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观

2014-09-16 16:28刘逸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教士

摘 要: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对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有着近距离的、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所提出的观点对于今天的汉学研究仍具有一定的价值。明恩溥的主要作品《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真实地呈现了中国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状况,但是明恩溥的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却导致他的某些观点不准确,导致他在看待中国社会时存在偏见。

关键词:传教士;明恩溥;中国观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1872年来华传教,在天津、山东等地生活了约30年,所著的系列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著作,向美国社会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形象,在帮助美国人了解中国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研究自身发展与自身特点的时候,借助他者的眼光,从一个独立于中国社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视角来审视自身,也是相当有益的。本文拟就明恩溥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民族性格的观点进行介绍和评价,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启发。

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气质》(也译作《中国人的性格》)中,多次强调中国社会制度的特点是一种封闭的家长制,这种家长制存在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政治制度而言,中国的皇帝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家长制度。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政府表现出一种绝对服从的态度,鲜少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下的人们对于政府的怀疑与批评。究其原因,明恩溥认为这源自于中国人对于传统的保守本能,这种保守本能背后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厚古薄今意识。他说:“并非只有中国或者中国人具有厚古薄今的倾向,这种倾向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但是在这个天子之国,这一立场之坚定似乎是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中国人通过对自身历史的不断学习和对祖先成功经验的笃信,于是越发的保守而不愿改变旧有的状态。明恩溥认为,恰是中国人这种保守的特性,保证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非凡的持久稳定性。他生动的比喻道:“中国政府也有可能被风吹倒,但它是一个立方体,当它翻倒了,也不过是换了一面朝上,无论是外表还是内涵,全都一如既往。”然而,这种保守也具有致命的缺陷,明恩溥指出,它导致了中国人非常容易“知足”、 逆来顺受的性格。中国人通常不会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即便受到极大程度的压迫也不会想到做出改变,甚至还会抵制任何改变的发生。这个观点,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上似乎得到了印证。中国是后发型的国家,只有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才做出改变来保护自己。从洋务运动至今的这些岁月里,中国人的保守性格在一步一步的改变。相比明恩溥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当今中国人的保守性格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绝不能说已经彻底摆脱了这一性格。中国民众对于政府仍然保持着信任和服从的态度,这可谓是中华民族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

就家庭制度而言,明恩溥也使用了家长制这个词语。他观察到,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家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的家庭规模通常较大,用“四世同堂”这个词可以很好地予以形容。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辈分大、有威望的老人往往主持着家族的事务,调解着家族的纠纷。他还注意到,家庭中的小辈往往对长辈的话言听计从,弟弟服从哥哥的吩咐,子女顺从父母的意愿,而这被称为“孝”道。明恩溥对中国人的“孝”道颇感兴趣,以至于使用较多的篇幅来讨论中国人的“孝”。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孝顺是非常值得盎格鲁-撒克逊人学习和借鉴的,但是这种中国式的孝顺也有着不当之处。他说:“中国的孝道使妻子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上。孔子从未谈及妻子对丈夫的责任或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他还指出:传宗接代是表示孝顺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根据这个准则,形成了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度和纳妾制度,这使得女性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甚至被残忍地对待,普遍的溺婴现象和婆婆虐待儿媳现象就是佐证。人们不论是否有能力负担,总是在生育下一代。中国人热衷于传宗接代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中国社会存在千百万极度贫穷的群体。孝道的本质就是祖先崇拜,明恩溥认为这是中国人背负的最沉重的束缚之一。“当今的一代人被过去的数代人困住了手脚”,他形象地引用了晏马太博士的这句话来强调了其束缚之重。他甚至指出,正是这种祖先崇拜导致了中国人厚古薄今和极端保守主义的心态,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名传教士,明恩溥念念不忘其使命。他认为:“作为孝道之最完整、最終极表达方式的祖先崇拜,与多神论、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是完全一致的。”要想让中国人皈依基督教,必须破除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文化障碍。

明恩溥在向美国社会指出中国社会制度家长制特点的同时,还多维度的介绍中国人的性格。综观他所归纳的中国人性格,其中有些方面确实非常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被一代代的传承到今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时过境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生了改变,也有一部分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到特定时期都会产生的一种情绪。

再如,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神经麻木,漠视舒适和便利,具有非凡的生命力,拥有忍耐和坚韧的品质。但他列举的事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面对诸如洪水或旱灾之类的天灾时,明恩溥说他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民众往往可以迅速地镇定下来,并不会整日哭喊着自己的苦楚,他将这归因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忍耐力。在描述中国人的非凡生命力时,他讲述了一个自己亲眼所见的事例,说是和他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一个小男孩,在外面玩耍时捅到蜂窝,被蜂蛰了三十几下,拖回家之后,躺在炕上睡了一天,第二天就全好了,也没上药。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多次出现在明恩溥的论述中,将中国人的形象描述得非同寻常。暂且不论这样的特质有多少夸大的成分,至少与当今的中国人形象是相去甚远的。这些所谓的中国人性格,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特点。清朝末期,政府腐败,底层人民的生活大多是极其贫穷的,而贫穷的生活也相应的造就了上述这些性格。不能说当今中国人的身上完全不存在这些性格了,但是其传奇性已经没有一百多年前这么突出了。像神经麻木这种说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里,人们不断讨论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国家政策的合理程度,官员的腐败情况,对民生、政治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神经麻木已经越来越难在国人身上看到。

不过,明恩溥所归纳的一些当时的中国人性格,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人的身上。如他认为中国人好面子,说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他们的日常交往经常具有戏剧性,对于中国人来说,“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面子问题确实是中国人与人交往中非常关心的问题,有没有丢面子,有没有保住面子,这样的讨论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他还提到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列举了系列店家占用门前街道、无证摊贩四处挡道的例子。很明显,这些都是现在中国社会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他能指出这类问题是非常可贵的。

明恩溥深入中国社会几十年,尤其是农村,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体验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和一定的深度,他所提出的诸多观点不能说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准,但是不能简单的否定其研究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明恩溥身为一名美国传教士,他对中国的观点自然地带有宗教的、文化的偏见,对中国人的认识也是相对片面的,不完整的。他着重描述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并且始终认为基督教才能拯救中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中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自省的部分。中国的发展是需要国民自省的,而明恩溥的这类的作品,尽管揭示的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的黑暗面,仍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鲁迅生前极其推崇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文中时常引用这部作品的内容,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这部作品影响的。他把这部作品的书名翻译为《支那人的性格》,并一直盼望国内有人能够翻译这本书。他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即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鲁迅.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刘逸(1997-),女,汉族,上海人,现为上海市天山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传教士
去殖民化的例外:传教士在南部非洲的多重角色与复杂影响
惊异与调适:19世纪来华美国传教士记述的一种反凝视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DONNING THE YELLOW HAT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以《中国丛报》为例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上帝派来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