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学生心声 构建和谐课堂

2014-09-16 23:40柳付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高中民主细节

柳付全

摘要:潘鹏同学从学生的角度对当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本文针对潘鹏同学指出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全球史观的缺失;历史细节的缺失;课堂思考与反思的缺失;现实意义的缺失等四个问题,以高中教材《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如何弥补缺失,构建符合学生心声的和谐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全球史观;探索反思;时代脉搏;细节;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24-02

不久前在中学历史参考上看到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高三十三班潘鹏发表的《当下高中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文章,感想良多。尽管作者文章存在诸多问题,但编者提出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与理解上,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理解学生,体验学生的体验,并据此提供可能的帮助”值得肯定。针对潘鹏同学指出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全球史观的缺失;历史细节的缺失;课堂思考与反思的缺失;现实意义的缺失等四个问题,本文以高中教材《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如何弥补缺失,构建符合学生心声的和谐课堂。

一、开拓视野,以全新角度解读历史,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历史教育强调阶级史观,主要以本国或本区为中心。比如传统西方史学观念是“欧洲中心论”,但当今世界全球化日益加强,这种观念日益被时代淘汰。因此美国学者戴维斯很早就提出“去中心历史”论,主张用全球史观来研究历史。根据本特利全球史观的论述,全球史观注重的不是全球所发生的全部历史事实,而是一种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全球视角进行审视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对新政的影响用全球史观进行评析:一是从资本主义世界角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新政“新”意是内容之新和实质之新,即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主义”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从全球角度分析,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即苏联(苏俄)的新经济和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引发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革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互借鉴,得出市场和计划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制度区别。进而形成“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从其他史观多角度认识新政,诸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近代化史观等,经过这样多角度的剖析,使学生更加深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在新思路下思维理解得到升华,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多方位思考的创新意识。

二、探索反思,形成智慧生成、思维碰撞的课堂

潘鹏同学指出,现在历史课堂是教师将大量的历史评价与观点以固定模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导致学生极易形成思维定式,难以形成独立、缜密有逻辑的历史思维,不利于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还尖锐指出现在许多历史教师“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表象是提倡”独立思考“,实际是教师千方百计的将教科书的原文作为答案,把复述材料换成提问题就是“鼓励思考”,并发出“历史课堂沦落到用虚伪的思考来掩盖思考缺失的地步,教学的实际价值也就显得越发苍白和无力”的感叹。作为一线教师,我理解同行的做法,因为教材的模式就是让学生认识固定的评价,许多试题答案也是以教材观点为标准。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担心学生形成多元的、开放的结论,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赵亚夫教授在《文科视野高效课堂研究》中写道:“中学文科的人文本质是人的解放与发展”,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设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升华体悟历史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去反思,而不应把教材结论作为唯一的结论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速成的目的。教材是固定的,但教师可以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归纳与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结论。笔者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对新政评价就引用了湖北武昌区2013年高三年级调研试卷的一道材料题: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习哥绍湘《美国通史简编》。这道题可以解放学生思想,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历史的结论是多元的,引导学生创新探索反思,形成思维的碰撞。学生讨论激烈,一些历史知识丰富的同学,不仅提出了许多新的史学观点与自己的独到见解,形成了感受经验、想象理解、体悟行动,最终形成个性与创造性的知识教学体系这一完整过程。

三、把摸脉搏,彰显功能,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潘鹏同学认为历史教学应具有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历史教学倒向功利一边,而忽视了人们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从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方向、指导现实生活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后就发现在他的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历史的投影,自然而然,历史课程对他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就全然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人类要深刻地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必须正确地认识历史,总结历史,历史能延伸人们的认识时间,神交千古,扩大人们的视野空间,眼观亚洲,历史是人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适自我,超越自我的必修之学和必由之路。”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凸显历史的时代性。

罗斯福新政是在1929-1933年这场世界大危机而引起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出现的,尽管它不完美,但它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且其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无疑应该是一种成功的改革模式。当今现实的世界也正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场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其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速锐减,失业率快速上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危机也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也难逃影响,在发展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国情也有别于美国,问题的根本解决、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可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结合当今热点,我重点强调了政府职能转变问题: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果断放弃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干预。当今的中国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发改委在“十一五”发布会上就强调政府要用预期性的指标来指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用约束性的指标来划清政府的职责。要求政府在经济上要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强调宏观调控职能;在政治上要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执政能力和公信力,要强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职能取向上发展。endprint

四、弥补细节,丰富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苏教版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按年代顺序的纵向编写,转变为现在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进行横向编写,形成三本必修教材,另外在配以中外人物、中外重大历史改革等四本选修教材的编写格局。这样的编写虽然给了历史学科组织知识、突出主题和学生兴趣选择的自由空间,但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在罗斯福新政一课中,有几个细节要注意细分:如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金本位等。这些内容要么初高中教材没有介绍或介绍简单,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一头雾水或者知之甚少,无法形成有关方面的知识体系,因而更无法深入的理解罗斯福新政。教师可以就这几个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以自由主义为例,先从概念入手。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经济政策,其理论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其核心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主张政府在经济中扮演“守夜人”角色,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调节经济的运行,反对政府以任何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再从胡佛执着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目的出发,1932年胡佛在最后一次竞选演说对此作了解释:“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的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由此可见胡佛坚持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是担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会扩大政府的行政权,从而导致美国国家的独裁,进而破坏资本主义的根基:自由、民主和私有产权。其实质是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出发。最后结合胡佛政府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片面观点,认为胡佛固守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斥一切政府干预行为,其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政府直接干预政策。其实胡佛政府在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措施,诸如主张民间团体和地方的自愿联合、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等。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反危机措施没有解放思想,尽管政府插手干预,但干预的措施仍是在自由放任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始终没有突破这个思想的框架。经过这几个细节的展开,学生对自由主义有了清晰的认识,能更深刻的理解罗斯福新政推行的背景。根据教材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细节的运用,恰倒好处的铺展精彩细节,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秉笔直书是良史,倾听讲史为良师”,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民主。新课改下教师应更新理念,与生为友,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传统的“讲台上的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转变为“走下讲台的倾听者”。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兆金.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教学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12).

[3]刘继伟.思想的交锋与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民主细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