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勤探看

2014-09-16 02:30杨海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思维

杨海燕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中明确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更是离不开探究问题的思辨之光,那么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从而把语言文学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田,并使之生根发芽,达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之理想?

一、让学生自主掀起语文美的红盖头

在平时观课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再就是在现在比较流行的开放性课堂上,教师喜欢与学生对话,经常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我注意到学生的答案通常是从文本中信手拈来的现成答案,或者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欠缺深入的思考,没有思维的火花闪烁的场景。巴赫金曾说:“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新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把握,而是和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也是如此。

在教学时我最关注的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老师启发下“思维”和“发言”的活跃,让学生活跃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好,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另一种是在教授过程中及时发现可以展开争辩、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话题,无论是课前的预设还是课中的生成,教师都能够有敏锐地发现这类问题的能力。相较于这两种“活跃”,我更偏向后者,因为它更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课堂适时地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在上《将进酒》时,我发现了“李白为何反客为主”这一新颖又能让学生有兴趣追探的话题,课堂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学生多角度地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从李白的性格,有的从李白的喜好,有的从李白和朋友的关系,有的从李白心中的愁情……每个答案都很有道理,教师最后适时地针对愁情进行拓展,从而自然流畅地进入诗歌富于变化的情感。第二位教师在教授《带上三句话上路》时,在讲到文本第二部分“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学生就“一朵花”的象征义争论不下,有的说是“成功”,有的说是“美好的事物”,有的说是“困难”。授课教师针对此种情况并未忽视或者依然遵照自己原先的预想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时候我又观察到学生个个集中心智,四人一组展开激烈争辩,他们的大脑在快速运转起来。最后学生依据文本中的信息“不要忽略美”“沉浸花香”“还有千千万万朵花在等你”得出“成功”或“美好的事物”的象征义。

语言文字是一种深入学生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只有激发他们全部的心智让文本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才能把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实践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改过去对语文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学都一样的态度,并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借学生一双慧眼去发现语文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很好的一种。学生们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探究,在切磋琢磨中学习语文,学得积极,学得主动。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惊异地发现了语文的丰富内容,纷纷地整理出自己的学习见解。例如有的同学从《声声慢》中发现了“三杯两盏淡酒”中的一个“淡”字蕴藉深远,有“女词人晚年生活惨淡”;有“酒淡愁浓的反衬作用”;有“客观酒浓,主观淡”等不同见解。有的同学从《雷雨》中发现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回答的“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中一个词“洋火”,内涵丰富,由这一细节触发,可以引发学生对三十年前他们生活的浮想: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所以室内常点灯,周朴园在灯下照顾侍萍的情景;有学生又想到:周朴园的衬衣破了,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并且在老师引导点拨下:“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马上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学生对周朴园的复杂性情就自有心得,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时便水到渠成了。

同学们探究的氛围热烈,探究的内容深刻,对文本的挖掘就越深透,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层次。

三、让学生拥有追求语文美的多种途径

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的需求,而全新的探究性学习精神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授渔”的过程中,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知识的重负,教的功能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正如新课标要求“要探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这样一来,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学生必须到教科书外寻找相关的资料,必须广泛地阅读,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例如,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时,老师抛出了“母子三人为什么坚持在同一个面馆吃面?”“有人说老板夫妇对待母子三人的态度,表明他们经商有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等题目,同学们从网上、书刊中收集材料,了解日本历史背景、本土文化。通过研讨,同学们了解作者栗良平通过叙述母子三人遭受厄运之后团结拼搏而苦尽甘来的故事,同时表现了老板夫妇和众多顾客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展示了一幅社会欢宁和谐的画面。可以说,探究性学习确确实实为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四、让学生拥有驾驭语文美的多种能力

新课标强调,职高教学要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们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等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最好方式。语文宽广美丽的天地为职高学生提供了最实际的用途。比如刚实习回来的学生有个最深的体会,就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交往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流畅、聪慧的语言表达是多么重要。

在学习古文单元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探讨“说话的艺术”。通过探究讨论,学生明白:烛之武这个病弱的小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全了郑国。如果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学识,如何成功?在延伸拓展部分,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使其明白在与人的交往中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语言的运用是讲究艺术的,烛之武和邹忌的成功在于他们通过语言巧妙地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同学们懂得了在运用语言时要考虑诸多的因素,要因人、因事、因境来采取不同的语言。通过研讨、探究,同学们了解到了自己身上的新问题,提升了人生境界。再如职高学生普遍对未来没有目标,对专业的选择欠缺周全的考虑,学习了《那一年,面包飘香》之后,学生深切意识到选定了专业后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学好,专业水平精益求精,达到绝技随身的程度,并且通过探讨,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创业成功的人士,不仅要有一技随身,而且还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多角度考虑问题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习惯,在遇到事情时总能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更周全。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真心感受到了学习语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快乐。

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功能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日后就业产生积极功能。它的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为人做事的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