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赵瑾璐 于馨佳
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因其国内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国际资本构成与资本流量相对稳定,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促进其经济发展。而对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言,由于国内金融业发展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各类国际资本的流动尚缺少有力监管,影响了国际资本对其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因此,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应成为我国外资引进中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模型介绍 本文研究采用的是Panel Data(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时序数据与截面混合数据,可检验样本容量大,减少多重共线性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并大大提高估计量的抽样精度。
(二)变量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情况度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即因变量。除了重点研究国际资本流动(主要为国际资本流量占GDP的比重)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外,本文还希望从就国内储蓄、贸易开放程度、国民收入水平等不同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上述4项指标均为解释变量。为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影响,本模型参考IFS数据库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的相关国家分类,遴选了68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为三类:发达国家21个、发展中国家32个和转型国家15个,建立P-D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6年(1994~2009年)。经济增长模型指标及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经济增长模型指标列表
(三)数据处理 本文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中提取的国际资本流量数据可分为资产(ASSETS)和负债(LIABILITIES)两类。资产、负债数据分别针对本国居民买卖外国资产净额及国外非居民对该国资产买卖净额而言。其中,资产方为正值表示该国对外国际投资资本净流出,负值为净回流;负债方针对境外国资本流入流出也是如此。为准确获得样本国的国际资本流量数据,借鉴Binici等(2009)提出的有关方法,本文对遴选国家的国际资本资产及负债流量数据分别作了如下处理:
国际资本流入量=-min(d.assets,0)+max(d.liabilities,0)
国际资本流出量=max(d.assets,0)-min(d.liabilities,0)
(四)输出结果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平稳的,可直接建立P-D模型。Hausman检验P值接近于0,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考虑到不同国家资本投资效率的差异,本文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
家分别建立了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输出结果见表2。
表2 资本流入总量影响模型输出结果
由表2可知,方程(4)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除人均GDP外各变量系数均为正值,其中以国内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最为显著。分析结果提示:国际资本流入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道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平均会增长0.0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国际资本流入比重的提高可以正向推动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比较表2中三类国家的各变量经济效应,可以发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表现为转型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可能与转型国家国民储蓄率偏低、经济增长亟需投资资金的拉动等因素有关;至于国际货币资本流入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还需根据资本的流入方式作最后判断。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由于转型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资需求依存度不断提升,故贸易开放度对其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为明显。
众所周知,美国是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大国,我国是基础教育的大国。然而我国的高端人才经常性的流出已经逐渐成为大问题,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人力资本流通速度增加,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人力资本流出,即经济学中的教育溢出效应,是指政府的教育投入在有外部性影响,让其他地区得到收益,但是进行教育投资的地区很难得到相应的补偿,使得教育投资与教育收益之间具有非对称性,其可能的收益不仅取决于投资力度,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因素。这种教育溢出效应表现为两种:外溢效应和内溢效应。当由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可在本地区内发挥效用,那么教育的溢出效应就会体现出内溢性;另一方面,若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在区域外面发挥效用,那么教育溢出表现出外溢性。我国作为人力资本输出地,主要表现出外溢性,然而外溢性的程度如何,这种外溢性会怎样影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模型介绍 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教育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种缺陷,会造成教育溢出效应,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教育不平衡;使得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意愿降低。尤其是对我国来说,经济不断发展,货币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然而却面临着人力资本不断流出的尴尬现实。这正是因为教育外溢性导致的教育投资收益较低,政府进行教育投资的意愿不高。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人力资本不断流入,不仅享受教育投资带来的收益,而且能享受教育外溢带来的额外收益,因此美国存在教育投资的激励,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本文建立模型的基础,是在当前人力资本流通速率、流通规模增加的情况下,教育溢出对教育投资会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可以计算的。另一反面,考虑到教育投资到投资产生作用会有明显的滞后,因此本文研究的溢出效应对政府教育投资意愿产生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应该包含在本模型中。因此,本文选择建立分布滞后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流通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 为了模型的可操作性,本文选择了Mitchell和Speake的分布滞后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X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i为滞后期;t为第t期;b为常数;wi为滞后i期的权重;e为残差
其中aj为待估计参数,权重wi写成1/(i+1)的n阶多项式。带入上式后可得:
本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模型滞后阶数:当滞后阶数增加,自由度降低;当t>5,右画线一项趋近0。因此,按照滞后阶数最高为6进行展开,省略原有数据较早的5年,同时计算分布滞后变量。从理论上来看,设定任意n值,都可估计出系数ai(i=1,......,n)。通过加入分布滞后项,直到结果不再显著为止。确定多项式阶数n和滞后阶数后,就能够使用模型计算wi等权重的具体数据,最终建立模型: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教育投资(用我国各级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表示);表示与对应的所有分布滞后项的和表示教育溢出对教育公共投资产生的总影响;edu表示教育溢出,gdp表示经济水平;uni表示国内博士生在校生数量;hig表示国内研究生在校生数量;pri表示本科在校生数量;下标入i、k、t分别表示滞后期、省份和年份。
该模型的数据来源:人力资本数据来源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教育指出经费数据来源自教育部网站各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公告》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3可知,调整R2大于0.99,证明模型效果较好。并且回归结果显示,A2、A3、A4教育溢出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正负符号因滞后项数的不同而改变,最终结果取决于滞后项综合分析的结果。
表3 教育溢出对我国人力资本支出影响的面板估计结果
通过教育溢出分布滞后项的系数,可以计算即期影响,即是指滞后期教育溢出会对教育投资产生的综合影响。为了得到教育溢出对教育投资产生的累积影响,可即期影响每项累加。
由图1可以看出,每增加1%的人力资本净流出比,就会减少0.37%的教育支出。这种负相关性逐渐减弱,第30年时每增加1%的人力资本净流出比,只会减少0.0018%的教育支出。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累积影响,人力资本净流出比的影响会逐年增大,到第30年,若增加1%,那么教育投资就会减少0.86%。这些数据都有力说明了外溢效应对我国教育投资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因为外溢效应,我国教育投入有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嫁衣”之嫌,所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府不愿意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从这个模型中,可以得出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其中,公共教育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GDP弹性为1.54,平方项是负的,这说明了这种影响是非线性。一种解释是,因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省市地方政府不得不保证基本公共教育的支出。但随着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当已完成基本教育的支后,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往往会流失,很少会留在本地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政府一般更愿意将预算投入工业生产、金融市场等领域,而不愿投入人力资本的培养,这就可能导致我国未来高端人才缺乏,生产力发展的后劲不足。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解决人力资本流出问题。
[1]柯傲:《我国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求实》2006年第10期。
[2]间袁灵:《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两区域模型及其应用》,《湖南财经》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