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秋
摘 要 音乐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不管是在新课程还是老课程实施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知音乐,感受美,感悟生活,感动自己。在我们音乐课堂上,用有感情的演唱去表达音乐,很多老师在这一程序上只是片面的操作,使音乐课堂出现了一些“过场”的教学局面。事实上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到音乐的本质,也没有真正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要以音乐为本,激发学生的情感演唱,从感性到理性,理解音乐、渲染音乐,重构音乐生活的课堂。
关键词 中学音乐 情感演唱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127-02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各种正确的途径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感知和感悟的过程。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在情感演唱这一块,有众多地方需要我们的探讨和思考。
一、课堂现状
(一)笼统评价,忽视指向性
(二)追求量,忽视质
(三)注重形式,忽视效果
二、思索
有部分教师只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有表面化的倾向。看上去学生有认识到要有感情的演唱,课堂程序上也有了这样的程序,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到音乐的本质,也就不能完全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只是把有感情的演唱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过场,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演唱。
“聆听和对话”“体验和理解”“直觉和领悟”等整体的研究法,就是属于过去我们在教育研究中比较忽视或有所误解的。欣赏音乐能提高感受力,艺术的目的就是感受事物而不是认识事物,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又偏重于技巧和功利,使感受和体验无法生成,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有情感的演唱呢?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在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第一位。
三、策略
(一)激发兴趣,为学生的演唱提供直接的感知
1.以宽松的氛围,铺设学生演唱的舞台
(1)从体态方面使学生感知。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2)从语言方面使学生感知。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借助声音来表达的。音量运用适当,该响亮时响亮,该柔和时柔和,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语速也要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不同处理。
2.以生动的范唱、范奏,激发学生情感演唱的感悟
课堂上的范唱范奏是发挥音乐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教师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学生的演唱激发丰富的情感
1.图文并茂的看图感受。用图画再现歌曲内容,用音乐渲染氛围,帮助学生想象歌词描写的画面。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好铺垫,从感知的理解到自身的投入。
2.创设情境的想象演唱。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游戏式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到收获。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先要入境,方能入情,通过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学生如果能“玩”音乐那当然是最可贵的,但是低段学生的控制能力还不能控制好,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忽略了音乐所带来的情绪。时刻抓住教材的内容,勿出现偏离教材的情况。
3.生动传神的朗读歌词
(三)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演唱点燃生活的感悟
1.引导点悟,有效提高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一次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人无数次去追求成功!”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2.情的延续,来呼唤学生的动人情感。在音乐课堂中,要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始终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