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研究

2014-09-16 23:48单君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无题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的诗歌《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中所有概念隐喻的的研究得出许多违反人类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同时探究了概念隐喻是如何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读者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的。

关键词:认知诗学;概念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

一.引言

Peter Stockwell (2002) 认为“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的阅读”,就是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蓝纯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了部分唐诗宋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5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封宗信以认知诗学为视角,分析了经典童话《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里的逻辑荒谬和悖论;李金妹、文慧、李宏鹤等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诗歌进行了认知解读,验证了该理论对解读英语诗歌文本的可行性。不少学者曾经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过李商隐的诗词,如胡菁娜曾专门讨论过李商隐诗词中的隐喻距离。鲍红(2006),刘羽,杨文地(2011)分析了他诗词中的隐喻,熊国华(1997)还专门总结过李商隐的概念隐喻系统。但这些学者都过分强调隐喻的认知理解机制在李商隐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有些忽略在阅读理解诗词文本本身所体会到的美感及诗词的主要功能。本文章主要采用Peter Stockwell关于认知诗学的定义,以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为依托文本,细致探讨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隐喻为阅读诗词带来的美感。

二.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分析

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其中有取材于自然景象、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事物,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佛道故事中的人物。诗人运用这些现实和非现实的人与物创造隐喻时,手法十分灵活,有通篇写实的,有整章虚写的,也有将实物与虚事相糅合乃至融合无间的(鲍红,2006)。这就使得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下面我们以李商隐的一首无题为例,分析此诗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雖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反人类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2

[3]鮑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4]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7]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8]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单君(1985-),女,汉族,山东高密人,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篇章语言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无题
无题”之四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无题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无题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