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09-17 13:23杨绍华
考试周刊 2014年6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杨绍华

摘 要: 迎接未来科学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氛围 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而学生的创新兴趣才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初二几何《矩形的判定》这一节课时,一开始就创设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下列图形中,哪一些是矩形?这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挑战,于是,学生立即开展了积极思维,在以上几个图形中找出矩形,并考虑正确性,作为学生个人的判定依据。试着比较,若是简单由老师提出“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矩形的判定”,效果可想而知。

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合情合理,一般有如下三个原则:

(1)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知识情境。

(2)具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学生可能可以解决,或者至少知道该怎么思考。(否则就要做必要的引导)

若给出的情境不符合以上原则,则不如不用,直截了当地提出教学内容,因为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很好的与之相关的情境。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够有效接收信息,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内在动力。如教学几何课时,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结论,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个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和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正确引领探索方向

前苏联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上先由教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边看、边想,并准备回答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解答角度,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看法,得出初步的结论。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内容,获得全面的知识结论。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予提示,告之方向正误,帮助困难学生克服障碍、增强自信,享受探索的喜悦,并指导学生努力克服依赖心理,积极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生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把刻度尺,你如何判断一个小的四边形的元件是不是矩形元件?”这个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若给出的数学问题远远超出学生能解决的范围,或者很容易让学生思维混乱,就是南辕北辙。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要忘记学生,为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

四、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使学生善于创新

合作意识、良好的协作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建设者的必备素质,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限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同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成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互相了解各自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交流方案的能力。比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研讨和讲解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数学交流,增强整体协作意识,让学生动手测一测、量一量、做一做。通过小组协同研究、共同探索,在动手实验和交流过程中,理清知识结构,活跃思维,达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在小组研讨中,可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多向信息交流,学生想得积极、讨论得热烈,加上教师耐心的指导,合理调节学生的情绪,调控讨论进程,适时给予提示、点拨、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协作交流的快乐和创新的乐趣。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既需要教师主导,又需要学生主动,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2]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应用意识与优生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