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虎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弥儿》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深为他根据爱弥儿的年龄而提出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而受到启发。卢梭说:“只有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宜人的性情,才能收获幸福;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使人服从;只有自我尊重,才值得别人给的尊重。”这全然是对教师乃至人类提出的美好目标、做人的准则,它闪耀着卢梭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就教师这个职业来说,爱护学生,心胸开朗,品格高尚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为人的必须。
在《爱弥儿》中,卢梭塑造的爱弥儿既有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又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爱弥儿作为一个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模特,显然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
读罢,我自然对号入座,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些事情,想起了幼儿园老师教我们识字。采用的是编故事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儿童的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因此,编故事识汉字的效果往往超过1+1大于2的效果。记得老师讲解“名”字,要求我们先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再给“名”字编故事:“名”可分解为“夕”和“口”二字。这二字组合起来意思就是夜晚漆黑,见有来者不知是谁,须张口闻其名,故“夕”与“口”会意为“名”。几十年过去了,老师有趣的解释如今还历历在目。真佩服幼儿园老师的智慧。现在,我仍教初中生、教高中生,学生碰到字形辨析题、成语使用判断题往往不知如何是好。作为老师我仍不妨借鉴幼儿园老师的形象教学方法。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才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其实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卢梭提倡的教育原则。卢梭说:“促使小孩去做某一件事,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让小孩产生做这件事的欲望。小孩天性活泼快乐,对许多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很大的优点,使小孩产生兴趣,他仍才有热情去做某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认为,儿童必须在活动中,在生活经验中学知识,发展能力。这与今天新课改的要求就是不谋而合。一个汉字的认知能让人几十年后还记忆犹新,不得不感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就是“一切好的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卢梭时代适用,今天仍适用。
《爱弥儿》又一闪光之处,在于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本真。卢梭认为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作为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要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所有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并不因此感激他的人”。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让他们自由的奔放,尽情的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由爱弥儿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少年儿童形象。《社戏》中的那群栩栩如生的农村少年,他仍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由天地之中,他仍是十一、二岁,但论起行辈来,他仍有的是叔子,有的是太公。然而他仍都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虽然有时我也免不了受到“嘲笑”,那也是表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真诚的友情。“我”通过在家乡与同龄人的接触学到了家乡同龄人那种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的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表现出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鲁迅让其笔下的少年儿童自由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他仍在打闹中长见识、增才干。这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吻合。新课标明确指出,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自己去做,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卢梭说:“你只需让他做他自己,关心他自己关心的事情,很快你就会发现他学会了观察记忆甚至能够推理。这才是大自然的顺序”。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卢梭强调的教育遵循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此,我想起了作文教学。我仍一再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情感要带着情感去解读人和事,可惜的是,每阅读完一个班的学生习作发现能真正发自内心世界声音的篇章不多,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各种原因恐怕与平时忽略回归教育自然有关,因为学生求功利之心太急以至于写出的文章抒发的情感不能打动人。卢梭说:“我仍能够抵达年轻人的心里激发他最初的自然情感。”“人的心是本身就是法则,若你想让它盲目,你就失去了他;若你让它自由,反倒得到他。”爱学生鼓励学生,哪怕是一个拍拍肩膀的小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一旦你的学生开始明白你给与的关爱对他的价值。即使你未挑明这种价值,他仍旧一定会有感激之情。”作为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自然情感,那么他写出的人,写出的事一定能感人,一定能让人动情。学生的习作《爸爸的烟缘》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作者笔下,一支小小的香烟,浸透了父女亲情,浸透了世事沧桑,诉说着人世的甘苦与悲欢离合。习作善于点染细节,令人反复玩味,感叹唏嘘。”这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篇动人的文章,它一定是作者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作文抒发摹写上进之感,应该是一个人的本真。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卢梭提出“人的教育”的核心是自然主义教育。看来教育家提出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