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进宏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渗透,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 情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0-02
在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情人。他要怀着激情完成一堂让学生心灵震颤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说情感教育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只有师生俱做有情人,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富有生气和教育意义。
一、教师的情感阅历是学生情感的源头
语文教师在生活中积累的情感阅历是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绝好的素材,教师自己情感世界中的点点滴滴能被教师更直接、更生动地表达出来,这些发生在老师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们不会产生距离感,学生更容易也更乐于去用心感悟这些动人的情感故事。在语文课教学中,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给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情感,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时,教师的感动就与学生的感动产生交汇,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与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中完成完美人格的塑造。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就能在彼此情感的分享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达到师生情感的真正契合。
二、以教材为载体,师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利用备课时的情感因素,先感化自己,把获得的情感融化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也为这种情感所感染,去体会更丰富的情感。这样,让整个课堂教学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深化升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生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名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下过雪之后的济南的美丽景色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绘成了一副山水画:白雪皑皑,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来营造这样一副美景,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师要用饱满激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无论是情浓意切的散文还是议论性的文章,都需要老师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教材动情的声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让字字句句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在讲授《沁园春·雪》这一节课时,我用激昂的语调为学生朗读,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在我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只要利用好这一点,相信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激情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在教学中要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在本质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再现和再造生活,真切体验文章美质。
一、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如在教学《春》一文时,我先引领学生听录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色,然后跟着录音齐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春天的色彩,读出了春天的气息,读出了春天的声音,也读出了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越读越有劲。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例如,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总而言之,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总之,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还是从语文教学的受到者与主导者来看,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体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的含义,真正做到寓情于学。让真情化作雨露,在无声中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责任编辑 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