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散文教学中阅读的“伪理解”及解决策略

2014-09-16 03:23张春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问题化定势答题

张春美

在高三散文专项训练中,我们发现:明明是课堂上已经反复强调的东西,学生似乎都已经“掌握”了,甚至有些考点和解题思路他们能脱口而出了,可是一做试卷却错误百出。笔者在对学生错误答题原因分析中发现,“问题化”散文教学是导致学生答题出现“伪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问题化”散文教学是阅读“伪理解”产生的根源

“问题化”散文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看似有效的教学问题来贯穿散文教学过程,用问题代替文本学习,期待能通过问题分析,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阅读“伪理解”是指学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由于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没有关注语文“人、文”要点,只做到了“形似”,答题的步骤、格式对了,却没有做到“神似”,不能抓住核心,结合作者的独特认知情感具体分析,出现了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的答案。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了问题分析,用问题代替文本阅读,学生只注重了解答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文本的揣摩,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及作者所创作的背景、年代,不能真正读懂文本,从而产生了答题的“伪理解”这个现象。

1.“问题化”教学中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造成了阅读的“伪理解”

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答题思路是造成了阅读“伪理解”的最常见问题。如“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胡适《追悼志摩》)由于思维定势,学生没有关注标题“追悼”,更没有深入理解文本,只是简单的把它判断为开头“作用题”,出现了“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学生只记住了一些术语而没有真正读懂文本。这是一篇悼念文章,感情是哀伤的,何来“激发兴趣”之说?

再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林肯中心的鼓声》:“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手法题”这一解题思路学生早就烂熟于心,由于思维定势,他们立刻答出了“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等错误答案。像“虚实结合”、“衬托”“欲扬先抑”等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概念,学生的“伪理解”大都是因为思维定势,审题时没有读懂文本,只根据已有的答题格式去作答,形成了错误的答案,失分严重。

2.“问题化”散文教学中知识能力背景缺失导致阅读的“伪理解”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问题化”散文教学只解决文本设计的问题而忽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这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知识、能力背景的缺失。

如探究《风雨中忆萧红》一文的主题,很多学生就只写出了对萧红的回忆,对萧红品质的赞美,却没有分析出“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他们没有关注到“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这段话,也不了解那个“风雨”的年代,所以很难得出“对御用文人的不满”这个主题。知识背景的缺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文本的解说、背景介绍,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理解一个作家或同一个时期的作家写作的独特情感。

“伪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细读文本,对照反思;更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学情,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切实做到以生为本。

二、细读文本,理解背景,关注误区,强化反思等方法是消除阅读“伪理解”的必要途径

王荣生教授曾说: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的散文。也决不可以拿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的章法和技法,比如“以小见大”、“伏笔照应”、“一字之骨”等去描摹、套用现代散文。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将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细读文本,多角度对照反思,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有效地促进他们有目的去探究本文,感知文本人文的魅力,消除思维定势,深层次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1.细读文本,增强品味局部、感受整体的意识

在散文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教师要树立学生细读文本意识,引导他们品味局部、感受整体。学生阅读文本时,一要引导他们关注标题,读懂文本。因为标题往往会提供写作的线索或交代对象,如朱自清的《背影》中“背影”就是文中的线索,串起了对父亲的回忆;鲁迅的《忆韦素园君》中交代了写作的对象“韦素园”,全文就是通过对韦素园的回忆,从与他相识、相处、别离来叙述文章的。二要通过赏析文中的关键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概括文章的主旨,抓住散文“形”与“神”的特点去分析文本。在具体作答时要养成圈“关键词”的解题习惯,认真细心作答。

2.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

散文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陈剑晖的观点提醒我们,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并不合适,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储备并消化背景知识。对于容易出现伪理解的内容,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并储备背景知识。如《荷塘月色》中要理解作者那“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就必须了解面对社会现实,朱自清思想的复杂性:悲愤、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无能为力。

3.关注答题误区,强化对照反思来消除阅读的伪理解

练习和课堂是发现伪理解最有效的渠道,可从它们中窥见学生理解问题的思维误区,设计教学着力点。或补充深化,或迁移训练。如中间段落结构作用一般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在解答“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写宁波雨的作用”时(《滋润》),学生阅读“伪理解”立即显现出来:承上启下。这里只要答出“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即可。

明白误区后要及时树立对照反思的意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产生对实践的渴望。对照反思之后要“自我修炼”,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原点”,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对照反思,在比较反思的基础上,找出答题的误区,选择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学生增强了自我对照反思的意识后,伪理解现象就会明显减少。

“伪理解”是语文阅读中出现的正常现象。随着它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将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将不断优化,语文素养也必将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问题化定势答题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问题化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问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有效目标问题化,促进课堂高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