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型课堂视角F优化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4-09-17 16:59黄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程理念学情传承

黄华

摘要: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倡“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其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思想和方法的体会,质疑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本文结合课堂实录谈如何从“生长型课堂”的视角来优化教学。

关键词:传承;学情;能力;课程理念;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6(S)-0025-3

学生的生活安排,一天中有七个小时在课堂上度过,教室限制了其行动范围,课堂就应该放飞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还给学生”,这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对教育价值的需求。那课堂教学如何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下面以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对“生长型课堂”视角下优化教学的认识。

1 从知识传承的角度明确方向。唤醒思维

【设计理念】

教育的真谛是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已知来吸附未知。课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角度切入。激发认知失衡。使学生经历“无法解释、产生困惑、急于消除”的心理过程,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思维必将唤醒。

【简要实录】

(问题链一)引入课题

视频1:小老鼠触电(课前播放)

问题1:(副板书:两个小灯串联电路图)这是简单的串联电路,你会连吗?

问题2:前面我们借助这样简单的实验电路,学习了电流电压等电学物理量。掌握了一些电路规则,现在你能不能用前面学习的实验室电路连线的规则,在家里真真实实的接入一盏电灯?

问题3:为什么感觉不能?

有的学生答“不敢”。有的干脆答“不会”。

师:“不会”是因为我们对家庭电路的组成还不了解,“不敢”是因为我们对安全用电的知识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问题链二)唤起思维

问题1:回忆你家中电路的组成。对比这个电路。你能说出一两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生1:家里的灯是并联的。

生2: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的。

问题2:家庭电路中还有什么元件是实验室连线时没有的吗?

生:总开关、空气开关、保险丝、电能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家庭电路的组成图。

问题3:你知道它们各自有什么用途吗?

学生对除了熔丝以外的电路元件比较熟悉,能说出用途,教师在图上“熔丝”处预留问号。教师还指明家庭中电灯是固定的,其它的电视、冰箱、空调等用电器都是可以移动的。所以画组成图时只要给出“电灯”和不同的“插座”即可。

师:观察组成图。为什么家庭电路中要多这样的一些装置,为什么布线的工人不同,但线路中电学元件的安放次序都相同?共同的现象背后必然隐藏着某种道理。所有的电工都按照同样的规则来布线,肯定有某种益处,是为什么?

生:安全!

师:不按这样的规则布线就不安全,电路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情况呢?

生:触电,火灾!

【点评】

教学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着力于对比家庭电路和实验室电路的区别,着重于了解家庭电路元件及其作用。启动学生对“家庭电路安装规则”的思维。

2 从学生的学情设置情景。鲜活认知

【设计理念】

物理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本质的认识,物理教学需要传承知识,也需要传承思想和方法。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在进一步发展中,教师需要设置最适合的方式呈现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只有“稚化”——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情景。“还原”——展露自己的思考过程,才能鲜活学生的认知。

【简要实录】

(问题链三)设置情景

问题1:(手连电池)我现在接触电了吗?我触电了吗?为什么接触电而没有触电?

学生反映电压太低。

问题2:(手指教室内电路)教室电灯处电压是多少?

(远远看着)220V的电压,我为什么没触电?

学生明白没有构成回路。

师:当电路两端有高电压并能通过人体构成回路,人体中就会有强电流通过,此时会触电。触电就是指一定强度的电流经过人体。

(问题链四)鲜活认知

问题1:脚踩大地,单手摸零线。会不会触电?脚踩大地,单手摸火线,会不会触电?

问题2:脚踩干燥的木凳,单手摸火线,会不会触电?悄悄的再将另一只手接触零线,会不会触电?

问题3:家庭电路中火线设在墙里,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什么也会有触电事故发生?

学生反映手碰触插座时可能会触电。

问题4:电路中还有像插座一样间接接触火线的地方吗?

师: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一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火线而造成的。人们检修电路时,不可避免的要间接碰到火线,用什么工具能保障安全?

【点评】

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接触干电池”出发,展示多个情景:接触电池触电、遥望电灯触电、模拟真实触电,依托夸张的情景,凸显荒谬的结果,呈现触电的条件:高电压、回路。从直接接触火线的触电过渡到间接接触火线。从物理知识回归到生活实践。鲜活学生的认知。

3 从学生能力的角度预设问题,生长实践

【设计理念】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初中物理教学需要生长学生的阅读、观察、实验、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教学中更多的以“小问题”推进。以“小步子”突破,让学生扎实、优美的生长。

【简要实录】

(问题链五)生长实践

问题1:阅读书本,对照实物,测电笔有哪些构造?如何使用?使用时有哪些现象?

学生小组阅读、实验,而后全班展示组内合作学习成果。

问题2:为什么手直接接触火线要触电的,通过测电笔接触火线后就很安全?

问题3:(展示错误的使用手势)手接触笔尖金属体为什么不行?

学生描绘出经过测电笔和人体的电流回路,知道高电阻的作用,强调正确的使用方法。

【点评】

教师通过小问题指明研究方向,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在自主阅读、对照观察、同伴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观察、合作讨论、动手实验、思维分析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

4 从课程理念的角度建构课堂。融合知识

【设计理念】

初中物理秉承“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教师将“生活即教育”植根于心灵深处,才能有站在高位“整合教材、融合知识”的魄力和“坚持初心、不忘始终”的毅力。

【简要实录】

(问题链六)安装规则

困惑一:插座

演示实验:用测电笔测演示板上双孔插座的连线情况。

学生尝试实验:使用测电笔,演示板上其他两个三孔插座的连线情况。

问题1:几次实验观察到测电笔接哪侧时发光?插座的连线有什么规则?

问题2:为什么有“左零右火”的规则?

问题3:三孔插座的上方接什么?它有何作用?

视频:接地线的作用

问题4:为什么有了地线就能在漏电时保护安全?

师:当大功率用电器外壳带电时,人接触外壳,电流会经人体导入地下,有触电危险;当接有地线时,电流会选择经由地线导入大地,相当于地线将人体短路了,从而达到保护作用。

困惑二:电灯

问题1:为什么画的电路组成中,火线先连开关然后才是电灯?开关电灯换个位置,控制作用是否改变?

问题2:火线先接开关的道理是什么?

问题3:观察电灯的构造,有尾部和旁边两个接入口。你觉得哪一侧接零线更安全?为什么?

师:在家庭中人体可能接触到的地方,我们都有一些注意的连线规则来保障人身安全,那电路中的火灾。我们是否也有相应的措施呢?

(问题链七)元件分析

困惑三:熔丝

问题1:电路中为什么会有火灾发生?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电热Q=I2Rt的知识,分析出电流过大和电阻过大可能引发火灾。

问题2:(将副板书的串联电路改为并联,引导思维)电路中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

问题3:过载时哪段电路最危险?

师:我们利用熔丝,在危险的干路上人为制造一个最危险的地方。让其要烧就断在我们预设的地方。

问题4:你用来制造熔丝的材料应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5:熔丝也是有规格的,如果我们家里最大电流为10A,熔丝规格有IOOA和1A,你能不能选?熔丝选择规格最好多少合适?

问题6:除了过载外,还有什么情况电流过大?熔丝能否保护?

【点评】

教学破而后立,打破了苏科版教材的编排次序。从“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角度展开叙述,从测电笔的书面学习过渡到实际操作,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插座等连线规则,领会人类为保障“人身安全”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的决策角度。从电热的角度分析火灾成因,领悟人类在“设备安全”——火灾避无可避时,“让危险更危险”的决策角度。通过这样的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能感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向。

5 从情感的角度拓展升华,塑造人文

【设计理念】

一个人如果缺少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补上,但如果在学习能力或在情感、态度等精神层面造成了缺陷。将是终身难愈的。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很多年后,我们教给学生的物理知识必然会被遗忘,但我们带给他们的见识和培养的意识将是他们终身受益的。

【简要实录】

实验:利用家庭电路演示板,组装开关和电灯。

拓展:为什么在人类经过了细致的考虑,设计了各种保护元件之后。生活中仍然有触电或火灾的情况发生,课后阅读书本了解火灾的另一种成因。了解其他的安全用电规则。

升华:电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是不是有危险就放弃?正如飞机有危险。仍然要乘坐:核能有危险仍需要研究。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放弃。而是像今天研究的家庭电路一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点评】

教学安排动手实验,学以致用;阅读拓展,完善认知:提点升华。培养意识。通过这样的回顾反思。学生能将受到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刻于脑海。融于胸中。

课堂的生长源于对教材的深加工和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给学生表达,引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思索中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伟.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物理教学探讨,2009,(10):6.

(栏目编辑

刘荣)

猜你喜欢
课程理念学情传承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方式探微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学而明 学而悟 学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