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为师之道

2014-09-17 04:54李鸥
考试周刊 2014年62期
关键词:修己因材施教论语

李鸥

摘 要: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论语》中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教育标准,让新世纪教师能学到哪些为师之道呢?文章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论语》 为人 修己 诲人 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近代,人们给予了老师很高的赞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然而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论语》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一、为师先为人

(一)为人

为人,即做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做人是万事的根本,孔子主张培养圣贤、仁德之人。在《论语·学而》中提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二)为师

1.热爱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既是教师的基本信念,又是教师的崇高美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这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而教育质量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孔子一生四十多年置身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学生为中心

(1)热爱学生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直接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孔子与他的学生建立的深厚师生情谊,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颜回英年早逝,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2)观察学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矣发,回也不愚”。这就说明观察学生的重要性,如果只看到学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观察他课后业余时间的表现,就判断一个人,则是盲目武断的。正是由于孔子平时细心观察,了解学生,所以才会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

(3)赞美学生

孔子对学生是不吝赞美的,对颜回,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赞美他的学生子路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

二、诲人先修己

(一)修己

1.以身作则,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想学生学习,老师要先好学。科学知识日益向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明显,教师首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勤奋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教育知识,了解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同时要博览群书,涉及学生喜好的各方面。正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是以学而不厌为基础的,如果胸无点墨,则必会误人子弟。

2.为学的态度

做学问要首先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他对学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次他强调人好学而不求奢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最后要乐学忘忧,孔子不仅要求好学,更追求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应该常常反思,看看自己做人是否合格,看看自己做教师是否合格,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是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学生。

(二)诲人

1.教学内容

(1)修德行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忧”的是品德不修养,学术不讲究,听到义不能照着办,有了过错不加以改正。孔子把“忧德”放在“忧”之首,可以看出德行的重要。

(2)讲正直

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没有担忧。

2.教学方法

(1)学思结合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研究,我们就会感到迷茫,不能得到什么;而只研究不学习,则是空想,就会产生疑惑。夫子以亲身实践证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2)循循善诱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从不知到已知,从不会思考到学会思考。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3)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学生不经过自己思考、似懂非懂的时候,不要开导他。只有当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也就是心求知而未悟,研究有得而未说明的时候进行启发,才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他豁然开朗。启发式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4)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爱好等,给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教育。子路、冉有问孔子“闻斯行诸”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两个人的答案却不相同。给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对冉有的回答则是“闻斯行之”。这时一旁的公西华感到很迷惑,就问老师为什么这样。孔子回答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为冉有平时胆小怕事,所以对他采取鼓励的方式,而子路为人好勇自负,因此压制一下他。

参考文献:

[1]孙汉洲.孔子教做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群言出版社,2009.

[3]薛娜.孔子——大成至圣先师[N].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李德民.孔子语录集解[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修己因材施教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案例评荐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