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利,何昆,谷伟
摘要: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模式。首先详细描述了课程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然后分析了让教学动起来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7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达不到要求,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后重新回炉培训的事例。许多学者分析指出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高校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等[1,2]。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内,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应该切实抓好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中最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是课程设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计算机专业教学经历来谈谈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一些摸索和感受。
一、建立课程设计培养的能力目标
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往往存在设计内容单一、师生交流少、学生相互抄袭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之间互动,让师生之间互动。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而现在的能力培养目标常常只简单强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应该重点培养以下能力目标:
(一)信息搜索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从选题的一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来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设计内容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学会如何搜索信息,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如何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搜索信息或不善分析信息,但经过指导训练后,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当设计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寻找资料或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资料收集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二)协作分工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取以3~5人为小组的分组形式,最好不要采用一人一个题目的方式。因为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的项目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分组时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选择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来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商,完成任务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文档的编写、界面的设计、代码的编写等。让学生们知道真正软件项目的完成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大家意识到团结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去做,很少对设计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即使是设计进行到一半发现有问题,也要鼓励学生用新的思想和方法重新修正。
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呢?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讲这些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课程设计从开始选题到最后考核整个过程动起来。
(一)设计选题动起来
题目的确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实现动起来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选题中,打破以往老师单方面布置题目的教学模式。老师动起来是指选定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在选题时要把握难度,尽量和实际相结合,切忌空泛。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从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设计内容,也可以结合其他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容。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选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设计内容和技术路线。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前期信息的收集对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这对于后面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分组动起来
设计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和组织是完成设计的重要条件。可先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题目和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人数一般在5人左右,并选出小组长来负责全组的设计任务,同时还要确定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角色。然后老师再根据设计的具体内容对人员的分配进行协调,避免各小组内部人员设计能力出现太强或太弱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小组长在以后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职责,以加强其领导意识和大家的团队意识。
(三)设计过程动起来
选题和分组结束后,关键的环节就是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这个环节中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作用。首先小组内部要动起来。组长根据成员的分工,确定时间、地点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大家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和碰到的困难,协商解决办法。然后在设计的中后期老师可以组织成果汇报会,由各组组长汇报本组设计情况,同时其他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老师根据设计情况给出点评,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出解决方法,但不要给出具体答案(如代码)。前期设计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小组内部和外部都达到了互动,每个组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考核动起来
设计的考核环节可以采用老师打分和小组内部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较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小组内容大家都比较相互了解,由组长负责,采用自评方式根据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打分。老师根据前期设计过程的监督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可以从信息收集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部的自评得分比例应该大于老师的评分,因为小组内部大家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相对更加准确。
三、教学效果
根据以上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以安徽理工大学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为例,其中班级1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班级2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的考评规则对教学结果进行比对。经过比较,班级2的学生表现较为积极,能主动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要比班级1效果显著(见表1)。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其中有些环节的具体实施仍然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2]余琍,黄治国,徐霜.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95–96.
[3]李世明,张军,周国辉.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4):17–18.
[4]史涯晴,葛武滇,胡澄.基于网络环境的“四动”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2):90–91.
项目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310361083)。
作者简介:胡胜利(1978—),男,回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endprint
摘要: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模式。首先详细描述了课程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然后分析了让教学动起来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7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达不到要求,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后重新回炉培训的事例。许多学者分析指出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高校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等[1,2]。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内,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应该切实抓好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中最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是课程设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计算机专业教学经历来谈谈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一些摸索和感受。
一、建立课程设计培养的能力目标
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往往存在设计内容单一、师生交流少、学生相互抄袭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之间互动,让师生之间互动。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而现在的能力培养目标常常只简单强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应该重点培养以下能力目标:
(一)信息搜索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从选题的一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来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设计内容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学会如何搜索信息,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如何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搜索信息或不善分析信息,但经过指导训练后,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当设计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寻找资料或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资料收集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二)协作分工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取以3~5人为小组的分组形式,最好不要采用一人一个题目的方式。因为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的项目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分组时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选择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来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商,完成任务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文档的编写、界面的设计、代码的编写等。让学生们知道真正软件项目的完成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大家意识到团结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去做,很少对设计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即使是设计进行到一半发现有问题,也要鼓励学生用新的思想和方法重新修正。
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呢?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讲这些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课程设计从开始选题到最后考核整个过程动起来。
(一)设计选题动起来
题目的确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实现动起来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选题中,打破以往老师单方面布置题目的教学模式。老师动起来是指选定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在选题时要把握难度,尽量和实际相结合,切忌空泛。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从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设计内容,也可以结合其他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容。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选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设计内容和技术路线。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前期信息的收集对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这对于后面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分组动起来
设计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和组织是完成设计的重要条件。可先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题目和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人数一般在5人左右,并选出小组长来负责全组的设计任务,同时还要确定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角色。然后老师再根据设计的具体内容对人员的分配进行协调,避免各小组内部人员设计能力出现太强或太弱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小组长在以后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职责,以加强其领导意识和大家的团队意识。
(三)设计过程动起来
选题和分组结束后,关键的环节就是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这个环节中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作用。首先小组内部要动起来。组长根据成员的分工,确定时间、地点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大家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和碰到的困难,协商解决办法。然后在设计的中后期老师可以组织成果汇报会,由各组组长汇报本组设计情况,同时其他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老师根据设计情况给出点评,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出解决方法,但不要给出具体答案(如代码)。前期设计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小组内部和外部都达到了互动,每个组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考核动起来
设计的考核环节可以采用老师打分和小组内部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较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小组内容大家都比较相互了解,由组长负责,采用自评方式根据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打分。老师根据前期设计过程的监督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可以从信息收集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部的自评得分比例应该大于老师的评分,因为小组内部大家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相对更加准确。
三、教学效果
根据以上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以安徽理工大学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为例,其中班级1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班级2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的考评规则对教学结果进行比对。经过比较,班级2的学生表现较为积极,能主动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要比班级1效果显著(见表1)。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其中有些环节的具体实施仍然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2]余琍,黄治国,徐霜.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95–96.
[3]李世明,张军,周国辉.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4):17–18.
[4]史涯晴,葛武滇,胡澄.基于网络环境的“四动”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2):90–91.
项目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310361083)。
作者简介:胡胜利(1978—),男,回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endprint
摘要: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模式。首先详细描述了课程设计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然后分析了让教学动起来的具体实施方法。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7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达不到要求,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后重新回炉培训的事例。许多学者分析指出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高校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等[1,2]。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内,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应该切实抓好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中最基础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是课程设计。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计算机专业教学经历来谈谈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一些摸索和感受。
一、建立课程设计培养的能力目标
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往往存在设计内容单一、师生交流少、学生相互抄袭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种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之间互动,让师生之间互动。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而现在的能力培养目标常常只简单强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应该重点培养以下能力目标:
(一)信息搜索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从选题的一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来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设计内容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步学会如何搜索信息,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如何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搜索信息或不善分析信息,但经过指导训练后,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当设计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寻找资料或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资料收集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二)协作分工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取以3~5人为小组的分组形式,最好不要采用一人一个题目的方式。因为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的项目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分组时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选择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来负责整个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通过交流协商,完成任务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文档的编写、界面的设计、代码的编写等。让学生们知道真正软件项目的完成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大家意识到团结合作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去做,很少对设计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即使是设计进行到一半发现有问题,也要鼓励学生用新的思想和方法重新修正。
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呢?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讲这些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课程设计从开始选题到最后考核整个过程动起来。
(一)设计选题动起来
题目的确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实现动起来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选题中,打破以往老师单方面布置题目的教学模式。老师动起来是指选定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在选题时要把握难度,尽量和实际相结合,切忌空泛。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从中选出一部分作为设计内容,也可以结合其他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容。如果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选题的相关信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设计内容和技术路线。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前期信息的收集对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这对于后面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分组动起来
设计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和组织是完成设计的重要条件。可先由学生自己根据设计题目和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人数一般在5人左右,并选出小组长来负责全组的设计任务,同时还要确定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角色。然后老师再根据设计的具体内容对人员的分配进行协调,避免各小组内部人员设计能力出现太强或太弱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小组长在以后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职责,以加强其领导意识和大家的团队意识。
(三)设计过程动起来
选题和分组结束后,关键的环节就是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这个环节中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引导作用。首先小组内部要动起来。组长根据成员的分工,确定时间、地点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大家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和碰到的困难,协商解决办法。然后在设计的中后期老师可以组织成果汇报会,由各组组长汇报本组设计情况,同时其他小组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老师根据设计情况给出点评,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出解决方法,但不要给出具体答案(如代码)。前期设计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小组内部和外部都达到了互动,每个组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考核动起来
设计的考核环节可以采用老师打分和小组内部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能够较准确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小组内容大家都比较相互了解,由组长负责,采用自评方式根据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打分。老师根据前期设计过程的监督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可以从信息收集能力、代码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内部的自评得分比例应该大于老师的评分,因为小组内部大家的情况都比较了解,相对更加准确。
三、教学效果
根据以上让课程设计动起来的教学思路,以安徽理工大学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为例,其中班级1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班级2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的考评规则对教学结果进行比对。经过比较,班级2的学生表现较为积极,能主动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要比班级1效果显著(见表1)。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其中有些环节的具体实施仍然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2]余琍,黄治国,徐霜.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95–96.
[3]李世明,张军,周国辉.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1,(24):17–18.
[4]史涯晴,葛武滇,胡澄.基于网络环境的“四动”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2):90–91.
项目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310361083)。
作者简介:胡胜利(1978—),男,回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