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

2014-09-17 02:49田宜松徐晓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人才

田宜松 徐晓明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66-02

当前,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求职群体正逐步成为随着国企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化解后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要对象。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年来屡创新高,2010年630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比去年整整多出28万,加上中等职专学校、技工学校及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毕业生,全国青年求职人员规模可能在1400万人左右。我市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共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8000余人,2012年接收11000人,2013年12000余人,2014年预计还将有所增加,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全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进一步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整个促进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夯实基础服务平台,掌握毕业生就业失业底数

一是依托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在每个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毕业生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台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同时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联动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二是以市、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主体开展毕业生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通过与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市教育、公安等部门协调,切实掌握荆门籍高校毕业生生源数据,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基层人社工作专管员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基础信息核查,实名制掌握全市返荆就业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建立应届返荆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

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丰富就业创业服务手段

一是建立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在市、县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站开辟专栏,定期组织发布全市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及具体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信息,每月组织发布用人单位人才招聘信息及毕业生求职信息。同时结合国家、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专场网络招聘。二是依托就业服务专业网站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在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站开辟专栏,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与解读,提供就业择业技巧,公示毕业生人事服务、创业服务等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设立在线咨询、电话热线、电子邮箱随时为毕业生答疑解难。

三、搭建专项服务平台,架设劳动力供需连接桥梁

一是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广泛挖掘就业岗位。市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二、四、五定期举办小型人才劳务集市;每年元月开展“就业援助月”,三月组织“春风行动”,五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七月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九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周”活动,坚持并逐步完善每周三次常规招聘、每两月一次大型招聘、每半年一次专场招聘的就业招聘模式。二是不定期搭建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推动就业和引才。通过举办高校与企业对接会、“知名企业HR校园行”等活动,组织高校、用人单位开展对接,有效推动校企交流与合作,搭建常态化的人才供需沟通平台。

四、加大创业帮扶力度,放大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一是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创业指导服务。乘我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的东风,加大氛围营造和政策落实力度,积极为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创业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二是培育和发现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近几年,我市连年评选表彰年度十大创业明星,其中就有李新云、吴渝婷、聂娟娟等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典型。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李新云2012年创办湖北地辉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吸纳了42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彰显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继续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创业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办好“青年创业大讲堂”“毕业生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邀请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有成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指导,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创业心得,分享个人创业感悟,引导更多的毕业生投身创业。三是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创业毕业生予以政策帮扶,协调相关部门对创业毕业生在注册、税收、收费、小额担保贷款及有关补贴、奖励等方面的政策予以落实。

五、加大就业推介力度,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

一是利用网络平台和公共服务窗口加大加快岗位信息收集、发布密度和频次,方便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间双向沟通选择。二是适时组织小型定向招聘,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日常职介指导等就业服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用工需求实际,组织定向招聘,无论规模大小,岗位多少,只要企业急需,就随时组织招聘。三是对有明确就业指向的求职者开展跟踪服务,对零就业家庭以及有一定技能且求职意愿和方向清晰的毕业生等对象,建立专门台帐,提供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推介服务。

六、拓展人才输出渠道,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

一是常规招聘与灵活性招聘相结合,服务低端人才。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用人单位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收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推荐或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为企业和毕业生及时搭建供需平台。二是建立人才服务基地,服务中端人才。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市场优势、服务功能优势、信息网络优势、整体资源优势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和中端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目前,我市已建立十几家人才服务基地,在服务企业发展,推荐中端人才才尽其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企业领军人才工作室,服务高端人才。建立企业领军人才数据库,为入库人员提供免费人事代理,代办人员流动、职称评审、社保等服务,同时为其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委托服务等服务项目,目前入库领军人才达200多人。

七、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履行政府托底责任

一是开展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工作,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作为就业帮扶重点,对其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二是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教育、交通协警、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吸纳,帮助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同时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三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对有培训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根据其所学专业和意愿,组织其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身体残疾、长期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优先给予职业技能培训。

八、拓宽就业见习渠道,提供就业实践积累

一是增加就业见习基地。我市现已建立63家就业见习基地,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本级26家,县(市、区)级31家,每年可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2000多个。今后,要在严格条件的基础上,把用工需求量大且用工规范的企业确认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逐步扩大就业见习基地的数量,同时逐睄提高就业见习基地的质量。二是开展就业见习对接。组织用人单位、毕业生参加省、市专项见习对接活动,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小型专场对接、网上就业见习对接、实名推荐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三是落实就业见习补贴。为鼓励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见习,提高其接纳就业见习毕业生的积极性,继续与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落实就业见习财政补贴,确保见习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人才云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