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渊 魏子涵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高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力量素质训练质量不高,训练手段不够先进。结合实际情况,高校学生乒乓球运动员在体质训练有其特有的训练系统,尤其是快速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的训练有别于专业队乒乓球运动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创新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案。
江苏大学体育教育训练专业乒乓球专项的10名男子本科运动员。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相关著作、学术期刊、学术报告、大学学报等进行了检索和分析,为本研究地开展提供翔实的资料。
2.2.2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EXCEL2003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2.3 访谈法
采访了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江苏大学负责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专家人士。
2.2.4 实验法
(1)实验设计:本力量训练方法与标准是经过对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国家乒乓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与《体能——训练指南》等相关著作,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表2 高校男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表3 负重标准、重复次数与占极限用力重量百分比的换算关系及其作用[1]
(2)实验地点与时间:本实验训练在江苏大学乒乓球馆进行。45″绕球台跑、45″侧滑步、45″双摇跳绳均在室内完成,掷实心球在田径场完成。训练时间为2013年4月16日-2013年6月30日,共计10周。两组的力量训练均安排在每周一、三、五的专项训练课之后,时间约30分钟。
(3)实验器材:实心球、球台、跳绳、杠铃、哑铃、单杠、双杠等。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各项成绩对比
由表4可知,四项成绩中“45″双摇跳绳”与“45秒″绕台跑”两项成绩实验组略好于对照组,“掷实心球”与“45″侧滑步”两项成绩对照组稍好于实验组,但四项成绩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各项成绩对比
从表5中可知,经过10周的专项力量训练,实验组成绩均略高于对照组,其中“45″绕球台跑”两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5.39和15.69,标准差分别为0.51和0.47.当t=-1.269时,p<0.05,两组均数呈显著性差异,其他三项成绩实验组虽高于对照组,但p>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6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成绩对比
由表6可见,对照组经过10周的专项力量训练,对照组的“45″双摇跳绳”(p<0.05)成绩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掷实心球”(p<0.01)、“45″绕球台跑”(p<0.01)两项成绩实验前后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45″侧滑步”(p>0.05)成绩实验前后变化差异不显著。
表7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成绩对比
由表7可知,实验组经过10周的专项力量训练之后,各项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45″侧滑步”(p<0.05),实验前后成绩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掷实心球”(p<0.01)、“45″双摇跳绳”(p<0.01)、“45″绕球台跑”(p<0.01),实验前后成绩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乒乓球动作技术大体上分为手法和步法,手法上根据不同的动作运用身体不同的部分协调发力,这里的力主要指快速力量(爆发力),通过球拍与球接触作用体现出来的,力的大小、方向和击球点产生了球的合速度;步法上通过腿部肌肉发力,运用各种步法结合手法接球,是击球的前提和手法灵活运用的根本保障[2]。
手法动作力量即击球力量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和对抗阻力的能力,通过球拍与球作用体现出来。[3]根据不同的打法和技术差别,力量有较大差别。扣杀高球、半高球用力最大,占运动员有力臂最大力的90%-95%,以收缩力或内旋、外旋力表征[4];进攻型打法运动员的快攻和前冲弧旋球用力大于有力臂最大力的50%;相持中的转攻,正胶、生胶打法的连续进攻用力占40%-50%;正手快带,防守技术如借力推挡,过渡球技术和控制球技术则用力更小。力方向的多样性在发球和接发球中有充分体现,还有些控制球技术如摆短、晃撇,根据球自转角速度合理运用前臂和手腕的力量,并结合手指力量的微调,用适合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及击球部位击球共同完成。以弧旋球技术为例,一般而言,接半出球台下旋球所用的高吊弧旋球技术动作,接球的下降期,从球的中下部到中部摩擦作用击球;对不转球的快拉动作,接球上升前期,摩擦击球的中上部;前冲弧旋球动作接球高点期,从球的中部到中上部摩擦结合撞击力击球;连续拉上旋球则接球的上升期,摩擦结合撞击力击球中上部。弧旋球击球力量不仅仅通过调节前臂与大臂、大臂与躯体间夹角,通过摆臂发力产生球速,而且更要结合腰部转动发力,腿部反作用地面发力,击球期间手腕发力以及手指对拍形的微调来完成整个动作的协调发力。而发力时具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工作机理是因人而异的,一方面是运动员对技术掌握情况和动作习惯产生了这种差异,例如有的运动员拉弧旋球时手腕内拐,击球时手腕发力较多,使得球具有较强的侧旋;另一方面,运动员本身的力量素质差别导致发力的差异。
另外,乒乓球运动员由于长期运用握拍手臂(有力臂),这种单侧发力导致运动员有力臂和非有力臂的力量素质具有显著地差异,不论男女运动员有力臂的内外旋力显著高于非有力臂。[4]
在乒乓球运动中,每一个击球动作之起始,力量的来源无不来自脚和腿,步法是及时准确地使用和衔接各项技术动作的枢纽,也是灵活运用各项战术的前提和保证。[6]乒乓球运动的步法主要有单步、跨步、并步、跳步、交叉步、小碎步和复合步法等。步法移动范围是上下左右移动范围,即近台球网到底线的区域和中台、远台对方击球的第一落地点所在的区域。由力学知识,在脚步移动和腿脚协调完成手法技术动作(如快攻、弧旋等)的过程中,产生的力是由腿脚对地面作用后地面对腿脚的反作用得到的,所以移动速度取决于腿脚的爆发力。
乒乓球运动所需的力量耐久,是一种在运动强度经常处于变化中并与速度灵敏紧密结合的专项耐久力。一场七局四胜11分制的单打比赛,如果打满七局,平均每局20个球,对于进攻型打法运动员,假设每局平均运用快攻或弧旋技术30板,则要挥拍210次,一天时间内打五场这样的比赛,则要挥拍一千多次,况且如果是遇到防守型打法选手,更需要较强的力量耐力素质。尤其是连续进攻时的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更是适应当前40mm球,无机胶水等比赛规则所必需的。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价值体现在帮助乒乓球运动员对技术掌握和战术应用的熟练程度上。[8]相关的研究实验表明,乒乓球运动员的有力臂综合力量素质显著强于非有力臂,这种差异是由于乒乓球运动的动作特征决定的。对于高校乒乓球队学生运动员要意识到力量素质训练的必要性,教练员要加强对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高校条件设施,根据运动员制定相关的系统的合理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案。训练时注意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和周期性,避免肌肉损伤。
如果时间允许,可定期单独安排时间进行力量耐力训练如中长跑、长跑、足球比赛等。与常规训练结合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有: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组合的多球训练(训练量不固定,力量速度和落点变化上尽量从严要求),负重(如沙袋)做各种步法练习等。
参考文献:
[1] 苏丕仁.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 Machar Reid, Kunt Schneiker.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in tennis: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 2008(11):248-256.
[3] K. H.kkinen, M.Alen, W.J.Kraemer, E.Gorostiaga, M.Izquierdo, H.Rusko, J.Mikkola, A.H.kkinen,H.Valkeinen,E.Kaarakainen, S.Romu, V.Erola, J.Ahtiainen, L.Paavolainen.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during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versus strength training[J]. Eur J Appl Physiol 2003(89):42-52.
[4] Francisco Pradas,Carlos de Teresa, Maricarmen Vargas, Rafael Herrero. Evaluation of the Isometric Maximal Force of the Superior Extremities in High Level Table Tennis Players[J]. Sport Science Research,2005(26):3.
[5] 王希升,赵海涛,王亚乒.对乒乓球、网球女运动员上臂力量特点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