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英
摘 要: 创新故事活动教学以顺应幼儿的活动目标、多姿多彩的活动模式、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改“传统”为“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单向”为“多维”的教学策略,改“单一”为“丰富”的教学技巧,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感到有趣事要听,有趣闻要想,有自己的趣话要说,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处于自主自然的状态,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关键词: 故事活动 创新 自我发展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幼儿,幼儿故事还能为幼儿提供生动优美规范的语言材料,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多年的幼儿园故事教学使我深切体会到:如果教师仅以“认真备课、生动而又有感情地把故事讲给幼儿听,以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故事中的词句和内容,使幼儿受到教育和感染”为主要教学目的是远远不够的。皮亚杰认为:“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三方面作出更多思考,变“传统的故事教学”为“创新的故事活动”,让故事教学活动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发展。
一、顺应幼儿——活动目标之定位
根据小班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词汇量少、对词义理解层次浅、言语以简单句为主,应适当选择熟悉的事物作为故事活动的主角,篇幅短、人物和情节应简单,以对话语言为主。故事《一二三,自己爬起来》中,憨态可掬、笨重可爱的小熊首先亮相,以小熊不小心摔倒时的“扑咙嗵”这一象声词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小羊、小兔、小老鼠相继伸出援助之手拉起前一位同伴,却相继“扑咙嗵”摔倒,“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的戏剧效果,缘起小动物们的热情却又各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缺憾。故事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却不单调。孩子们正是被这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小动物为什么都跌倒了?”“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爬起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制定了既适合本班幼儿接受能力,又略高于现有水平的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并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知道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2)在看看讲讲演演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内容,有兴趣地学讲短句“一、二、三,自己爬起来”。
(3)鼓励幼儿不怕困难,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做个勇敢的孩子。
目标定位中,有语言活动的要求,练习短句“一、二、三,自己爬起来”,并将此作为语言活动的重点;目标中的难点是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小动物力气小拉不动大动物的原因”。教学中,可运用直观法和操作法及情境创设表演,突破重难点。
针对小班幼儿平时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隐性示范”的方式和手段,将小动物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的情节迁移至自己的平时生活,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自己来”,渗透勇敢教育这一德育内容。
目标是活动的准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故事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制定的目标要以幼儿应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中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的目标,或适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这才是创新故事活动的真正目标。在《一二三,自己爬起来》的故事活动中,发现幼儿在边表演边表述时,出现“小羊去抱小熊”,替代了原故事的“拉”这一动词,由此启发幼儿用更多的动词描述,大家想到“搀”、“扶”等一系列“互相帮扶”的字。因此,时刻关注活动中幼儿当前的需要,把握幼儿“实然”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多姿多彩——活动模式之变迁
1.改“传统”为“创新”的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的传统故事教学“讲一遍故事—提一些问题—作一次小结”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采用“观看—想象—创造与表述—倾听—表演迁移”等新颖多样的形式。在《一二三,自己爬起来》故事活动的前半部分,让幼儿兴趣盎然地观看小动物相继跌倒的有趣情景,并展开想象:“为什么四只小动物都跌倒了呢?”通过直观操作比较,感受小羊小,小熊大;小兔比小羊小,小老鼠比小兔小的关系,所以拉不动,进而围绕“你有什么办法让小动物们起来”展开讨论与创造性的表述。其中完整倾听之后的小组分角色表演,让幼儿很自然地增加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我来(抱、搀、扶)拉你起来吧”,还增加用力拉“小动物”时的“嗨哟嗨哟”声,在短句的运用上有新的递进,同时在表演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和理解一些动词和象声词。在表演迁移的过程中,让幼儿担任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幼儿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促进言语交流,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一二三,自己爬起来”的成功喜悦。
2.改“单向”为“多维”的教学策略
将故事教学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是创新故事活动的又一种模式。例如,在故事的开始部分,教师边演唱歌曲《小娃娃跌倒了》,边演示布娃娃跌倒的情景,优美抒情的曲调、夸张的跌倒动作,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将歌曲《小娃娃跌倒了》的演唱贯穿始终,最后改编成师幼说唱:孩子们配合老师歌唱“我快快地跑过去,告诉小娃娃呀”,齐声说着“一二三,自己爬起来”,与原歌词“我快快地跑过去,抱起小娃娃呀‘高高兴兴送她回了家”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活动达到高潮。故事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给故事配上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欣赏水平,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文学作品的浸润和滋养。
3.改“单一”为“丰富”的教学技巧
多彩的活动模式包括故事讲述中教师的语言应用技巧。幼儿能专注地倾听教师生动、有趣、形象地讲述故事,与教师的语调、语音、语气息息相关。首先,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吐字清楚,语句流畅,速度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语调也随之有所变化。例如,在讲述“小动物拉不动一个个都跌倒”时,语调显得低沉无奈;讲述小猴高声喊“一二三、自己爬起来”时,语调是坚定有力、气势磅礴的。其次,语言要符合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征,如在分组讲述时,幼儿模仿小熊、小羊、小兔、小老鼠不同角色的声音:“×××,我来拉你吧!”语音由粗犷慢慢变得娇细。再次是适当地夸张使用象声词和语气助词,渲染气氛,这一点,故事中“扑咙嗵”、“嗨哟、嗨哟”等夸张的语气描述,更是增添了幼儿倾听时的无限情趣。因此,教师讲述故事时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言语技巧,力求做到讲述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态度亲切感人,表情丰富自然,动作大方得体。讲述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讲述过程中应不时地交谈和提问,与幼儿沟通心灵,分享情感。通过讲述,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和发展。
三、灵活多样——活动设计之创新
《一二三、自己爬起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小动物相继跌倒之后,聪明机灵的小猴出场,大声喊:“一二三,自己爬起来!”在活动设计时,讲到“扑咙嗵!——小老鼠也跌倒了”的时候,我们设问:“四只小动物怎么都跌倒了呢?”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对故事中的小动物有所了解),提出略高于现有水平的问题(幼儿需通过观察比较小动物的外形特征),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同时没有立即让小猴子出场,而是至此将故事戛然而止,又抛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小动物们爬起来呢?”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幼儿,让幼儿进行简短的创编。这一方法在小班幼儿中开展不仅可行,而且能抓住幼儿的思维趋向。当幼儿充分思考、大胆表述后,再给幼儿完整讲述,当他们听到原来故事中的小猴子和自己一样的方法时,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来:“一二三,自己爬起来!”在幼儿一遍遍的鼓励声中,老师演示着小动物们一个个自己爬起来,幼儿的情绪高涨到极点。
因此,创新故事教学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幼儿通过体验、参与,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在“一二三,自己爬起来”的教学过程中,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关于小动物跌的讨论;有幼儿小组的合作与交流——结伴演绎故事情节;有幼儿的个别思考和操作——戴上指偶完整讲述故事。在集体教学中适当增加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机会,将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和速度,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围绕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主旨去设计、实施,各环节之间紧凑的衔接、自然的过渡、动静的搭配是保证幼儿始终积极参与的较好活动形式,只有这样,师幼间才会有较好的互动。
小班幼儿在认知发展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新奇、有趣、可活动的物体易于引起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设计了“沙箱表演”的形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创设的背景让幼儿理解了“太阳红彤彤、小草绿油油”这些优美的短语;活动的毛绒玩具让幼儿贴切地感受着小动物相继跌倒和陆续爬起的情景,幼儿的主动性得到较好发挥。
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创新故事活动教学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故事活动的魅力,体验到故事活动的轻松和愉快,使每个幼儿都真正积极主动地融入活动,并成为活动的主体。也可以通过师幼交流、幼幼交流等互动形式让幼儿畅谈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其次,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时间,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速要快慢适度,用心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取向,耐心倾听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听的过程中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再次,要善于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要素,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感到有趣事要听,有趣闻要想,有自己的趣话要说,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处于自主自然的状态,从而让幼儿真正享受到故事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