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4-09-16 17:47王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题目笔者信息技术

王奎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逻辑思维来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逻辑思维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切实地学到有用知识。

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2.1 国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步被我国中小学教学所认可,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关于这门课到底具体怎么样上,大家更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命运”,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命运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2.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2.2.1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这个专业设立时间不是很长,信息技术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的,有的甚至是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到以前所教学科模式的束缚,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其他学科一样照本宣科。

2.2.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死板

再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处于接受教师灌输的被动地位。笔者在教育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那节课是讲126邮箱的申请与使用的,是高一的课程,对于那节课笔者个人觉得教师上的课是失败的,因为那节课完全是教师在讲,学生在模仿。也就是说,教师在上面一步一步的讲126邮箱申请的步骤,学生在下面做,笔者看了一下,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余的学生都是在上QQ、聊天、上网、玩游戏等。然后笔者就问那些学生,为什么教师上课不认真听讲呢?他们给我的回答却是:“这个我们早就会了,太没意思了,还不如自己玩玩呢。”从这里不难看出,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没有新鲜感的话,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3 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激励兴趣,在对、错对比当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激励”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应该以年轻、现代的姿态出现,脱离俗套,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初中信息技术(选修)表达式时候,教师不应该马上告诉学生在VB中加号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回答,1加1等于几?等学生回来出来等于2的时候,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测试,最终大部分学生写出的代码是:a=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整数”);b=inputbox(“请输入另一个整数”);letc=a+b;printc;学生一运行结果是11,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1+1等于2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结果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再讲解“+”在VB中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印象,教师这时候应该把“=”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数学和VB中的区别。

3.2 在思维过程的变化中下功夫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例如,在讲到初二信息技术(选修)循环结构中求“1+2+3+……的值”程序时,让学生先运行程序,得出最终结果,然后教师设计一个与之非常相似的题目,那就是求100以内所有正整数的积,这个时候学生会觉得教师设计的题目是看不起他们的表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知的兴趣,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大部分学生惨遭失败,得出的结果却是0。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程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提示学生变量s在我们程序运行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在思维过程中慢慢地发生变化,直到有一小部分学生找出最终答案。最后教师再总结s在程序运行中的作用,为什么求和和求积的时候s会有不同的变化。

3.3 优化教学方法,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依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与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保障之一,所以要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方法,变单纯的讲授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维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参与机会越多,就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不应该讲解太多,更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教会学生逻辑思考的方向。在中学阶段,基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不喜欢思考,什么都希望教师得出结论后记下来背,学习技能也是一味的憨练,不去思考其中的规律、技巧。所以,教师的逻辑引导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讲初二信息技术(选修)课本中的求200-300之间能被9整除的数,然后显示的时候,一般教师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把书上的代码打上去,一运行就完事。这种教学是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但是它忽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在这个题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对于程序和数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那笔者就设计出这样一道题目:同学们,既然大家已经会求200-300能被9整除的数了,那老师给你们提出一个稍微难一点的题目,不知道大家能否解答?那就是求100以内既能被3、6整除,又能被9整数的数,把它们显示在窗体上(笔者要求大家好好的发散思维,用三种方法可以得出答案)。当然很多人会用一种,那就是fori=1to100;ifi/3=int(i/3)andi/6=int(i/6)andi/9=int(i/9)thenprinti;endifnexti,这个程序大家很容易想出来,但是笔者的要求是两种方法,所以很多学生就一直在想。笔者看他们也为难,就提醒了一下:同学们,你们可以运用你们学习过的数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再想想。就这样,笔者一步一步地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会儿功夫就有好几个学生报出了答案,那就是利用3、6、9的最小公倍数求解,第三种方法就是初值是18,终值是100,步长是18,这样的题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养成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最终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上升为抽象,直到灵活掌握和运用。

(苏州学府中学,江苏 苏州215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目笔者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老师,别走……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