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的翻译技巧研究

2014-09-17 23:28王晓晖王楠
考试周刊 2014年60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翻译技巧翻译

王晓晖 王楠

摘 要: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肩负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译是这个使命得以承担的必要工具。在翻译中,源语与译语承载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往往比语言差别更棘手。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译者,其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语法结构进行最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熟悉两种不同文化,并善于在文字转换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使目的语文本达到最恰当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翻译 文化因素 交流 翻译技巧

一、引言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因此,翻译活动除要对语言层面的因素进行研究之外,也要对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言外因素即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很多人对翻译活动存有一个误解,认为只要你以某一门外语作为自己的研究专业,那么你就应该可以对任何领域、任何内容的用这门外语所写的文章甚至书籍进行翻译,对你来说易如反掌。以身边的外语专业学生为参考对象,就会发现这一结论是不成立的。那么这些学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基础学习,又经历了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为什么还是不能进行专业的、流畅的翻译呢?绝不是这些学生专业知识没掌握好,而是翻译活动本身不是仅仅靠单词、句法的学习就能成功完成的。很多翻译家、学者提出翻译应该单独成为一个专业,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之广可能是任何其他专业所不能及的。作为曾经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在任教于中医药院校的笔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晦涩难懂、生僻的药名、专业的药学术语,令笔者无所适从,不知从哪下笔。这其中是笔者药学知识缺乏的反映,所谓“隔行如隔山”,想要翻译满篇专业术语的药学文章,靠笔者的英语功底根本行不通。这正反映了对于译者而言,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译者除了需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字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与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境,同时要熟知并掌握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技巧。

二、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两大基本问题:文化的区别和语言的不可互补性。然而,在今天国际交流达到高峰的情形下,翻译应该适时转变功能:由单纯的语言翻译转化为文化的阐释。笔者尝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在文本翻译中常用并实用的翻译策略,并对它们的应用提出观点。

1. 归化和异化

提及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应该首先提及。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最普遍的两种翻译策略,它们对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采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 1995:20)。

(1)从概念上说,归化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要求译者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 mushrooms”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当目的语读者读到这样的译文,几乎不会觉得陌生,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翻译过来的文本,这就是归化译法的目的。如果我们采用和归化译法相对应的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这种表达方法,读者会觉得这种翻译文本读起来生硬、晦涩。

如:There he was——dropped from the clouds.

译文:他就在那儿——犹如从天而降.

本例中将“dropped from the clouds”译为“从天而降”,这是汉语中最自然、最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的译法。译为“从云中降落”,可能读者经过理解也能明白大意,但作为翻译活动,应该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目的语中,读者的反应明显没能与源语等效。

(2)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

如: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W.Churchill:“Harrow”)

译文: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的意思是“牢固掌握”,归化翻译,读者理解简单,但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示不出原文的味道。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这一表达方式也已经成为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意义重合度颇高。因此,这种异化译法既传达了意思,又丰富了汉语的语言形式。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译文: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s heart.endprint

源语是汉语中一个经典的习语表达,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习语进行对应翻译。采用异化译法,“road”和“strength”,“task”和“mans heart”这两对词语关系的理解在英语中也成立,而且使英语文化的读者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了解。

2.折中译法

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两者语言表达上的悬殊,使得许多文本无法使用异化或归化译法进行翻译,如果勉强使用某一种,就只会使目的语和源语风格不符,意义扭曲,读者无法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折中译法。折中译法就是提炼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舍弃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只译出其核心意义。这种译法属于意译,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舍去原文的意象,是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下策。

如:这种地方鱼龙混杂,你要特别小心。

译文:This is a place where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mixed up,so youve got to be very careful.

此例中的“鱼龙混杂”是汉语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在英语中,“fish”和“dragon”并不能形成汉语文化中“好”与“坏”的对比,勉强使用,不但传达不出汉语中的意义,反而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混乱,因为“龙”在汉语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象在英语中不但没有,而且“dragon”一词在英语中有不好的意象。此例就要用到折中译法,将“鱼”和“龙”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文本中都舍去,只用“good and bad people”译出核心意思即可。

三、直译加注法

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英语中某些文化词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词,这就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翻译时常常要采用加注法弥补词义上的空缺。加注通常可以用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便于读者理解。注释可长可短,既可采用文中注释,又可采用脚注,还可二者合用。

如: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ai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译文:我想给阿利斯太尔·库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几笔,尽管这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费力不讨好。

*在西方人眼里,百合花是高贵、贞洁、美丽的象征,故为百合花上色自然是做徒劳无益之事。

在这个文本中,如果不添加注解,中国读者就可能对“给百合花上色”这一描述的文化内涵不尽了解,产生理解上的含糊不清,甚至误解。译者采用加注法进行翻译,填补汉语中的词汇空缺。但这一翻译技巧要尽量避免使用过频,因为加注不可避免地会打断阅读的连贯性,使读者的思路暂时中断。

四、结语

翻译从字面上看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单纯的文字活动,但实际上绝非如此。语言是处于特定文化中人们思维的载体和反映,也就是文化的载体。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很大差异。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它的作用或功能就是把源语的信息(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字信息本身,还包括原作者或说话者的思想、意图、目的,甚至感情和情绪)用译入语再现并复制出来。翻译活动要复制的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几乎交流活动中涉及的所有因素。译者所做的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也就是说,一个仅仅从文字层面进行翻译的译者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甚至合格的译者。一个好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求达到最自然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建中.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3]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J].中国翻译,2003(5).

[4]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非医药专业科技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3fyy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翻译技巧翻译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