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梦苕庵诗》的语言特色*

2014-04-19 08:17
关键词:辞格仄仄平仄

顾 年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钱仲联(1908—2003)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他精于诗学,一生研究和创作不辍,所作《梦苕庵诗》,曾受到陈衍、金天羽等诗坛耆宿的交口称赞。作为诗学大家,钱仲联在诗词鉴赏方面也有独到的心得,他主张鉴赏者要抓住诗词的“声”与“色”[1]553,通过研究声律安排与修辞设色来领略诗词之美。笔者结合汉语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尝试以钱仲联鉴赏诗歌之法鉴赏钱诗,所用语料版本,为钱仲联生前自订的《梦苕庵诗词》[2]。

一、《梦苕庵诗》的声律特色

(一)格律分析

《梦苕庵诗词》所收《梦苕庵诗》,据笔者手工统计,共有772首。详见表1所示。

表1 《梦苕庵诗》诗体分类表Table 1 Types of poems in Mengtiao’an Collection of Poems

由表1可见,《梦苕庵诗》的主体为近体诗,其中七绝所占比例最高,七律次之。依王力先生观点:“七言绝句是七言律诗的减半,因此,它们的平仄也就是七律的平仄,只须依照‘粘’‘对’的规则,减半就是了。”[3]87因此,以下就以分析《梦苕庵诗》七律的平仄为例。

七律可分平起、仄起二式。平起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1 惊看玉宇变苍黄,太息人天劫正忙。故国楼台皆蜃气,诸仙歌舞自霓裳。

亦知蹙境终难复,纵有重光已可伤。独立中庭空溢涕,欲乘银汉问吴刚。

(《中秋月蚀》)

全诗“歌”“亦”“欲”“银”四字不合标准格式,但“歌”“亦”二字原本处于平仄两可的位置上;而第八句“欲”“银”二字,属于本句自救: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相救。这样,平仄依然合律。

仄起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2 烛海灯轮十字开,夜山拥髻此徘徊。当头月好同元夕,避地人多话劫灰。

梵世天高神未下,昆仑关远捷初来。卷帘恰对茫茫绿,满酌沧溟注一杯。

(《十一月望值西俗耶稣诞,饮香港酒楼,时闻国军克昆仑关》)

“夜”“关”“卷”三字皆在平仄两可之处,故此诗完全合律。

如果说近体诗因为平仄严格而使诗人少有变化的空间,那么,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更能体现诗人的创造性。《梦苕庵诗》中,古体诗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平仄上也颇有自己的特色。

例3 毒龙喷火烧天根,雷车翻天天昼昏。吴淞江头云抹漆,神焦鬼烂无逃门。我机三五敌倍十,上下环攻事益急。一机无声忽下天,鸦阵来追势将及。(《飞将军歌》)

诗中“烧天根”“无逃门”“敌倍十”“事益急”四处,分别有意用格律诗所忌讳的三平调和三仄调,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足见诗人对诗律的娴熟把握。

(二)用韵分析

韵是诗歌声律的重要部分,它们使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汉语诗歌的用韵,都在诗句末尾,称为押韵。王力先生将诗歌的用韵标准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第一期,依口语押韵;唐以后至“五四”运动前为第二期,依韵书押韵;“五四”运动后为第三期,又依口语押韵[3]3-4。

钱仲联的生活时代虽然横跨二、三两期,但他始终是一个旧体诗人,因此,《梦苕庵诗》的用韵,基本是严格按照诗韵来押韵的。表2分析了其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古体诗用韵复杂,即使是一韵到底的篇目,也常有通押现象,不能说明问题)。

表2 《梦苕庵诗》近体诗平声韵使用情况表Table 2 Use of level-tone rhythm in modern-style poems from Mengtiao’an Collection of Poems

由表2可见,使用频率最高的前8个韵部依次是:先韵、阳韵、真韵、东韵、庚韵、支韵、灰韵、尤韵,它们可视为《梦苕庵诗》近体诗的常用韵。这些韵大多是宽韵(灰韵除外),字数较多,以便于创作时选用。对窄韵(如覃韵)和险韵(如江韵),诗人也不回避,而是将它们较多地用在了绝句的创作中。

《梦苕庵诗》中的近体诗在用韵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邻韵通押。这种现象在中后期的作品中出现得较为频繁。

例4 龙脊连钱泣向风,辞人感慨廿篇同。可怜不从桓公猎,枉想拳騧属太宗。(《读昌谷集绝句》)

“同”属东韵,“宗”属冬韵。

例5 人穷何必坐诗工,痴望园花败后红。莫讶北风寒至此,一袈裟地我从容。(《仲夏园居杂书》)

“红”属东韵,“容”属冬韵。

例6 束发倾心惜抱翁,西江图派匹三宗。驷虬乘鹥谁当及,蹑宋追唐我欲从。嘉会正逢丛菊好,论文难得一尊同。德星聚处觇乾象,定有龙眠落座中。(《乙丑秋安徽社科院召开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于桐城赋此》)

“宗”“从”属冬韵,“同”“中”属东韵。

例7 九域流金石,斯人姑射徒。豳风新着句,樊圃晚携锄。名与南湖匹,禅参苦瓠无?范村生日近,合写绿香图。(《兼于翁新作瓠圃,有诗寄示,题以四十字》)

“锄”属鱼韵,“无”“图”属虞韵。

例8 人境车声到此无,分明欲界有仙都。藁街夷市俱陈迹,还我桃花魏晋初。(《厦门杂诗》)

“都”属虞韵,“初”属鱼韵。

例9 早岁名山读异书,鲁连黄鹞绩溪胡。天都万古嶙峋影,长与莲花照故居。(《题绩溪胡适之先生故居》)

“胡”属虞韵,“居”属鱼韵。

对于这种不严格按照韵书押韵的现象,今人有褒有贬,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以钱仲联之诗才,不会为韵所限,而有意为之的可能性更大,邻韵通押,古亦有之,不宜判作出韵。清代《诗韵合璧》即主张“东,古通冬”,“鱼,古通虞”[4],钱仲联长于民国初年,难免受到此论影响,在少量作品中运用之,并不影响其诗集整体的用韵。钱仲联的这一尝试,对当代格律诗创作中的新旧韵之争,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二、《梦苕庵诗》的修辞特色

“所谓诗歌修辞,就是指为了加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或修辞手段的一个总的提法。”[5]1-2这些修辞方法,也即辞格。随着语言现象的日趋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辞格的种类越来越多,因此,要探究古典诗歌语言的修辞特色,首先要对相关的辞格加以分类。

(一)合理联系

“联系是语言美的一个基本原则。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6]379《梦苕庵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拟、借代、象征和用典辞格,它们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具有新颖、厚重的表达效果。

1 比拟形象 在古典诗歌的语言中,比拟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辞格。所谓比拟,就是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描写,可分为拟人与拟物两类。例如:

例10 初阳煮花气,新绿养山光。(《晓坐》)

例11 鸟静时窥客,花开故似言。(《游曾氏虚霩园》)

例12 当关多逻卒,如虎复如鸷。(《十二月十三避乱离锡,雪夜作于姑苏城外》)

例13 汝贼虾夷,汝何鸡狗。敢料虎头,敢入虎口。(《哀南口》)

例10、例11是拟人,“煮”和“养”都是人的动作,借助拟人,使“初阳”和“新绿”成为有情有意的“人物”,十分形象;“花”本不能“言”,借助拟人,谓鲜花盛开似欲与游客说话。例12、例13是拟物,例12中的“虎”是猛兽,“鸷”是猛禽,此以拟巡逻的日军士兵,写出他们的残暴;例13中的“虾”“鸡狗”都是小动物,这里拟日本侵略者,表达对他们的蔑视;“虎”则拟在南口浴血抗战的国军将士,表现他们的英勇。可以看出,比拟不仅能使诗歌语言变得形象生动,也有助于诗歌气氛的渲染。

2 借代凝练 借代是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所要表达的事物(称为本体)不出现的辞格。古典诗歌语言中,借代极为常见。《梦苕庵诗》中的借代有如下几类:

检察机关办案方式的司法化是当下我国司法改革的一大重点。司法化是相对于行政化而言的,司法化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司法化呈现“三方组合”的结构,即司法由双方当事人和居中的裁判者三方组成。三方结构尤其强调裁判者的居中和独立裁决。二是多方参与性,司法活动要求各方都能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三是亲历性,即裁判者要亲自参与司法活动,并亲自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辩护律师各方的意见,然后再做出决定。

例14 九天阊阖旋云骑,万国衣冠会海槎。(《丙戌秋兴八首少陵韵》)

例15 四海知双鬓,千春孰比肩。(《瞿禅先生书告吴趋游约,念旧抒怀,寄以一百韵》)

例16 回帆涨海雨,握手剪淞烟。(同上)

例17 月与影成世,梦寻钟到门。(《山前塘步月,憩维摩下院》)

例14,以“衣冠”代替政府官员,是以事物之特征或标识来代替本体。例15,以“四海”代替四海学人,是以事物之所属或所在代替本体。例16,“帆”为船上之物,借代为船之全体,是以部分代全体。例17,以“钟”代替指钟声,则是以具体代抽象,使事物具体可感。

3 象征鲜明 象征是修辞格还是艺术手法一直存在争议。李春晓在其硕士论文《象征的辞格特性》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辨析,认为象征和比喻、对偶等传统修辞格一样,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格[7]。《梦苕庵诗》中的象征辞格可分为两类,如:

例18 啼霄万鸿雁,哀哀觅稻粱。(《国军撤淞防,感书一百韵》)

例19 不待西风怅摇落,万荷叶上起秋声。(《过虚霩居吊主人曾孟朴》)

例18中,“鸿雁”象征战火中的百姓,他们背井离乡,生计维艰。例19中,“西风”即秋风,象征愁绪,这里象征物是人非的感情。这两例是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例20则是以全诗为象征,诗中以兰花及其孤高绝世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一直是高洁、典雅、爱国的象征,所以全诗僻词虽多,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其象征的意义。

4 用典丰富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指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由于钱仲联先生十分博学,《梦苕庵诗》中,用典随处可见。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用典的方法,一般可分为正用、反用、明用和暗用四种。下面以名作《胡蝶曲》为例。

例21 宋玉墙东倩影来,因风吹上梅边雪。

例22 未必名娃竟沼吴,难言祸水能亡汉。

例23 沟头蹀躞东西水,从此萧郎是路人。

例24 小姑居处原芳洁,无奈怀春情内热。

例21是正用,典故的本义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典源为《登徒子好色赋》中东邻美女登墙窥宋玉之事,本诗中则用来表现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倾慕之情。例22是反用,上句用西施事,下句用赵飞燕事,字面上看是为“红颜祸水”翻案,实则正话反说,对大敌当前,男主人公沉迷美色、不事抗敌,最终导致大片国土沦丧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例23是明用,“从此萧郎是路人”一句为唐诗原句,直接用典。例24是暗用,典出南朝乐府《青溪小姑曲》,这里暗指女主人公尚未婚嫁。(赵杏根先生认为,“小姑”是用长江水神典,这里“指刚进入社会的胡蝶”[8]71。此说似乎不太准确,因为看不出典源与所指之间有何联系。)

(二)善于变化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有限的篇章,精炼优美的语言,用作者的思想感情打动读者,使他乐于接受。这跟散文大不相同”[9]85。在有限的篇章和字句中,如何表现语言的变化,就需要借助相应的辞格来实现。《梦苕庵诗》中所用到的修辞格,主要是婉曲和夸张。

1 婉曲含蓄 婉曲,“指的是对于不雅的或有刺激性的事物,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闪烁其词……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6]302,从而使诗歌语言显得含蓄。

例25 是好男儿死此土,敢有后者腥吾刀。(《马将军歌》)

例26 回思欢乐处,真欲讶前生。(《二女皆病》)

例25中,不直说斩杀临阵脱逃者,而以“腥吾刀”代替,同样表现了马占山坚定抗战、严厉督军的英雄形象,但表达较为婉曲。例26中,不说日军侵华后,一家人饱受颠沛流离,很久没有过上安定的日子,而说“惊讶地感到欢乐的日子似乎是上辈子的事”,表达十分含蓄。因为诗人对抗战有必胜的信心,故他刻意使用了这一辞格。

2 夸张强烈 “夸张是古代诗词里常见的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述的客观事物加以艺术的夸大或缩小,从而增强作品感人的力量。”[10]96夸张可分两类,这里仅讨论不借助于其他辞格的夸张——普通夸张。

例27 大木三更群籁合,危楼一叹万山惊。(《维摩寺望海楼月夜》)

例28 出手便翻三岛日,挥戈欲铲万重山。(《闻平型关大捷喜赋》)

例29 我有劲军如铁铸,纷纷蝼蚁那足惧。(《李营长死事诗》)

例27、例28是对事物加以夸大。在高楼上一叹,能使万山受惊,极言深夜之静。“三岛”“万重”两个数量词,极言八路军平型关战斗的重大胜利。例29则是对事物加以缩小。史载,“一·二八”事变,日军扬言三天占领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敌,血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万余。从日军规模看,绝非“纷纷蝼蚁”,这里特以“蝼蚁”极言其不足为惧,表现我“铁军”的英勇无畏。

(三)有所侧重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6]342在诗歌语言中,平铺直叙容易显得呆板乏味。反之,巧妙运用相关辞格,有利于突出重点,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梦苕庵诗》中,大量运用了映衬与设问辞格,通过它们在谋篇布局中突出重点。

1 映衬得法 所谓映衬,即“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5]156。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30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经训一菑畬,破此南天荒。莫五偶齐名,才薄难雁行。(《论诗四十首·郑子尹》)

例31 一寺秋阴万竹肥,我来息息领清机。乱峰脱雨参差出,落叶无风自在飞。岩桂香迟如有待,山禽啼久竟忘归。无端灵境成飘瞥,梦觉何烦问是非。(《梦至一处,似破山寺,醒记以诗》)

例32 四城日有暍死人,处处招魂吟楚些。我生犹得企脚眠,不独自怜还自贺。(《苦热》)

例33 朝对龙山青,暮对龙山碧。龙山犹少年,我鬓已点白。(《寓斋杂诗》)

根据主客体内容相近或相反的原则,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两例是正衬,“客体的人物或事物从正面去衬托主体的人物或事物”[5]159。例30是人事衬托,以与郑珍齐名的莫友芝陪衬郑珍,表现郑珍的才气更大。(这一看法并非钱先生私见,民国诗论家陈衍就说:“郑子尹(珍)之《巢经巢诗钞》为其弁冕,莫子偲足羽翼之。”[11]42认为郑于诗更高一筹。)例31是景物衬托,开头“一寺秋阴”至“山禽啼久”六句景物描写,都是为最后两句作陪衬。最后两句所写的感受才是全诗的主旨。

后两例是反衬。例32写盛夏大热,多人不幸中暑而亡,而“我”逃脱此祸,觉得庆幸。前两句衬托下文,但与后两句意思相反。例33以“山”尚为“少年”(因其“青”“碧”),反衬“我”觉得自己衰老(因“鬓白”)。这两例中,“我”是主要的,陪衬事物“暍死人”以及“龙山”则处于次要地位。

2 设问强调 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辞格常用于表示强调。古典诗歌语言里,设问很常见。《梦苕庵诗》中也不乏其例。

例34 汝曹作意胡为乎?敢犯此女必尽诛!(《虹口义屠诗》)

例35 云海清游约谁往?髯乎髯乎将尔从。(《谢玉岑斋中见张大千画黄山巨幅,长歌赠之》)

例34,借义屠之口斥责日军士兵调戏妇女的无耻行径。分为两句,先自问,再自答,突出了虹口义屠勇救同胞的英雄形象。例35,上句问“谁能与我同游”,下句即给出答案。叠用“髯乎髯乎”,在设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强调。由以上两例可看出,设问的运用,无疑比直陈的方式要生动得多。

三、结语

《梦苕庵诗》,时贤多有论述,但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入手,专论其语言的文章则不常见。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词汇、语法、风格等也是重要方面,尚可做进一步的研究。《梦苕庵诗》融汇历代名作之长而自成一格,其语言特色非笔者所能概括。研究古典诗歌语言,不只是纯学术研究,也应为当代的旧体诗词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 钱仲联.梦苕庵诗词[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 王力.王力文集:第14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4] 汤文璐.诗韵合璧[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5] 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李春晓.象征的辞格特性[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0.

[8] 赵杏根.诗学霸才钱仲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 李葆瑞.诗词语言的艺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10] 高蹈,王德保.古代诗词语言艺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11] 陈衍.石遗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辞格仄仄平仄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偶感
学诗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