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籍;字体;鉴定
摘要:文章阐述了汉字字体演变发展历程,对汉字传统印刷体的源流进行探讨,分析了汉字印刷字体形成的特性,例证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古籍字体风格。文章旨在通过对汉字各时期字体风格的研究,为古籍鉴定增添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5-0137-04
收稿日期:2014-04-25
作者简介:金凤(1972-),黑龙江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书籍作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从它产生之时就与文字结成不解之缘。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传承汉字、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工具。世界上无字之书和无体之字是不存在的[1]。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印刷的需要,汉字字体逐渐简化、规范,进而产生了专为印刷而使用的字体。这些字体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也使汉字的形式进一步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成为后人开展古籍版本鉴定工作的重要手段。
1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从起源到成熟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汉字字体演变也伴随着这一过程。按照其字体风格、使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书写体和印刷体。
1.1书写体
文字从出现那一天开始,就是以契刻、图画等书写的形式出现。始终同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密切关联。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历代的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郑州一位教授认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它是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的。一般认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为汉字的书写体。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王室用于占卜而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是象形和会意字,形声字比较少。甲骨文被学界认为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体系较完备的文字。由于受到书写材料的制约,其笔画控制难以形成统一的风格,字形、字序较为随意。到商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文字,我们称之为金文,西周时金文应用比较普遍。由于铸造的原因,字体显得圆润,长时间的铸造形成了比甲骨文更讲究的较为规整的金文体式。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产生使字体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形结构趋向整齐,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全国推行大篆基础上发展的小篆。这是我国文字的第一次统一,标志着汉字字体开始规范化。在小篆通行的同时,民间因书写便捷的需要创造了新字体“隶书”。隶书字形整体扁阔,线条平直,稳健庄重,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这种字体使汉字的字体结构基本固定下来,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西汉时期由于隶书的快速书写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字体就是草书,因其不易于辨识没有取代隶书。草书使得汉字的书写形式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东汉末年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了楷书,其字体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平直,沿用至今,长盛不衰。唐代将楷书字体发扬光大,出现了不同流派,书家辈出,盛况空前。
为加快书写的速度又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是汉字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字体,书写速度较快,并能反映书写者的品格、情操,也成为一种应用甚广的字体。
1.2印刷体
篆隶规范了字体结构方式,楷书使字体规范性达到顶峰。到了唐代,推行科举制度,宗教信仰开始普及,儒家推行治国策略,所有这些都客观上推动了文字书写规范、书籍出版和印刷业的发展。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汉字字体形式——印刷体。
1.2.1印刷字体特性分析。①印刷字体要有良好的阅读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字形必须写得清楚,刻得准确,这就要求版刻字体的间架结构、字形中相邻的笔画在保留美感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加大间隔。②从传统印刷的过程来看,印刷工作需多人完成。而每个刻印者(即刻工)对汉字的理解、书写存在差异,所以说每一件印刷品都有与其他印刷品不同之处。印刷的字体还要受那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印刷字体的时代风格。③在长期的雕版印刷的实践过程中,工匠们受时代的影响追求着书籍字体雕刻的方便、美观,而由于印刷材质的纹理、吸墨的不同,字体笔画为方便雕刻走刀,形成独具特色的印刷字体。
1.2.2印刷字体主要形式及演变。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汉字印刷主要使用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四种字体。楷体是一种模仿手写楷书的一种字体,笔画挺秀均匀,字形端正,应用广泛。印刷用的楷体是从楷书发展而成,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也多是楷体印刷。远在宋代,雕版印刷大量应用,人们的审美习惯于精美的传抄字体,所以更易于接受楷体风格的印刷,楷体在雕版印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发展。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其遗存至今的印刷品可以说是雕版中的精品,楷体印刷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宋体又称老宋体,是通行的汉字印刷体。宋体是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宋体字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具有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宋体字虽无名家的楷体字那样赏心悦目,但普通工匠使用此种字体比较易于施刀刻字,缮写字样,提高效率。后来铅印技术传至我国,其所印书也运用宋体铅字。在现代印刷中多用于书刊或报纸、公文的正文部分。雕版印刷发展到明代时字体发展得更为规范,横轻竖重,尤其明代中后期宋体字开始变得狭长,成为仿宋体。仿宋体字形呈长方,易于辨识。现在,这种字体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字体,已成为我国的硬笔正字。黑体字是一种受西方字体影响而于近代产生的印刷字体。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随着技术的精进,许多正文也开始采用黑体字型。中国最早印刷黑体字是商务印书馆于1910年发行的《东方杂志》。印刷黑体字的产生主要受西文无衬线体与日本哥特体的影响,其中尤以日本哥特体的影响最为重要。[2]黑体字体现了机械化的视觉感,最为简洁,笔画一致,变化微妙,厚重美观。近代以来,石印、铅印技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起来,而采用这种印刷技术的民国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珍贵程度与日俱增,只有对其字体、版本、用纸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很好地保护好这些民国古籍,保护好未来的善本。
金凤:论汉字字体嬗变及其在古籍鉴定中的应用金凤:论汉字字体嬗变及其在古籍鉴定中的应用2古籍字体风格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使书籍在华夏大地上广泛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不同时期的汉字字体深刻地影响着书籍风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1唐代及以前写本字体风格
在印刷术产生以前,中国古代的书籍是以书写的形式来完成的,其载体形式多种多样。简策是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简牍的书写用毛笔和墨。删改简上的文字要用书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这些特殊的书籍,其书写风格受其载体和工具的影响,特点非常鲜明。另外,这一时期的书写技术决定了竖写的方式、从右向左换行,为后世所继承。
纸张的发明为书籍的制作提供了很大便利,以纸为载体的书籍迅速流行,我们把唐以前手写传抄而成的纸质书籍统称为写本。隋唐时期,佛教大兴,寺院林立,佛经的抄写达到了鼎盛,成为佛家传播佛教的一种重要手段。1900年敦煌写经卷在藏经洞被发现后,秘藏多年的敦煌文献随即流散,从存世的敦煌经卷和其他写本字体来看,唐及以前的写本已形成独特的抄写风格。
endprint
唐代写经者主要是官府经生和民间经生,他们在长期的抄经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写经字体,称之为经生体。还有一些僧人,研习各代名家字体,也有了很高的书法造诣。唐以前的写经从整体而言有隶书和魏碑的字体风格。这与唐以前世人所盛行的魏碑字体有很大关系。而唐代则以楷书见长,“唐代写经书法与魏晋时代风格不同,没有魏晋写经那种视觉上的失重感而形成的夸张美”;“唐经生书法倒是如初唐欧阳询、虞世南风格近同”;“盛唐后经生字体开始出现肥满”。[3]
2.2唐五代时期刻书字体风格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一直以来存有争议,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中详细论述了贞观十年说、汉朝说、六朝说、十六国后赵说、北齐说、隋朝说六种说法。[4]至今为止学界所认可的多为唐朝说。从现存发现的文献资料看,1966年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刻本为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当为敦煌发现的咸通九年(868)《金刚经》[5]。至五代时,公元932年后唐宰相冯道以为“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主持刻印《九经》[6],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此后经部书籍有了统一的标准本并得以流传。
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之时,是楷书最兴盛之际,从咸通九年《金刚经》到五代时期钱弘俶的《宝箧印经》等刻本,都明显具有唐人写经韵味。楷体易于书写,便于刻印,辨识容易,且又不失中国汉字之美感。正是由于诸多优点,唐人各家楷书自然就成为刻版所首选字体。这种选唐人楷书刻版之风,到宋代更为普遍,至元明各代而不衰。以至到近现代,仍以楷书为基础,来设计印刷字体。由此可见,唐代楷体对后来印刷字体的影响,是何等深远![6]
2.3宋代刻书字体风格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国家,正是由于自上而下的“重文”,使得雕版印刷至宋代达到一个鼎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品无论从外部的装帧形式,还是从字体镌刻,以至于内容的校勘等诸方面而言,其所展示出来的“美与善”均是其他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宋代雕版印刷中仍采用的是以楷书为主。楷书字体有唐一代发展到极致,后人无所能及,宋代虽涌现出米芾、蔡襄等书法家,但他们的书法字体是以行草见长,今天所能见到的宋刻本,其字体风格多是唐代书法家的楷体风格而不是宋代书法家之楷体。
宋人崇尚唐代书法大家,反映到刻书上,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字体风格。“凡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真卿),瘦者学欧(阳询),行款疏密,任意不一,而字势皆生动”。[7]宋代刻书有三大字体风格,即浙刻本、闽刻本、蜀刻本。浙江刻本,主要以欧阳询字体为主,字体为长方形,笔画上下较长,左右较粗,字形齐整,笔法圆润,欧体字法度严谨,笔力险峻,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福建刻本以柳公权字体为主,字体均衡瘦硬,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人称其“柳骨”。四川刻本以颜真卿字体为主,字体方正,笔力圆厚,后人称为“颜筋”,这种楷体风格也体现了盛唐繁荣以肥为美的风度。我们在运用字体风格鉴定宋刻本时要注意,上面提到的不同地域字体风格多在官刻本中有所体现,坊刻本则不明显。
2.4元代刻书字体风格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为维护统治,开始尊经崇儒、兴立学校、培养人才。中央设立刻书机构,但中央刻书流存可考者不过两三种,而各地书院刻书相对来说发展较快,成为这一时期刻书特点。元代刻书风格多局促,且纸张草茎明显。
元代的刻书虽不及宋版的精美,尚也有部分刻镂精良,以致误为宋版。[4]元代刻书字体较为流行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赵体“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惟赵子昂一人而已”,赵体字深得王羲之的精髓。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另元代的刻本中出现简化字和俗字,这是我们在对字体风格进行鉴定和比对时应加以关注的。
2.5明代刻书字体风格
明朝刻书早、中、晚三个时期风格不尽相同,特点也有异[8]。明初至正德年间刻书字体仍以赵体字为主,其原因为明初旧的书籍铺及刻书工人仍沿袭元代的刻书风格。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刻书字体上出现了“仿宋”字体。清蒲松龄云:“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于此”。钱泳云:“有明中叶写书匠改为方笔,非颜非欧,已不成字”。[4]这种字体的出现与当时明代出现的前后“七子”的两次复古运动有关,复古之风掀起了翻刻宋本的热潮,刻书字体极力仿宋。但机械模仿宋本字体,以至形成的字体已完全失去了宋代刻字的风格,字形渐趋方正,笔划亦横轻竖重。后人称此种字体为匠体字。万历后期直至天启、崇祯,明代经济衰退,刻书开始趋向节俭,字体也由方变长,行格由疏变密,讳法渐严。可见字体风格的演变与那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息息相关的。
2.6清代刻书字体风格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刻书也有其自身的风格。康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封建皇帝,不喜欢明嘉靖时期的匠体字,偏好书法,渐形成了一种非颜非柳非赵的馆阁体,即软体写刻字体的风格,其字体娟秀,端正,但气势偏软。这种字体风格延续至乾隆一朝。清康熙年间曹寅精楷写刻的《全唐诗》等书即是此种字体。至嘉庆后,国势渐衰,刻书风格上也出现呆板呆滞。清末出现了一批地方官刻的代表,即官书局,如:金陵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广雅书局等,这些官书局刻书除翻刻旧刻外,还沿用明代匠体字形进行刊刻,这与清末铅活字印刷技术的传入也不无关系。
3运用字体风格及特殊用字方法鉴定古籍版本举要
3.1字体风格佐证版本鉴定
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原依据卷端所题的“贇”字,收藏者认为是后唐写本。此经卷整体上看干净利落,字形略呈竖方形,且字体基本在乌丝栏内,每个字的布局也均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该经卷与“欧褚”风格近似,具有唐早期字体的特色,完整地呈现了唐代楷书的写本风格,故将此写本年代确定为唐写本。
《唐河南府阳翟县善才寺文荡律师碑》,简称《善才寺碑》。碑石原在今河南省许昌县,毁失已久,只流传拓本,至明末存冯铨所藏一册,后流入日本。此碑石原是唐代魏栖梧书,后由于魏栖梧在书史上不载其名,故一些好利之徒假托为褚遂良书。此前一直未被收藏者所发现,直到清朝王澍跋文,揭示其据宋赵明诚《金石录》查出此碑书者为魏栖梧。此例可证如单凭字体风格来进行版刻年代的确认是不充分的。可见字体风格可以作为写本鉴定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但不可单据字体风格进行版刻年代的确认,仍需相关的其他佐证方可进行综合判定。
3.2特殊字推断古籍年代
古籍中的用字,还有两种特殊的现象,一是太平天国改字,一是武则天的造字。太平天国取得政权后,对古书用字做出规定,废除丑、卯、亥三字,改用好、荣、开三字,國”字要改为“囯”。这种改字现象是否存在也成为我们判定是否为那一时期印刷的一个重要条件。武则天在位期间曾进行造字,而造字数量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有12字、18字、20字的不同说法,且所造新字使用频率较低,但武周造字毕竟是武朝的专用字,在鉴定古籍时可据此加以判定。1966年,韩国在新罗王朝故都庆州市的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文内使用武则天时代制字4个,据此确定了该经卷的刻印年代应为唐朝,刻印地点应在洛阳。
3.3避讳字考证古籍时期
避讳就是在文字上对本朝君主(及祖先)以及作者本人对家族尊亲、行业师尊等人的本名加以避开,前者称之为国讳,后者称之为家讳。据记载,我国的避讳始于周代。秦汉时的文献中已有了这个方面的表现,“秦讳正,谓之端,”[9]秦始皇名“政”,故称正月为“端月”。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宋代、明末及清代康雍乾这几个时期避讳制度甚严,吴越国王钱弘俶印《宝箧印经》,不同时期的扉画题字不同,其中965年和975年刊本题写为“钱俶造此经”和“钱俶敬造”字样,均是为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讳字“弘”。通过对历朝历代避讳字的掌握,我们就可以考证出古籍的基本时期。
4结语
汉字字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字体形成风格应该说是那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集中体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同字体和风格是这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征,而一部古籍的字体及风格又反过来证明了一个时代。要想利用汉字字体风格来进行古籍版本鉴定,首先,要熟知各时期的字体种类、风格,这样就要求我们多翻古书,把历代版本的字体加以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次,在版本鉴定中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所见字体风格,我们还要结合古籍所反映的其他特征,如:版式、内容、墨色、纸张、序跋、题记等多方面信息加以考证,同时还要借助相关工具书,方可最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曹之.古籍字体与版本鉴定[J].图书馆界,1982(2):37.
[2]李少波.中国黑体字源流考[J].装饰,2011(3):43.
[3]王元军.从敦煌唐佛经写本谈有关唐代写经生及其书法艺术的几个问题[J].敦煌研究,1995(1):160.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9-16.
[5]刘俊熙.我国书籍雕版刻印的萌芽阶段[J].上海大学学报,2001(4):106.
[6]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四) 隋唐五代书法字体与印刷字体的关系[J].印刷杂志,2003(11):84.
[7]谢肇淛.五杂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8]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16.
[9]陈桓.史讳举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
(编校:崔萌)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