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琼
“写作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论述体现了学生自主写作的重要性。而自主写作中的立意是写作构思的核心,其要求是质疑和反思。学生要能在立意中有所发现,要自己提出观点,否则,自主写作往往是蜻蜓点水。中学生自主写作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具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的作文构思立意中经常会出现具象与抽象的“决斗”,而双方之间的这种“决斗”会导致一种动态的不均:在具象中缺乏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又难以引导具象思维。于是,在这种矛盾的运行下也就形成了学生自主写作立意的几个问题。
一、自主写作立意自主性的荡然无存,模式化现象十分严重
考前背几个范文成了学生学语文作文的全部,这其中何来感受,何来自己的思路?而自主性的缺失又导致了学生个性的严重空白,一篇作文的开头,总是能看到很多单一化的“精彩”故事,很多大同小异的绝妙结尾。自主性、个性的这样一些局限,又带来了创新性和思考能力的狭小,学生有想象但却“心中有故事,下笔无情节”,“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心有故事,下笔却犹豫与害怕,不敢写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要破除这些“不可或缺”的模板和规定的思路,让学生回归本性、回归自己的想象,将他们的自主性、个性、创造性立于自主写作立意当中,拥有自己的独特思维空间。
而我们提出的发散思考就是:打破作文模式化,胆怯化,单一的思维,将构思中由固定思维到发散思维的习惯力、判断力、想象力在写作立意中进行多向思考,做到“发散习惯”破模式化,“发散判断”破胆怯化,“发散想象”破单一化,用发散的视角去认识笔下的写作世界,用全新的观念引导学生去创造写作内容的更多可能性,用思考的眼光去突破惯性的写作套路,最终打破线性的单一思路,能用多维的视角看人、看事、看情。
二、“发散思维”立论
1.“发散习惯”——指导学生突破常规
作文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的内在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很多中学教师在讲授写作的时候喜欢采用模板,一个精美的模板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老师、周围的社会对他产生的一种期待,这种模板教学形成的是作文思路的一种习惯化,这种习惯化不用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维系,而只要用简单的记忆和裁剪就可完成。
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我们说,中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考,初中语文写作构思必须要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打破习惯,激发他们的写作意识,学会发散提问与质疑,学会观察与创新。在提问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物、这种风景对于我而言除了可以这样想,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思路呢?这种思路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比如,中学生经常要求写春景,感受春景的过程中,可以打破自己的习惯,写自己熟悉的景物时,如空气,柳条,鲜花,学生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可以做多向突破,让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补充,将自己独特的发现用语言表现出来,融情与景,内情与外物相互融合,情景相融,意境优美。
范例:在花园里,花儿们都还做着他们的春梦哩!当微雨悄悄地洗去她们的晨垢后,她们又开始甜甜地吵闹起来(将早上的花比作刚刚苏醒的小朋友,颇有新意,打破花园色彩缤纷的常规开头),只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彼此推着挤着,“我在开花!他在笑我!我偏要开花!别挤着我哩!”(想象力的背后是作者对生活仔细的观察和超越,让人能感受到了春天的朝气与可爱)
2.“发散判断”——带领学生深入剖析
柏拉图的“洞喻”要我们使用不同的方式看问题,人类应该怀疑自己的感官印象,追求更高的精神。因此,面对语文自主写作构思当中的“背影”,我们要学会走出洞穴寻找“阳光”,学会在写作中进行自主思考,指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现成的观察,要学会发散式批判和审查,要有透视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才有底,有气。
我们的写作构思可以从自己想要写的东西开始,利用批判的视角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与我们之间的“关联”,比如写父爱,①我要写这个内容是要表达什么?②我选的这件事物和其他同类的事情相比有何特殊性?③在生活中这件事物有必要具体描绘吗?④我真正地理解了对这件事、这个人物的这种感觉吗?在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立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掌握写文章的要领,理解和分析自己要写的事物,探幽发微,自有成效。
范例:爸爸的肩,宽宽的,很安全(描绘了爸爸肩膀的细节,让人立刻就有形象感,表达对爸爸的特殊性)。夕阳下,爸爸总是背着我,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故事,带着甜甜的笑(抓住了爸爸的细节,试想,一般的父亲晚上回到家给孩子讲故事的人又有几位?而且还能露出甜甜的笑,我们不仅感受到父爱如山的另外一层含义)。而我,总是乐得手舞足蹈,时而用手拉着爸爸的耳朵,调皮地嚷着:“爸爸是猪八戒!”爸爸笑得更深了:“去高老庄找妈妈吧!我的小笨猪……”(爸爸的笑更深了是一种前后联系,我的小笨猪则让人颇感温馨)
3.“发散想象”——鼓励学生探索新知
“如果你能观察头脑内部,就会发现上面覆盖了大量的垃圾思想,你必须穿透这些思想,聆听头脑告诉你做什么。”艾格尼马丁曾这样描述写作立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自我理解的空间,但是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其中来的时候,我们要看到的是,给与他们的自由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而是有思考参与的自由,因为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的想象力的背后应该是洞察力的支撑。
在学生探究想象的过程中,出现“发散式想象”是极其宝贵的,它体现的是学生的广度、深度、敏捷、灵活。同时注意在多为同学的创造思维创设条件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要学会进行“选择”,比如在状物过程中,我们要分析要写的这个事物反映的是自己什么样的一个态度、角度、价值,我写的这个景色的顺序和方法和我要表达的情感顺序是一致的吗?可不可以有不同呢?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思辨、真正活跃他们的思维。
范例:自上而下地这样看山,一道道梁,一重重岭,密密排排地铺陈在大地上(“排”把对山岭的这种大而高的感觉图画般的描绘出来,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好似看着一群冬闲的汉子们,举着烟袋锅簇蹲在一起,闲磕着话头晒太阳,酝酿着那即将到来的春耕(不仅形容贴切,而且将山头拟人化,更显作者的洞察,人与自然的节奏也应该是一样的)。
“你必须烛照自己的灵魂,洞见它的深刻和它的浅薄,它的虚荣和它的宽厚,表明你的美貌或丑陋对你意味着什么”,面对初中自主当中的立意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写作的真谛其实是完成我们自己。关照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判断价值。我们迫切需要有一种发散式的构思观,打破以往平面的思路,让学生在这种“驯养”式的教育中清醒过来,打开思路和视野,学会独立思考和进行价值判断。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韩愈曾在《答李翊书》中如是说。写作是一件需要不断去沉淀、积累的事情,不能走捷径。马正平在他的《高等写作学引证》中说:“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生命生存秩序的行为”,写作应该是一个创造和质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己与他者之间的统一或者融合。我们在自主写作的立意中要注意的应该是在不断的内容选择中学会学习如何扩大自己内心的容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