疗2个月而出血症状仍反复出现,或出血并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
血小板聚集率疗效标准[2-3],以血小板聚集率恢复正常为有效。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处理,止血有效率采用Ridit检验,血小板聚集率恢复疗效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组142例中,治疗期间有11例患者(5例无效脱落,6例依从性差)未完成观察,实际参与疗效统计者共136例。西药组70例中,有12例(7例无效脱落,5例依从性差)未完成观察,实际参与疗效统计者共65例。治疗结束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3.8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4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血疗效比较(例,%)
与西药组比较△P<0.05
中药组131例完成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正常者89例(67.94%);西药组58例完成测定者中,仅3例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正常(5.1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于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通常并无肯定诱因而发生多部位出血,且血小板计数、凝血象无异常,在临床上往往误诊为单纯性紫癜。1988年,有学者[4]发现这类皮肤黏膜出血和月经过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明显减低和缺如。目前,对于这类患者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甚了解。
按中医理论,本病属中医“血症”。根据90%以上患者在出血期不同程度存在皮肤青乌斑等体征,病机当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消瘀止血。本文自拟的益气活血方中黄芪、党参健中益气;白芍“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别录》);当归和血补血;桃仁活血化瘀;甘草和中,诸药配伍,使气行血止瘀斑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5]表明,该方能显著提高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黄芪、当归配伍为方中主药,益气药与活血药相须为用才能发挥促聚作用。本观察结果显示,用该药治疗2个月后,在改善脾虚、控制出血、纠正血小板聚集缺陷及停药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但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 SHEN L,SHEN D,ZHU R,et al.Expression of 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Ib/IX/V,a receptor of Thrombin,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Thrombopat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ol(Med Sci),2008,28(6):657-659.
[2] 沈霖,沈迪,朱闽,等.消瘀止血片对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凝血酶受体GPⅠb/Ⅸ/Ⅴ及GPⅠbα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086-1089.
[3] 沈霖,沈迪,高兰,等.消瘀止血片对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膜糖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5,46(4):270-272.
[4] 沈迪,朱闽,王爱莲,等.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7,21(2):75-79.
[5] 石威,沈霖,秦铀,等.从益气活血方拆方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方剂组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1):2294-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