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2014-09-17 06:42孙月吉李旭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量表问卷

王 蕾,孙月吉,林 媛,金 鑫,李旭红,刘 媛,梁 杰

(1.大连市虎滩干休所门诊部,辽宁大连 116013;2.大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044;3.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辽宁大连 116012)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王 蕾1,孙月吉2,林 媛2,金 鑫2,李旭红2,刘 媛2,梁 杰3

(1.大连市虎滩干休所门诊部,辽宁大连 116013;2.大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044;3.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辽宁大连 116012)

目的 调查大连市1 463名在校初中生的自伤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符合CCMD-3蓄意自我伤害诊断标准的75名初中生为研究组(自伤组),匹配正常者为对照组。方法采用一般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应付方式问卷(CSA)进行调查。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5.4%,其中男生2.8%,女生2.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636,P=0.441)。13岁为蓄意自伤高发年龄,各年龄组间差异明显(χ2=20.827,P=0.000)。ASLEC 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组间差异明显(t1-2=2.082,4.033;P1-2=0.039,0.000),“学习压力”是初中生主要压力源;EMBU量表中父母“情感温暖”在自伤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父亲t= -3.839,P=0.000;母亲t= -4.007,P=0.000);CSA量表的自责、退避、幻想因子分组间差异显著(自责t=3,577,P=0.000; 退避t=4.294,P=0.000; 幻想t=2.589,P=0.011)。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初中生自伤行为危险因素包括:自责、退避、合理化、学习压力和被惩罚;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主要危险因素是学习压力、父母关爱不足、人际交往问题。

蓄意自我伤害;初中生;学习压力;父母养育方式;应对能力;相关危险因素

蓄意自我伤害(deliberate self-harm,DSH),中国临床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定义为:有充分证据可以证实系故意采取自我伤害行为,后果可以导致残疾,但无意造成死亡。如果自伤是表演性障碍、诈病或准自杀,则应分别归入相应诊断类别[1]。近年来,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频发,因此也引发了家庭和学校恐慌。学者们开始关注这些问题[2]。但由于自伤行为隐蔽,且家庭和学校对此行为多采取回避态度,给调查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国内相关研究甚少,特别是以12~15岁在校初中生为对象,对蓄意自我伤害行为为目标进行研究的论文几乎为零。着眼于初中生特殊阶段的面面观,如:初升高的考试压力、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状态、人际关系、以及青少年阶段生理变化特点等,透视初中生自伤行为是必要的。初中阶段,体内内分泌激素变化显著,不仅仅在生理上呈现第二性征变化,性意识觉醒,与此同时社会自我意识、自我存在感、自尊、自我体像关注等问题也随之呈现出来。在这个特殊阶段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现象显而易见。性生理成熟,而心理发育因为社会经历的不足而显得相对滞后。初中生经常处于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与环境意识的冲突、自我与他人意识的冲突状态,再加之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应对方法的缺陷都可能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调查内容包括了自伤一般情况、生活事件、家庭教养方式和应付方式等多个维度,对于自伤初中生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了解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干预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 象

1.1.1 入组标准:整群随机抽取大连市内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四区4所初中生1 482人。在“减少心理焦虑、缓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健康讲座后,立即由班主任发放一般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463份,筛出80名有自伤行为者,203名有自伤意念者。随后对80名具有自伤行为的学生进行单独回访,确认自伤行为有效者75名作为自伤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与自伤组相匹配,随机选取。以上调查均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取得学校认可。

1.1.2 排除标准:(1)长期休学者;(2)有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者;(3)不能完成问卷者;(4)有精神疾病者;(5)癔病或表演性障碍者。

1.2 评估工具

1.2.1 一般问卷:包括年龄、性别、一般家庭状况、是否有自伤行为或自伤意念等。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987年由刘贤臣等人编制并修订[3]。量表由27项影响心理活动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以及其他六大因子。事件锁定在回答问卷之前的12个月。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为5个评分等级: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6=极重度。刘贤臣等对该量表进行可信度检验,结果平均相关系数为0.45,Cronbach α 系数 0.85,重测信度 0.69[4]。本次研究对该量表进行检验,结果为Cronbach α系数0.83,平均相关系数为0.64,重测信度为0.66。完成整个问卷大概需要5~8 min。

1.2.3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1980年,瑞典精神病专家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80年代末由中国岳冬梅等引进并修订[5]。量表由66个条目组成,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度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评定时限为回答问卷之前12个月。事件发生频率分为4个等级: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岳冬梅等对该量表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为Cronbach α 系数为0.75,各因子重测信度为 0.58 ~0.82[6]。本次研究对该量表检验,Cronbach α 系数为0.75,各因子重测信度为 0.62 ~0.78。完成整个量表约需15~20 min。

1.2.4 应付方式问卷(CSQ):1996年由肖计划等人参考国外有关“应付”理论编制并修订[7]。问卷由62个条目组成,含6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该量表评定时限为回答问卷之日前2年。每个条目包括“是”和“否”两个答案,被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肖计划等对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再测信度检验法,各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青少年学生组依序为,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神经症一对照组依序为,R1=0.63,R2=0.68,R3=0.65,R4=0.73,R5=0.68[8]。本次研究对该量表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为 Cronbach α系数0.70,各因子重测信度在 0.60 ~0.75 之间。完成整个问卷大概需要8~1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版本,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自伤状况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生活事件、父母养育方式、应付方式的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用于不同年龄组间自伤情况、父母婚姻状况等对孩子自伤状况影响差异的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中生自伤一般状况

2.1.1 发生率:1 463名在校初中生总体自伤发生率约为5.4%,其中1年内自伤1~5次者约3.7%,6~12次者约0.7%,13~48次者约0.4%,多于48次者约0.3%。

2.1.2 性别差异:初中男、女生有自伤行为及自伤意念者人数交互分析差异不明显(χ2=1.636,P=0.441),见表 1。

表1 初中生自伤行为性别分布Tab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harm behavior gender distribution

2.1.3 年龄差异:1 463名被调查初中生的年龄范围在11~15岁之间,有自伤行为组平均年龄(13.50±0.981)岁,有自伤意念而无自伤行为组平均年龄(13.14 ±0.912)岁,正常组平均年龄(13.00 ±0.949)岁。

不同年龄阶段初中生自伤行为检出率:12岁为0.8%,13 岁为 2.2%,14 岁为 1.4%,15 岁为1.1%,13岁发生率最高。采用非参数检验中多个独立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明显(χ2=20.827,P=0.000)。

2.1.4 年级差异:本次调查共涉及初一706人、初二446人、初三311人。所有自伤的80人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为19,32,29人,检出率分别为1.3%,2.2%,2.0%。

采用非参数检验中多个独立样本的差异性检验,显示自伤行为在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明显(χ2=16.471,P=0.000)。不同年级间初中生自伤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初一和初二(χ2=11.704,P=0.001),初一和初三(χ2=14.323,P=0.000)学生间自伤发生率差异明显。

2.1.5 自伤在不同学历父母间的差异:调查中自伤组与对照组150名学生中,父母学历构成见表2。交互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学历初中者,孩子发生自伤行为比率较其他显著低(χ2=15.113,P=0.000;χ2=11.912,P=0.001);母亲学历为大学者对比学历为高中者孩子发生自伤比率显著高(χ2=10.052,P=0.002),其余两组差异不显著。

表2 蓄意自伤组与对照组的父母学历构成Tab 2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s in DS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2 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

2.2.1 ASLEC分值在蓄意自伤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采用ASLEC量表对自伤和正常对照组在过去12个月内所发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两个因子分值上两组差异显著 (t1-2=2.082,4.033;P1-2=0.039,0.000),见表 3。

表3 ASLEC分值在自伤组与正常组间比较Tab 3 ASLEC scores in self-harm behavior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 (±s)

表3 ASLEC分值在自伤组与正常组间比较Tab 3 ASLEC scores in self-harm behavior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 (±s)

生活事件6因子 自伤组(n=75) 正常组(n=75)t P人际关系8.33 ±5.081 6.63 ±4.959 2.082 0.039学习压力 9.35 ±4.228 6.24 ±5.159 4.033 0.000受惩罚 5.17 ±5.574 4.40 ±5.766 0.835 0.405丧失因子 1.91 ±2.697 1.89 ±2.845 0.029 0.977健康适应 2.12 ±2.079 1.64 ±2.397 1.310 0.192其他(厌学、失恋、打架等)3.60 ±3.545 2.52 ±3.306 1.930 0.056

2.2.2 自伤初中生主要应激性事件:“减少心理焦虑、缓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健康讲座完成后,请学生填写讲座效果反馈意见,所有内容均以开放性问题形式给出。挑选出有自伤行为、自伤意念者及正常对照组353名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针对部分设定主题的主观性问题,意见显示:压力性事件发生后1年内,“从未伤害或想要伤害自己身体”的人约60.0%、“偶尔会想到”者约21.3%、“有时会想到”者约13.3%、“经常会想到”者约2.7%、“总是会想到”者约2.7%;“什么类型的压力性事件可能导致您自伤”中,94%的自伤者回答为“考试失利”,11.7%的人回答为“被朋友背叛”,5.9%的人回答为“被拒绝”和“被老师批评”;“您经常遇到的焦虑来自哪方面,最焦虑的事是什么”中,有自伤行为、自伤意念和正常对照组的353名学生,100%回答焦虑来自“学习及学习相关压力”。

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自伤组(t=0.386,P=0.700)和不同自伤次数组(F=1.598,P=0.197)在“压力性事件发生后1年内,是否会伤害或想要伤害自己身体”的选择上无明显差异。

2.3 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自伤行为

2.3.1 EMBU分值在自伤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自伤组父母在“情感温暖、情感理解”、“母亲偏爱”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见表4。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4 初中生蓄意自伤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EMBU分值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parenting styles between DS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表4 初中生蓄意自伤组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EMBU分值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parenting styles between DS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父母教养方式因子 自伤组(n=75) 正常组(n=75)t P父情感温暖、理解45.53 ±11.745 53.11 ±11.946 -3.839 0.000父惩罚、严厉 16.90 ±4.715 17.30 ±6.848 -0.401 0.689父过分干涉 18.58 ±4.123 19.54 ±4.497 -1.336 0.184父偏爱 10.58 ±3.295 11.51 ±2.939 -1.568 0.120父拒绝、否认 8.99 ±2.899 9.76 ±4.176 -1.295 0.197父过度保护 9.55 ±2.693 9.80 ±2.979 -0.539 0.591母情感温暖、理解 47.93 ±12.984 56.30 ±12.036 -4.007 0.000母过分干涉 34.03 ±7.679 33.89 ±6.680 0.114 0.909母拒绝、否认 12.52 ±5.295 12.72 ±4.671 -0.240 0.811母惩罚、严厉 12.80 ±4.067 11.95 ±3.553 1.364 0.175母偏爱10.05 ±3.121 11.84 ±3.155 -3.069 0.003

2.3.2 自伤与父母婚姻状况相关性: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的调查显示,自伤初中生为单亲家庭者11人,占所有被调查自伤者的14.7%。交互分析显示自伤状况不同的初中生父母婚姻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432,P=0.511)。

2.4 应付方式与初中生自伤行为

CSA分值在自伤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自责、幻想和退避3个因子在自伤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明显,详见表5。

表5 事件应付方式在自伤组与对照组间CSA分值比较Tab 5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DS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表5 事件应付方式在自伤组与对照组间CSA分值比较Tab 5 Comparison of coping styles between DS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

应付方式因子 自伤行为组(n=75) 正常组(n=75)t P解决问题8.28 ±2.989 8.79 ±2.062 -1.208 0.229自责 5.11 ±2.311 3.76 ±2.301 -1.208 0.000求助 6.00 ±2.557 5.72 ±2.153 3.577 0.469幻想 6.11 ±2.534 5.08 ±2.318 3.577 0.011退避 6.23 ±2.141 4.63 ±2.415 0.725 0.000合理化4.89 ±2.115 4.71 ±2.167 0.725 0.594

2.5 初中生自伤行为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各量表因子分为自变量,以所有被试学生有无自伤行为为因变量,即:无自伤行为者为“0”,有自伤行为者为“1”。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子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相关,见表6。

表6 初中生自伤行为相关危险因素Tab 6 Risk factors of self-harm behavi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各量表因子分为自变量,以女生有无自伤行为为因变量,即:无自伤行为者为“0”,有自伤行为者为“1”。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子与女性初中生自伤行为相关,见表7。

表7 女生自伤行为相关危险因素Tab 7 Risk factors of self-harm behavior in girls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各量表因子分为自变量,以男生有无自伤行为为因变量,即:无自伤行为者为“0”,有自伤行为者为“1”。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子与男性初中生自伤行为相关,见表8。

表8 男生自伤行为相关危险因素Tab 8 Risk factors of self-harm behavior in boys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针对大连市1 463名12~15岁初中生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自伤发生率为5.4%,较2007年国外社区针对初中生“至少有过一次自伤行为”的调查所得出6% ~45%的结果明显偏低[9-11]。国内有研究发现,12~15岁初中生自伤比率高达13%[12]。另有报道初中生自伤比率为2.26%[13]。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不同地域学习压力不一致,区域经济差异、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存在差异所致。从生物化学角度而言,内陆和沿海地区初中生体内因为食鱼量的差异,可能存在脑细胞膜n-3和n-6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差异,但该项讨论还有待科学论证。

本研究中男、女生自伤行为检出率分别为2.8%和2.6%,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国内部分调查结果类似[13]。男性的冲动行为可能与睾酮等激素水平有关,但是12~15岁属于青春前期,体内性激素的释放没有进入高峰期,这可能是初中生自伤行为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的原因。虽然男女生自伤发生率类似,但他们发生自伤的相关因素略有不同:除退缩与学习压力为共同的主要原因外,女生多因情感缺失,男生多因受到惩罚、被父母过多干涉或被母亲否认而自伤。这项调查结果与社会对女性感情细腻、敏感,男性攻击性较强,具有创造性甚至破坏性行为的认知相符合。生理差异、社会定位、家庭教养等因素造就了不同性别的人格差异,从而造成了自伤原因的差异。

初中生自伤高发年龄为13岁,与其他调查显示12岁为自伤警戒年龄延后一年[12],与本研究初二学生自伤发生率较高基本吻合。此阶段正处在叛逆期,社会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与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关系,我的朋友在哪里?还有生理第二性征成熟。另一方面父母、学校对课业负担逐渐加重的孩子不断增加言语督促和行为控制,不断强化学习的重要性。现实压力与青春期自我意识冲突,本我与超我冲突,情绪焦虑,甚至一部分青少年选择自我伤害之类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

有研究指出,父母具备较高教育水平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14]。本次调查却发现,父亲学历较低的孩子自伤比率较低,而母亲为大学学历者孩子自伤的比率反而相对较高。原因之一可能高学历对于孩子学习有高期望,原因之二,可能是高学历父母自己的社会活动多,所以平时往往疏于对子女的管教,但是到了初二家长突然意识到初升高的重要性,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既表现出极度不理解,焦虑设置加对于学习的管教力度,张驰不适当的状态,以及父母的居高临下指责训斥,甚至有的家长还采取冷暴力,这些都极易造成孩子的情绪压抑,加重叛逆,并且出现自伤行为。

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对减少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尤为重要,母爱不足是初中生自伤的主要原因,这点与大部分国内外研究结果相符[15-16]。父亲对于家庭和孩子不负责任的逃避,使家庭缺乏最低生活保障,母亲情感淡漠,对孩子漠不关心或只关注学习,忽略孩子对母爱的渴求,都是初中生频繁自伤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中发现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初中生自伤影响较小。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一些孩子从小与父母分离,由祖父母带大,他们不缺吃少穿,所以对父母的婚姻状况不关心;单亲家庭父母较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反而使孩子受到的伤害较小;双亲家庭的不和谐氛围,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所需要的温暖和满足。总之,对于人格趋向成熟的初中生而言,父母的影响不容小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孩子树立榜样,加强对学习之外生活方面关注,都将减少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环境意识的发展,与人交往的愿望增加,性格内向或家庭和谐指数低的孩子,在交往中的自卑感强,所以经常拒绝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人际交往问题也随之呈现出来。如果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加之较大的学习压力,以及青春前期急剧变化的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容易使初中生陷入情绪失调状态,他们从而采取逃避和幻想等方式面对困难,沉溺于虚幻世界或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后的释放状态,希望以牺牲自己肉体完整性的方式证明自我的掌控能力。他们事后深深自责,而自责又加深了挫败感。为了麻痹自尊伤痛,往往一次次地选择自伤来平复内心纠结的情绪。欲求,无法通过正当方式得以满足时,个体就会牺牲身体完整性,以完成这种满足欲求的挑战方式,即被动攻击。本次研究发现自伤初中生的发泄模式为:“感受压力—渴望亲情—关爱缺失—情绪压抑—交往障碍—压力无处释放—脱离现实的幻想—加重现实无能感—情绪更压抑—渴求亲情—关爱持续缺失—挑战身体完整性—自伤”。如果初中生出现交往障碍时得到及时疏导,破解不切实际的幻想,父母、学校温柔而平和地帮助,孩子的学习压力、内心冲突矛盾自然会大为减少。

总之,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高速发育阶段,父母需要打破分数至上的固有理念,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定期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理性平等地对待他们,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孩子懂得家庭责任,培养孩子独立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避免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流于形式,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教师心理培训、心理调查等,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家庭、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实施寓教于乐,重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影响。政府和社会应该继续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投入,营造和谐、自由、温暖、健康的氛围,对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不是采取回避和排斥的态度,而是应该热情接纳、积极帮助,以此逐步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立体监控干预机制,从而真正避免初中生自伤行为,防止家庭悲剧和社会损失的出现。

:

[1]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

[2]马惠霞,张建新,郭念峰.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03-10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

[4]刘贤臣,刘连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1:34-36.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6]岳冬梅,李鸣果.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8]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 -168.

[9]Lloyd-Richardson EE,Perrine N,Dierker L,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J].Psychol Med,2007,37:1183-1192.

[10]Mary K Nixon,Paula Cloutier MA,S Mikael Jansson.Nonsuicidal self-harm in youth:a population- based survey[J].CMAJ,2008,178(3):306 -312.

[11]Diogo F Guerreiro,Ema L Neves,Rita Navarro,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adolescents with deliberate selfharm:A case control study in Lisbon,Portugal[J].Neuropsych Dis Treat,2009,5:5611 -5617.

[12]张安慧,陶芳标.青少年中的自我伤害行为[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32-2034.

[13]赵勇,邹涛,李明.青少年危险行为群体发生频率和程度的比较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5):453-455.

[14]于广梅,王雪梅.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6):544-546.

[15]孙莹,陶芳标,许韶君.安徽省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及其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4-427.

[16]Yun Mi Shin,Young Ki Chung,Ki Young Lim,et al.Childhood Predictor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 and Suicide Idea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Follow -Up Study[J].J Korean Med Sci,2009,24:215 -222.

Risk factor analysis for self-harm behavi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NG Lei1,SUN Yue - ji2,LIN Yuan2,JIN Xin2,LI Xu - hong2,LIU Yuan2,LIANG Jie3
(1.The HuTan Retired Cadres Rest Home Clinic,Dalian116013,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iatry,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44,China;3.Dalian City No.37Middle School,Dalian11601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self-harm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alian city.Methods75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ho met the DSH diagnosis standards of CCMD -3,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group.Control group included matched normal students.The study used General Screening Questionnaire,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ASLEC),EM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A).ResultsThe rate of self- harm behavior was 5.4%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2.8%in boys and 2.6%in girl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s(χ2=1.636,P=0.441).In all subjects,13 year- old was the highest danger age for self- harm behavior.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age(χ2=20.827,P=0.000).In the ASLEC scale scor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and study pressure'(t1-2=2.082,4.033;P1-2=0.039,0.000).In EMBU questionnaire,parent's Emotional Warmth'was the major risk factor 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elf-harm group(Fathert= -3.839,P=0.000 and Mothert= -4.007,P=0.000).In the CSA,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elf- accusation,Retreat,and Fantasy factors(Self- accusationt=3.577,P=0.000;Retreatt=4.294,P=0.000;Fantasyt=2.589,P=0.011).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5 risk factors for self- harm including Self- accusation,Retreat,Rationalization,Study pressure and punishment.Gender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risk factors.ConclusionSelf- harm behavior often occu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main risks include study pressure,lack of parent's warmth,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problems.

[Key words]DSH;junior school students;study pressure;parental rearing style;coping ability;related risk factors

R749.94

A

1671-7295(2014)05-0445-07

王蕾,孙月吉,林媛,等.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5):445-451.

10.11724/jdmu.2014.05.09

王 蕾(1980-),女,辽宁大连人,硕士。E-mail:569195300@qq.com

孙月吉,教授。E-mail:yuejis@yahoo.com.cn

2014-03-19;

2014-09-17)

猜你喜欢
初中生量表问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问卷网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