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17 23:07李杰罗洪于丽萍
会计之友 2014年25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研经费

李杰++罗洪++于丽萍

【摘 要】 纵向科研经费是来自纳税人的公共财政,其管理和使用应当受到全社会的监管。由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制度不甚完善,科研经费虚假申报、违规提取、缺乏审计、效益低下等问题饱受社会诟病,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虽不像理工科科研项目额度巨大,但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必将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文章从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搭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网络平台、整合政府科研管理职能、建立透明公开制度等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科研管理; 人文社科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5-0118-03

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逐年加大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迅速崛起,获批的科研项目和资助的科研经费均大幅增长。201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97%,2013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经费达到2 530亿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微观角度看,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从2007年的平均每项资助额度9万元增长到2014年度的20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从2007年的5万元增长到10万元,增幅都在一倍以上。在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愈加受到重视。教育部将2013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先后出台多项意见要求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多元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各异、项目立项过程不甚公开、结项审计不健全等诸多因素,仅凭高校一己之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效果有限。如何进一步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摆在政府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政府管理部门过多,评审过程不甚透明,重复评审、重复立项,损害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造成了科研经费不必要的浪费

以辽宁省省级项目为例,拥有项目评审、立项权的单位有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省社科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还下设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省内教育科学科研课题的评审和结项。再以当前中央非常重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省社科规划办、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高校工委、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均有大学生思政专项课题的设立。项目批准部门过多,部门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一是无形中鼓励教师同一申报内容多头申报、多次申报,重复立项后,同一研究成果又重复鉴定结题,容易形成科研投机;二是每个有立项权的部门受理申报后,一般都会召集省内专家组织评审,重复评审不仅浪费有限的科研资源,也容易滋生人情腐败;三是同为省级政府部门设立的立项课题,立项难度、结题要求、经费资助都有较大差异,这给高校在认定课题级别、核准教师科研工作业绩上带来难度,待遇上的不公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科研风气。

(二)人文社科科研课题资助经费偏少且大多采用定额补助方式

由于学科的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项目一般经费较少,除国家和教育部社科项目资助力度分别在20万元和10万元以上外,辽宁省立项课题的资助额度多集中在0.3万元到1.5万元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筹经费课题。由于经费较少且归口管理单位各不相同,所以单一管理单位的经费审计费时费力,成本较大。此外纵向课题的获批经费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大多采用简单的定额补助方式,以固定的数额经费资助课题开展相应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2013年度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资助力度均为18万元,不分学科差异、课题研究难度和种类。一般来说,人文科学的课题研究类型多是基础理论,研究方式主要是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调研的规模要小于社会科学的课题研究,所以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对于调研费用、劳务费用的需求一般要明显高于人文学科。但人文学科中如考古学的课题研究包括考古勘测、发掘等内容,语言学课题中包括方言采集、语料库建设等,与其他人文学科研究在方式上也有较大差异,资金需求各异。因此,一刀切地采用定额补助的方式不能依据实际反映出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现实需求,导致过度资助和资助不足的问题并存,影响经费的资助效率,对人文社科科研的长期性产生不良影响。

(三)高校单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多政府部门的项目管理体制相悖

我国目前高校的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不同一般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主要指高校承担的各级政府科研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并通过政府财政取得专项经费拨款,是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主要的科研经费来源。但政府科研主管部门过多,且经费管理制度又各不相同,到某一高校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科研管理费的提取比例一项,各部门规定就千差万别。国家社科基金规定:重大项目每项不得超过5 000元,其他项目不超过项目资助额的3%,其中,年度项目中重点项目每项不超过3 000元,年度项目中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每项不得超过2 000元。国家自然基金规定,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就辽宁省内基金项目而言,从2011年起,科技厅和教育厅项目要求不得提取管理费,省社科规划基金要求不得超过5%,而省社科联和省教育规划课题并没有明确标准。此外关于课题经费匹配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均无要求,但却因为其权威性,多数高校都对获批教师给予很高比例的匹配或奖励,有些高校甚至匹配经费达到1:2。辽宁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因政府资助力度小则均要求获批高校予以一定数额的匹配,如教育厅项目要求1:1匹配经费,省社科规划基金要求至少每项配套5 000元以上等,但因为这些项目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小,影响力不大,真正按文件要求予以资金匹配的单位少之又少。

在高校内部,经费管理多由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负责,科研部门多以经费预算审查为主,财务部门则多以经费报销和决算为主。财务部门为了工作便捷和可操作性,通常只根据纵向和横向课题加以区分,然后对同属一类的课题由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执行,如纵向课题管理费一般均按5%提取。对于经费匹配也多以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予以划分,很少能细致到针对某一项课题应管理部门要求而区别对待的。科研管理部门作为既得利益者除非财务部门执行标准损害了本部门利益或上级部门有严格明确或定期审计制度,一般也不会主动与财务沟通,这就造成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endprint

(四)重立项、轻结项、缺乏结项审计,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当或大量结余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数高校领导将科研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每一年度立了多少课题,到账多少科研经费,发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政府奖,因为这些在学科建设、政府统计、学校排名中都是最吸引眼球的成绩,而对项目立项后,如何科学管理、督促教师高质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使用价值,为高校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定期清理、适时审计的项目管理机制,多数结项审计只是在结项书中粗略列出经费支出情况,然后由高校审计部门盖章确认。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于2011年开始在结项审批书中要求必须附有财务开具的详细的费用支出明细,但由于是高校内部自行审计,而上级主管部门又很少进行经费的监督和抽查,所以项目经费审计更多是流于表面形式上的需要,经费使用不规范、结余经费不结账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改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明确责任,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管理氛围

我国的高校科研体制仍然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背景,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办法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权威和刚性,对于管理制度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但对于违反制度的则必须受到处罚和纠正。对于科研经费还长期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就是课题经费是课题负责人的私有财产,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单位只是代管,忽略了其国有属性。科研经费是来自于纳税人的公共财政,各级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均有权监管。对课题负责人挪用或滥用科研经费的,个人和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要加强政策权威性的宣传和内涵的解读,形成领导重视、科研人员理解和人民群众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搭建并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依托网络技术,搭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今后科研管理的重要方式。目前教育部社科司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从项目申报到专家评审、从中期检查到后期结题,均可由申报教师和科研管理单位通过该平台完成。但该平台的功能目前主要还是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相对薄弱,无法查询某一项目科研经费支出明细,无法统计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上年结余、本年度进账和本年度支出结余等情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科研管理系统的经费模块应首先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核心业务,如项目获取、合同管理、经费预算、项目拨款、支出管理、项目监督及统计分析等;其次要实现科研预算的“事前管理”;再次要规范经费支出流程;最后要有统一完整的统计数据源。一个完整的科研系统同时还应与人事、财务、图书馆、国资等系统进行集成,实施信息共享,共享关系如图1。

(三)完善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应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科学编制经费预算不仅有利于项目顺利完成,更是降低科研经费管理难度的重要前提。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财务知识较为缺乏,所以要树立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意识,加强他们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指导和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同时,科学研究有其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应适当放宽预算弹性。第二,要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化,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国家严禁报销支出的,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用友财务软件来实现对科研项目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另外,预算应充分考虑科学研究中新形势、新变化,允许适当的预算调整。第三,要建立项目结题评价和经费绩效考核机制。项目结项后,首先应由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看经费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其次应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最后科研经费作为公共财政经费,除非该科研项目涉及国家秘密不宜公开,其他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结题后都应予以公开,以加强社会监督。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经费普遍较少,引入社会监督,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监管成本。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灵活调动各方科研积极性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同时也应突出学科特点。如人文社科类的科研经费在设备投入上要明显少于理工科项目,而有些高校要求学校配套经费必须用于购买设备,造成人文社科课题经费有钱花不出去,最终购买不必要或高配的设备,形成浪费。对于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劳务费应适当放宽提取比例和提取范围,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拿到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科研管理费、配套经费等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高校社科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及学校领导密切联系,认真履行课题申报时的各项配套承诺,确保各类获批课题高质量的结题。对于科研管理费高校内部也要积极调动教师、学院、学校三方积极性,如大连大学2013年新修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学校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将根据学院上一年度科研工作绩效进行二次分配,业绩突出的学院可加大拨付比例,反之则减少。

(五)改革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统筹科研管理

省级政府应该整合和规范相关部门的项目管理权限,可以集中在2~3个职能明确的部门来负责统筹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理工科的项目可集中在科技厅,人文社科类的项目可集中在省委宣传部,对于偏理论型的基础研究可由教育厅负责择优资助。对于财政厅、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厅等原有立项权的部门且确实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的可每年定期提交其研究任务和项目指南,由以上三个部门按管辖权协助招标和管理。同时,项目申报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项目管理过程必须对全社会开放,可查询和被监督。目前辽宁省省级项目中只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在其网站上查询到相关立项信息,其他省级科研管理部门均是下发文件直接到相关高校,并只能看到自己高校立项情况,无法查看其他立项信息。管理权力的集中和项目信息的公开,首先,便于教师了解省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避免重复申报、重复立项,浪费社会资源;其次,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目前辽宁省内的项目申报除科技厅之外都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申报的方式,科研信息化利用率低,效率差,浪费大;最后,有利于加强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便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万钢同志在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讲话的通知[S].2013.

[2] 陈星.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经费核算量化分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2):40-53.

[3] 王官禄,张学英,韩宇骞.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0中):122-124.

[4] 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2(4):87-90.

[5] 祁兴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3(10上):108-111.endprint

(四)重立项、轻结项、缺乏结项审计,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当或大量结余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数高校领导将科研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每一年度立了多少课题,到账多少科研经费,发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政府奖,因为这些在学科建设、政府统计、学校排名中都是最吸引眼球的成绩,而对项目立项后,如何科学管理、督促教师高质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使用价值,为高校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定期清理、适时审计的项目管理机制,多数结项审计只是在结项书中粗略列出经费支出情况,然后由高校审计部门盖章确认。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于2011年开始在结项审批书中要求必须附有财务开具的详细的费用支出明细,但由于是高校内部自行审计,而上级主管部门又很少进行经费的监督和抽查,所以项目经费审计更多是流于表面形式上的需要,经费使用不规范、结余经费不结账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改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明确责任,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管理氛围

我国的高校科研体制仍然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背景,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办法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权威和刚性,对于管理制度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但对于违反制度的则必须受到处罚和纠正。对于科研经费还长期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就是课题经费是课题负责人的私有财产,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单位只是代管,忽略了其国有属性。科研经费是来自于纳税人的公共财政,各级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均有权监管。对课题负责人挪用或滥用科研经费的,个人和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要加强政策权威性的宣传和内涵的解读,形成领导重视、科研人员理解和人民群众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搭建并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依托网络技术,搭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今后科研管理的重要方式。目前教育部社科司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从项目申报到专家评审、从中期检查到后期结题,均可由申报教师和科研管理单位通过该平台完成。但该平台的功能目前主要还是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相对薄弱,无法查询某一项目科研经费支出明细,无法统计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上年结余、本年度进账和本年度支出结余等情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科研管理系统的经费模块应首先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核心业务,如项目获取、合同管理、经费预算、项目拨款、支出管理、项目监督及统计分析等;其次要实现科研预算的“事前管理”;再次要规范经费支出流程;最后要有统一完整的统计数据源。一个完整的科研系统同时还应与人事、财务、图书馆、国资等系统进行集成,实施信息共享,共享关系如图1。

(三)完善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应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科学编制经费预算不仅有利于项目顺利完成,更是降低科研经费管理难度的重要前提。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财务知识较为缺乏,所以要树立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意识,加强他们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指导和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同时,科学研究有其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应适当放宽预算弹性。第二,要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化,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国家严禁报销支出的,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用友财务软件来实现对科研项目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另外,预算应充分考虑科学研究中新形势、新变化,允许适当的预算调整。第三,要建立项目结题评价和经费绩效考核机制。项目结项后,首先应由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看经费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其次应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最后科研经费作为公共财政经费,除非该科研项目涉及国家秘密不宜公开,其他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结题后都应予以公开,以加强社会监督。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经费普遍较少,引入社会监督,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监管成本。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灵活调动各方科研积极性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同时也应突出学科特点。如人文社科类的科研经费在设备投入上要明显少于理工科项目,而有些高校要求学校配套经费必须用于购买设备,造成人文社科课题经费有钱花不出去,最终购买不必要或高配的设备,形成浪费。对于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劳务费应适当放宽提取比例和提取范围,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拿到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科研管理费、配套经费等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高校社科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及学校领导密切联系,认真履行课题申报时的各项配套承诺,确保各类获批课题高质量的结题。对于科研管理费高校内部也要积极调动教师、学院、学校三方积极性,如大连大学2013年新修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学校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将根据学院上一年度科研工作绩效进行二次分配,业绩突出的学院可加大拨付比例,反之则减少。

(五)改革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统筹科研管理

省级政府应该整合和规范相关部门的项目管理权限,可以集中在2~3个职能明确的部门来负责统筹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理工科的项目可集中在科技厅,人文社科类的项目可集中在省委宣传部,对于偏理论型的基础研究可由教育厅负责择优资助。对于财政厅、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厅等原有立项权的部门且确实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的可每年定期提交其研究任务和项目指南,由以上三个部门按管辖权协助招标和管理。同时,项目申报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项目管理过程必须对全社会开放,可查询和被监督。目前辽宁省省级项目中只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在其网站上查询到相关立项信息,其他省级科研管理部门均是下发文件直接到相关高校,并只能看到自己高校立项情况,无法查看其他立项信息。管理权力的集中和项目信息的公开,首先,便于教师了解省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避免重复申报、重复立项,浪费社会资源;其次,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目前辽宁省内的项目申报除科技厅之外都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申报的方式,科研信息化利用率低,效率差,浪费大;最后,有利于加强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便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万钢同志在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讲话的通知[S].2013.

[2] 陈星.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经费核算量化分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2):40-53.

[3] 王官禄,张学英,韩宇骞.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0中):122-124.

[4] 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2(4):87-90.

[5] 祁兴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3(10上):108-111.endprint

(四)重立项、轻结项、缺乏结项审计,造成科研经费使用不当或大量结余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大多数高校领导将科研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每一年度立了多少课题,到账多少科研经费,发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政府奖,因为这些在学科建设、政府统计、学校排名中都是最吸引眼球的成绩,而对项目立项后,如何科学管理、督促教师高质高效地完成科研任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使用价值,为高校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相关的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定期清理、适时审计的项目管理机制,多数结项审计只是在结项书中粗略列出经费支出情况,然后由高校审计部门盖章确认。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于2011年开始在结项审批书中要求必须附有财务开具的详细的费用支出明细,但由于是高校内部自行审计,而上级主管部门又很少进行经费的监督和抽查,所以项目经费审计更多是流于表面形式上的需要,经费使用不规范、结余经费不结账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二、改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明确责任,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管理氛围

我国的高校科研体制仍然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背景,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办法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其权威和刚性,对于管理制度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但对于违反制度的则必须受到处罚和纠正。对于科研经费还长期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就是课题经费是课题负责人的私有财产,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单位只是代管,忽略了其国有属性。科研经费是来自于纳税人的公共财政,各级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均有权监管。对课题负责人挪用或滥用科研经费的,个人和单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要加强政策权威性的宣传和内涵的解读,形成领导重视、科研人员理解和人民群众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搭建并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依托网络技术,搭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是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今后科研管理的重要方式。目前教育部社科司建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从项目申报到专家评审、从中期检查到后期结题,均可由申报教师和科研管理单位通过该平台完成。但该平台的功能目前主要还是针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相对薄弱,无法查询某一项目科研经费支出明细,无法统计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上年结余、本年度进账和本年度支出结余等情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科研管理系统的经费模块应首先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核心业务,如项目获取、合同管理、经费预算、项目拨款、支出管理、项目监督及统计分析等;其次要实现科研预算的“事前管理”;再次要规范经费支出流程;最后要有统一完整的统计数据源。一个完整的科研系统同时还应与人事、财务、图书馆、国资等系统进行集成,实施信息共享,共享关系如图1。

(三)完善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应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科学编制经费预算不仅有利于项目顺利完成,更是降低科研经费管理难度的重要前提。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财务知识较为缺乏,所以要树立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意识,加强他们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指导和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同时,科学研究有其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应适当放宽预算弹性。第二,要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化,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国家严禁报销支出的,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用友财务软件来实现对科研项目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另外,预算应充分考虑科学研究中新形势、新变化,允许适当的预算调整。第三,要建立项目结题评价和经费绩效考核机制。项目结项后,首先应由审计部门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看经费使用是否真实、合法;其次应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最后科研经费作为公共财政经费,除非该科研项目涉及国家秘密不宜公开,其他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结题后都应予以公开,以加强社会监督。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科研项目,经费普遍较少,引入社会监督,将大大降低管理部门监管成本。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灵活调动各方科研积极性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同时也应突出学科特点。如人文社科类的科研经费在设备投入上要明显少于理工科项目,而有些高校要求学校配套经费必须用于购买设备,造成人文社科课题经费有钱花不出去,最终购买不必要或高配的设备,形成浪费。对于社会科学调研课题,劳务费应适当放宽提取比例和提取范围,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拿到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科研管理费、配套经费等上级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高校社科管理部门应与财务部门及学校领导密切联系,认真履行课题申报时的各项配套承诺,确保各类获批课题高质量的结题。对于科研管理费高校内部也要积极调动教师、学院、学校三方积极性,如大连大学2013年新修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学校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将根据学院上一年度科研工作绩效进行二次分配,业绩突出的学院可加大拨付比例,反之则减少。

(五)改革相关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统筹科研管理

省级政府应该整合和规范相关部门的项目管理权限,可以集中在2~3个职能明确的部门来负责统筹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如理工科的项目可集中在科技厅,人文社科类的项目可集中在省委宣传部,对于偏理论型的基础研究可由教育厅负责择优资助。对于财政厅、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厅等原有立项权的部门且确实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的可每年定期提交其研究任务和项目指南,由以上三个部门按管辖权协助招标和管理。同时,项目申报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项目管理过程必须对全社会开放,可查询和被监督。目前辽宁省省级项目中只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在其网站上查询到相关立项信息,其他省级科研管理部门均是下发文件直接到相关高校,并只能看到自己高校立项情况,无法查看其他立项信息。管理权力的集中和项目信息的公开,首先,便于教师了解省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避免重复申报、重复立项,浪费社会资源;其次,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目前辽宁省内的项目申报除科技厅之外都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申报的方式,科研信息化利用率低,效率差,浪费大;最后,有利于加强和规范科研管理工作,便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万钢同志在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讲话的通知[S].2013.

[2] 陈星.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经费核算量化分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2):40-53.

[3] 王官禄,张学英,韩宇骞.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0中):122-124.

[4] 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2(4):87-90.

[5] 祁兴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3(10上):108-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科研经费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提高高校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