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忠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割裂对立关系扭转为“教”与“学”的合一关系。而要实现教学合一就必须树立先学后教的观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围绕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发展进行高效的“教”,即“以学定教”。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去“突破”,获益良多。
一、师生对文本“原创的解读”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出发点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自然是“教”的前提,师生解读文本这一基本前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学”,在课文某个“例子”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并体验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语言作为这种思想感情的载体的作用。
教师要细细地对文本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学生自己的眼光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学生不同的阅读思维的实现碰撞以推进课堂的互动,以更有利于生成多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课前信息反馈准确评估学情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准点
教师和学生的“学”(文本的解读)最终都是为了“教”。如果说“以学定教”中的“学”是“有效教学”中的“教”的出发点,那么课前信息反馈准确评估学情就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准点。
“先学”,学生学了,即使是挂一漏万,但是滴水藏海,暴露的是问题、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闪现的却是新发现、智慧的光芒和火花。学生在预习中所感受和理解的已经不是文本中的文字本身,而是这个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是这样的文本一体共存的,但若不是经过他们自己的感受和参与就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无法体验自己对作者和对作者的文本的思想和感情。如,学生通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预习,不但感受到了兰亭环境中一叶苍翠的幽美和一脉清波的情韵,同时也感受了王羲之对于生命思索的张力,感受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散文中的思辨色彩和哲理美。这都是主体参与学的结果,没有课前主体的参与,就没有这些丰富的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文字就仍然是一堆死的文字,它们也不会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准确评估学情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呢?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使学生的理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
三、课堂激疑、探讨和内化是实现主体参与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在感受和理解教师的讲解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和文本的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的欲望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分析、鉴赏、表达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以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能力。
2.激励探讨,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探讨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保障预习时间、保证全体参与、确保问题效度。
3.内化知能,收获主体参与的实效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因而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精神,学生的个性才会逐步地鲜明化,有了个性,也就有了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学生的素质才可望有所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结果。
在语文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堂的需要,更是扭转目前语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低效能局面的迫切需要。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课前对文本进行“原创的解读”,在交流反馈信息中教师能准确评估学情,在课堂教学进行时能有效激疑,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合作探究,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知能内化。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有效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并在突破中奋进,在突破中拓展,在突破中辉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