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综述

2014-09-18 09:25罗青琴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论文农民农村

罗青琴

(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在各种研究成果的知识载体中,期刊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所载论文成为衡量各种科研动态和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对期刊刊载的农村体育论文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村体育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为基本界限,以我国权威性检索类刊物《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来源,统计分析1995-2012年间发表“农村体育”体育期刊科研论文,分析研究农村体育研究论文的生产规律和分布情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预测其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确定研究重点和调控研究方向,还可以确定其核心情报源,有利于对农村体育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促进农村体育理论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

1 研究数量走势

统计结果表明,1995~2012 年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农村体育科研论文1121篇,年均62篇。为了清楚表明18年间农村体育论文的年度变化情况,绘制了“各年度论文变化趋势图”,该图清楚地显示出其间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1)。

农村体育研究论文的生产规律是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从收集到的18年期间的资料看,1995-2001年农村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绝大多数研究者工作在城市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其间的视线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大量研究主要开始于新世纪开始。分析认为,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跟随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社会体育工作者的研究视角也开始更多的投向了农村。主要是从事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期刊论文从投稿到刊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其数量特征在当时的2-3年间并没有显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特别是在2003年初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农村体育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农村体育年”,随之,2004年起,农村体育研究论文数量猛增,至2012年12月底,后一个9年间可查论文数量达1080篇,占18年论文总数的96.3%。

图1 1995-2012年农村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走势图

2 发表载体分析

农村体育科研论文分布于3类期刊。1) 体育类核心期刊。1995~2012年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刊出农村体育论文338篇,占论文总数的30.2%。见表1。

表1 1995-2012 年农村体育论文来源期刊之一——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2) 体育类专业期刊。经统计共有《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等共19种体育专业期刊登载刊发了有关农村体育研究论文511篇,占论文总数的45.6%。见表2。

表2 1995-2012 年农村体育论文来源期刊之二——体育类非核心期刊表

3) 农村体育论文的来源期刊之三——非体育类学术期刊。主要指各大学学报和一些社会科学类期刊。这类期刊共载文272篇,占论文总数的24.2%。

3 研究方法分析

从18年农村体育研究论文的研究方式来看,显得比较单一,在1121篇科研论文中,绝大多数采用了文献研究方式,有近50%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方式。当前社会科学十分提倡的实地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很少有人采用。值得提出的是罗湘林的《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和李志清的《当代乡土生活中的抢花炮——桂北侗族地区抢花炮变化特征的实地研究》将专题研究“小题大做”、“以小窥大”的特点和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农村体育研究,实现了研究方式方法的创新。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较为单一,从一侧面反映出,大多数人是在文献堆里造车的,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严重的现象。调查研究的方式近年开始得到较多的运用,但在运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调查问卷设计的质量、抽样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等,另外一部分论文仅停留调查报告的水平上,对已有的调查与数据的深度开发和理论提炼工作还远远不够。

4 基金项目分析

本研究选取发表在体育类期刊上的849篇论文作为样本,对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系统统计,共有180篇科研论文受各类基金的资助,占样本总量的21.2%。其中99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篇是国家体育总局管课题,有25篇是省管课题,29篇论文受其他基金项目资助。总体看来,农村体育科研受到了国家及政府各部门的重视,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时间上看,受各类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图2。分析认为,随着1999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敲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央以及各地区开始重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村体育及其研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普遍的关注。

图2 1995-2012年农村体育研究基金项目增长趋势图

5 论文主题内容分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千方百计使农村体育和城市体育协调发展,是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实际举措,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农村体育基础比较薄弱,如何宣传、发动、组织、管理,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构建农民健身网络与运行机制,如何评价农民健身开展状况等问题,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空间。18年来,农村体育研究涵盖面十分广泛。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从纵向历史问题到横向社会关系及自身体系完善问题均有所涉及。为了研究分析的需要,本文按研究性质将其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5.1 基础理论研究

5.1.1 落后根源研究

要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出农村体育落后的根源,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农村体育落后的经济论认为, 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影响到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甚至影响到体育锻炼知识的获得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1]。农村体育落后的政策论认为,自上世纪50 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2]。农村体育落后的文化论认为,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倡中庸轻竞争、重文轻武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对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信息闭塞地区农民群众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3]。

5.1.2 发展模式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年7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随之,裴立新提出以“城镇为重点,以城镇社区为龙头,梯度发展农村体育”的战略构想[4]。周建军等在以乡镇体育发展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体育多元化的发展模式[5]。吕树庭等提出凭借小城镇中介地位优势,以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小城镇体育[6]。但是,在对农村体育以小城镇为重点的观点上,学者们的认识不尽相同,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吴振华等认为:体育的发展不同于经济,目前我国小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尤其是在西部和不发达地区),其应有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并不显著。因此,乡村体育的发展应立足于自然村落[7]。

5.1.3 社会关系研究

近年来,我国体育界学者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现实和乡镇社会结构多元化趋势,从文化层面阐述了农村体育与社会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应该说,这些文章都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我国农村体育进行研究,产生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杨敏、王永等对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呈现的新的发展趋势,作了探索性思考,指出农村“城镇化”为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农民“市民化”为农民体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9]。刘志民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的角度论述了小城镇体育的积极功效[10]。陈梦周、王 平等则论述了农村体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1]。

5.2 应用研究

农村体育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方方面面。农村到底有多少体育人口?老百姓最喜欢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农村体育还存在哪些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制定适合国情的农村体育战略对策,充分地了解去其现状,摸情“家底”,是十分必要的。为此,1996年、2001年及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先后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群众体育调查,发动各省市,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全国群众体育现状,包括农村体育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也组织实施了本地区的农村体育现状调查,寻找发展本地区的农村体育的对策。在另一层面,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或借助各级立项,或自发对地方农村体育的现状展开调研,这些研究涉及农村的组织管理、体育人口、活动方式、场地器材、体育消费等,并力图找出制约因素,提出对策。例如黄静珊的《陕西省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彭英的《四川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等。在研究数量上,农村体育现状调查是近几年成果最多的部分,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7.4%。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论文多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法,结合文献资料,以论文方式或调查报告呈现研究结果。

6 对农村体育研究的评述与若干思考

综上所述,18年来,广大理论工作者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对农村体育研究已经越过了点和平面的单维研究阶段,进入到把农村体育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中,从农村体育的所能发挥的功用及其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多维研究阶段。同时对农村体育自身开展了以战略研究、对策研究、体制研究、市场研究为重要内容的应用研究,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如吕树庭的《关于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战略重点的思考》、裴立新的《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陈宁的《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等,为制定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宏观决策和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同时,学者们运用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研究探讨农村体育文化、历史,以及农村体育落后的根源,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农村体育研究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毕竟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努力去解决。

6.1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发展不平衡

综观1121篇农村体育科研论文,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目前,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农村体育应用性研究逐渐重视,经费来源途径多, 投入大。体育应用性研究目标明确,见效快,可以迅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解决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这种发展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与重视农村体育应用研究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近年来,农村体育基础基础理论研究经费来源少,投入小。以180篇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为例,18年间获得基金资助的基础理论研究期刊论文仅有26篇,占14.4%。从研究者自身分析,研究者多生活、工作在城市高校,对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其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理解,而难以深刻把握农村体育现实,研究成果尚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取向与选题也比较雷同。农村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较为滞后还表现在近年来对农村体育进行研究的专著极少,只有一些著作在某一章节对农村体育有所阐述。对农村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致使各项研究缺少理论的支撑,长远看,将造成农村体育发展的后劲不足,影响到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6.2 分析单位的选取存在较大差异

对分析单位选取的不一致,造成在各项研究结论的差异,不能够真实反映农村体育的现实,这集中表现在对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上。

对于引起分析单位选取混乱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农村体育的概念上加以探讨。农村体育,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2]。按此定义,农村体育在层次上就包括了县、乡(镇)、村三个层次, 因此,相关研究在分析单位的选取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有的研究者将小城镇,即县级城镇、建制镇的群众体育纳入其研究范围,有的研究者将乡镇社区纳入农村体育的研究范畴。

但是,有学者指出,县级城镇以农业为主业的居民所占比例已不同程度地降低, 在县级城镇甚至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成分。他们已经具有了一些城市化萌芽, 已具备了一些城乡二元化的特点。村庄(自然村落)是我国现实农村的主体,约占农村总人口的2/3左右。作为多数农民的集居地,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主要对象。笔者较为同意这一的观点。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多研究集中于对县级体育、县域体育、乡镇、城市的郊区农民体育的研究, 而这些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中既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包括县城、乡镇、城市郊区中以农业生产为辅有其他收入的农民,这些以农业生产为辅的农民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在生活方式、观念意识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 “纯农民”又占了整个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对这些人口的体育研究应该更能代表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状况。因此,如何科学地选取分析单位,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和反映农村和农民的体育现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3 科研数量少、深度有待提高

虽然研究成果逐年上升,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村体育理论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群众体育(包括农民体育)的理论研究,有关群众体育的书籍和研究论文明显多了,但涉及到城市群众体育多,涉及农民(农村) 体育为内容的书籍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体育科研所专门从事群众体育的研究人员很少,对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所起的指导推动作用相当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体育核心研究队伍尚未形成。因此,加强农村体育科研队伍的建设,培育核心作者,增加核心作者和提高其论文平均产出率是发展农村体育的必要途径。

从研究的深度看,农民体育书籍是以锻炼项目和方法为主,至今没有一本关于农民体育心理和农村体育社会文化方面的专著,研究论文基本上是以“现状—问题—对策”三段论为主的一次性、小范围的调查分析。很多文章只是泛泛而谈,并无实质内容,对已有的调查与数据的深度开发和理论提炼工作还远远不够。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是复杂的,这种复杂尤其是面对远离农村生活的学者们,就更加隐秘。多数学者是通过大众媒介(文献资料、书籍、电视、广播、网络)来认识农村(体育)的,而大众媒介恰恰是城市学者“书写”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学者只是大众媒介的被动接受者,其认知途径决定了他们对农村(体育)的看法更多的是大众传媒的目光,出自大众传媒对农村(体育)的选择性描述。真正了解农村并不容易,以为只要发放几百张问卷、到农村走一走,就可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开出药方,是当前农村体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严重弊病。如何深入地、长期地进入到农村实践中去,一步步推进对农村体育的认识,这不仅是建立具有本土性质的农村体育研究的基础,而且于有9亿农民的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总之,与相关学科倾力关注“三农问题”、建设新研究方向和培育新增长点相比,当前农村和农民体育研究基本上处与零星和起步阶段,如何科学评价农村群众健身活动开展状况、如何对农村体育的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探索我国农村和农民体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现阶段体育社会科学,尤其体育社会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一个迫切的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胜.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偏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32-33.

[2] 王朝群.农民体育:一个沉重的话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2):79-80.

[3] 曹永跃.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落后的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2005(7):20.

[4] 裴立新,李宗浩,董新光.未来1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8(9):4-8.

[5] 周建军,仇军.我国乡镇体育的发展背景与模式选择[J].体育科学,2003,23(5):56-61.

[6] 吕树庭.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5,12(3):2.

[7] 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问题的若干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5.

[8] 杨敏.“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与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16-17.

[9] 王永.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上海市张江镇农村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6,26(1):31-36.

[10] 刘志民.对小城镇体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10-13.

[11] 陈梦周.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4):66-70.

[12] 卢元镇主编.《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9.

猜你喜欢
论文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新农村 新一辈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