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妮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编排,充分凸显了关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意图,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分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教材,不断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力争创设出高效课堂。
一、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谐组织教学活动
数学教材很多内容的编排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与学生实际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亲切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活动。
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跳绳、踢毽情境引出探究问题,有位教师基于教材,融入本校体育节学生备战的训练镜头,在解决问题不同方法的思考比较中,不断激发规律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个等式中隐藏怎样的规律呢?),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寻找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逐步上升至以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在情境激趣、合作探究与交流思辨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特殊到一般、正例到反例、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二、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精心创设弹性空间
学生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创造潜力往往出乎教师意料,因此,在钻研教材,正确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之际,还要预计学生发展可能,精心创设弹性空间,为课堂思维开启、智慧绽放预设可能,开启前奏。
例如“8的乘法口诀”,很少有人选为公开观摩课。笔者听了很多关于乘法口诀的公开课,包括名师在内,大都选取易于联系实际而又能拓展延伸的“7的乘法口诀”或“9的乘法口诀”进行公开教学。为此一些老师认真研读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练习意图,发现其实教材练习编排有其提升性的要求,既渗透了求8个几(题5),又综合了求几个8(题6)的内容,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提出了要求,题中都只出现一个现成的数据,另一个信息要自己在图中观察寻找。这是新教材有别于老教材的优势,特别关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此执教者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弹性化设计,把解决问题的环节有机镶嵌于熟练了口诀后的常规口算竞赛后,有序推进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
1.承前启后即时提问:指刚才比赛的3列口算题,刚才我们做了多少道题啊?你怎么算的?做对了几题,又是怎么算的?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其实呀,我们学校每当学完所有口诀之后都要进行全年级的口算比赛,那时还要给特别优秀的同学颁奖,想争取吗?瞧,有哪些奖品?(电脑动态出示图像信息)请大家自己观察并解决问题,并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做?
3.学科整合拓展问题:这堂课就快结束了,老师想送大家一段话(出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见过吗?原来我们在语文书上刚学过呢!大家一起读一读。你知道这段话用了多少个字呢?怎么算的?
这几层练习能尊重教材意图:既渗透了求8个几(课本上题5),又综合了求几个8(题6)的关于乘法意义理解的内容,也体现了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要求。不仅如此,教者还能将学习素材与生活实際有机衔接,从口算比赛将发的奖品问题入手,展开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索活动,既亲切又自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更可取的是,教师为学生体验探究、放飞思维预留了空间。如信息的选择性:求“买8套彩色铅笔,一共有多少支?”你们用5×8,可是题目中没有数字“5”呀?引发思考到底是“8个5支”还是“8个4元”呢?方法的多元性:解决问题3既可以从总价的角度又可以从数量即支数的角度比较“48元够买7个文具盒吗?”,以及后面“这段话用了多少个字呢?怎么算的?”既可以用“3×8”的乘法口诀,又可以用“4×6”的乘法口诀。思维的顺逆性:可以用乘法进行总价的比较,也可以用除法进行数量的比较。内容的综合性:既将口诀应用与二年级同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机智对接,又能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
三、立足学生学习困难,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如何真正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成为教材使用的关键。
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二课时,要求用字母表示两步计算的(含两个运算符号)数量关系,并安排了已知字母的值求式子的值。用字母表示两步计算的(含两个运算符号)数量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仅凭观察思考抽象出其中蕴涵数量关系并转化为字母式有相当大的难度。有位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着重依托带着问题的“做中学”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难点内容时,教师能承接第1课时用小棒搭三角形的体验活动,继续进行较复杂的规律研究探讨活动,并精心设计了拼搭两两相连的三角形的实践活动,对活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在有一个三角形,如果老师像这样增加一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呢?增加两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呢?增加三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呢?……请同学们边摆边填写这张表格,看一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边活动边思考,逐步发现增加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总数之间的规律。当学生经历内思和外动相结合实践活动有所发现之际,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交流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把不同水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现作为差异资源进行开发。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因此有了鲜活的体验,思维活动也有了有效表象的依托,难点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