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飞
(南通大学 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江苏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沿海城市主动接受中心辐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江苏沿海县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要素资源,较强的经济实力,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具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空间上又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沿海县市应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供求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实力提升之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重构经济增长引擎,走内生发展之路,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努力提高协调发展合力。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造并分享了改革开放与发展所带来的收益,经济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逐渐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从经济总量来看,2012年沿海地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 230.5亿元,5年间翻了一番多,增长近1.4倍,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012年经济总量最大的南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占三市GDP比重较2006年下降1.4个百分点,而经济总量最小的连云港市则上升了1.9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677元,比2011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 202元,比2011年增长1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GDP最高的海门与最低的灌南相差5.3倍,到2012年,GDP最高的海门与最低的响水缩小到3.7倍。2012年沿海地带人均GDP为44 966元,比全省人均GDP少17 327元,与5年前相比,差距有所扩大。就县市人均GDP而言,海门一直保持领先,并在2009年超越全省平均水平。但其余县市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灌云县在沿海地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沿海地带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人均GDP差距更大。对此,沿海县市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把握当前、当地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并立足基本市情县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逐步形成沿海县市之间互动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沿海地带三次产业比重为10.7∶51.5∶37.8,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3.6%,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第三产业上升了3.4%。这表明,工业在沿海地带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突出,同时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提升。不过,与全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6.3∶51.3∶42.4相比,沿海地带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十分不足。2012年南通市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0∶54.5∶38.5,盐城调整为15∶47.2∶37.8,连云港则调整为14.5∶46.4∶39.1,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致,第一产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县市而言,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海门市最低,灌云县最高,两地相差16%;第二产业比重海门市最高,射阳最低,两地相差18.1%;第三产业比重大丰市最高,灌云县最低,两地相差9.1%。
像海门、启东等一些人均收入较高的县市,其服务业占比却不够高,这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似乎与库兹涅茨关于三大产业结构演化的统计规律相悖。其实,如果把沿海地区放在更大的区域来考察,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像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经济区适宜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而其“周边地区”则比较适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江苏沿海地区南部毗邻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加上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物流成本较低等,具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上海加快把制造业向这些地区的转移,并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因而不可避免地对处于其外围的周边地区服务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和抑制作用。因此,江苏沿海县市当前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是这些地区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模式的结果,不能因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放弃工业强县(市)发展战略。
从经济效益来看,沿海县市企业利润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均呈上升的态势。其中,海门市上升最快,2012年比2007年增长了7.3个百分点,海安县和如东县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表现不俗,分别提高了6.3和5.6个百分点;利润率上升最慢的射阳县、东台县和响水县,仅分别增加1.0、1.3和1.6个百分点。2012年,利润率最高的是海门市,达到16.1%,启东市和如东县紧随其后,分别为13.8%和12.5;利润率最低的两个县分别为射阳县和大丰市,分别为7.6%和9.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明智选择,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沿海县市必须要改变主要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努力通过自主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争取以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生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真正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增进效益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县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比较分析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值得高度重视。
笔者将从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因素角度,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沿海县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国内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要采用专家打分法,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这将必然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二是从区域经济差异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如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极差、极差比率、基尼系数、塞尔指标等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其中,经济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差异关系是一个较新的视角,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城镇化水平作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分析其对经济差距的贡献;二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对经济差异进行不同收入阶层或不同地区的分解;三是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被众多实证研究所证实。
这些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然而,它们更侧重于对区域经济差距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所做的比较分析也就缺少说服力。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可用于计算分析产业结构因素、竞争力因素对区域经济差距所起的作用程度与成因。库兹尼茨提出,度量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必须从产业结构角度去衡量。因此,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层面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视角。因此,下文将基于这种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角度对江苏沿海县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以江苏全省作为参照系,以2007至2012年作为考察区间,选取江苏沿海三市、沿海13个县市以及江苏全省的2007年和2012年数据,并利用Excel计算主要的SSM指标值。全部数据来源于2008年和2013年的《江苏统计年鉴》。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江苏沿海县市三次产业部门的偏离——份额指数
表1显示,份额偏离分量均大于0,表明沿海县市三次产业部门在江苏省都属于增长部门,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发展势头良好。三市非农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值较高,表明三市第二、三产业增长强劲,特别是南通市优势更加明显。在县域中,农业份额偏离分量值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东台市、射阳县和大丰市,表明盐城的农业增长趋势较快;工业份额偏离分量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海门、启东和海安,服务业份额偏离分量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海门、启东和东台,表明南通县域非农产业整体增长状况较优。就产业总体份额偏量Ni(参见表2)情况来说,三市排序依次是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县市前三位依次是海门、启东和东台,与工业和服务业份额偏离分量基本保持一致。
结构偏离分量也均大于0,表明三市产业结构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优势,但近年来还存在着产业结构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农业结构偏量前三位县市依次是盐城的东台、射阳和大丰,并且盐城全市的农业结构偏量远高于其他两市,具有农业发展结构优势;工业、服务业及总体产业(Pi)的结构偏离分量值,三市依次是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其中南通平均结构偏离分量值接近连云港的3倍,表明南通总体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和服务业结构优势相对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南通经济协调发展;县市前三位依次是海门、启东、东台,表明这些县市非农产业结构优势比较明显,而处于后几位的灌云、灌南和响水与海门相差超过4倍,说明这些县市工业和服务业结构水平相对落后,并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的协调发展。
竞争力偏离分量有正有负,表明三市产业竞争力失衡情况依然存在。农业竞争力偏离量大于0的有三地,依次是灌云、灌南和响水,这应是三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结果。第二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值,三市依次均是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县市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前三位依次是赣榆、灌南和灌云;工业依次是赣榆、如东和灌南;服务业依次是灌南、赣榆和灌云。总体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除启东和射阳为负外,其余皆为正。三市依次为连云港、南通和盐城;县市前三位依次是赣榆、灌南和灌云。可见,沿海县市产业竞争力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连云港市产业竞争力超越南通和盐城。不过,各县市之间产业竞争力分布也呈现不平衡的态势。
再看由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分量组合而成的产业部门优势分量,第一产业三市依次为盐城、南通和连云港,非农产业依次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可见南通在市级层面优势相对明显;县市前三位第一产业依次为灌云、东台和射阳,工业依次为海门、如东和海安,第三产业依次为海门、海安和启东,可见南通所属几个县市在县级层面优势更加突出。
表2 江苏沿海县市的L、W和U值
三市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i大于1的有连云港和南通,县域中大于1的有11个,其中灌南、灌云和赣榆分别位居前三,表明这些地区产业增长率快于江苏省的增长率,市级连云港增长速度最快,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盐城慢于全省增长率;县域灌南最快,高于全省水平近65%,射阳最慢,低于全省水平10%。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i大于1的地区为南通和连云港,同时该地区Pi值也较大,这表明它们的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其他地区区域结构效果指数均小于1,表明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市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i均大于1,县域中有11个大于1,且Di亦大于0,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状况良好,总体竞争能力较强。而启东和射阳两地Di小于0且Ui小于1,表明产业部门增长乏力,产业竞争力偏弱,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内生的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的循环累积过程放大了区域产业份额分布的不平衡,从而也决定了国民收入区域间分配不平衡,并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沿海县市的这种非均衡力,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实力。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沿海县市经济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沿海县市原有的利用自身优良投资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获得“全球化红利”,以及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比较优势发展制造业,获得“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优势开始减弱,使得原本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沿海县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这就要求沿海县市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当前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促进沿海县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从经济结构、要素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等方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五项基本要求,其核心内容是结构转型。就沿海县市而言,经济结构转型是结构转型的重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一方面,经济发展仍然是解决沿海县市当前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无论是要素结构,还是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的转型,都是以经济结构的转型为支撑。而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无论是供给结构,还是需求结构、空间结构等的转变,都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此,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逐渐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进一步创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着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协调融合,不断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化发展,实现传统低附加值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化;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对各种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在产业发展动力上,要加速向深入推进城镇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转变;在发挥比较优势上,要不断从成本领先向品牌集聚转变,以品牌战略提升附加值,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在产业发展主体上,要加快企业收购与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则主要创造需求,可以说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镇化需要产业发展来充实,城镇化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沿海县市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新形势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必须改善需求结构,以城镇化作为支撑经济增长新的引擎。沿海县市应根据各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驱动经济平稳增长,这将是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选择。
为此,在城镇化发展形态上,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层次,着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逐步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在城镇化产业体系上,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关系;在城镇化发展模式上,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关系;在城镇化要素支撑上,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控制开发强度,减少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走节约集约、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在城镇化体制机制上,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需要重塑地区经济地理,其最基本途径就是由单一的城市发展向城市群演化。促进沿海县市加强合作,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布局,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效益;推进沿海县市加强横向联系,深化经济合作,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推动沿海县市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增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苏北的辐射功能,形成新的增长极。
在拓宽合作领域方面,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完善市场体系,消除贸易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协商机制,突出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分工,争取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产业群,在分工协作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同规划推动城市交通通道建设,强化要素资源利用合作,加强沿海县市信息平台建设。在提升合作层次方面,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下,迫切需要整合长三角北翼沿海城市群资源,强化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创新和要素保障等体系对接,加快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壮大辐射带动力。在完善合作机制方面,加快完善互利共赢、互助合作机制,强化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在跨地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建立协调机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N].北京晨报,2012-11-09 (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黄顺江.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