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延伸后,出版与传媒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出版转型的深入,传统编辑身份不再清晰。传统出版提供了一种编辑优先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表现为财务支持。出版项目风险投资观下,对编辑的财务优先支持应向项目财务优先转变,从风险投资视角看待项目运作全过程。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更趋规范,也便于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文化项目运作、财务控制和绩效评估。
关键词:编辑身份;财务支持;项目风险投资;激励;考评
一、财务支持偏向编辑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身份的多元化与财务支持优先的困境日益突出。近代以来,编辑人、出版家是出版业中的重要一极,他们往往声名卓著。然而,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里,编辑的声望随着传统出版边界的模糊而日益消弭。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业态的兴起,从纯粹文本编辑到策划编辑,再到文化产品制作设计人,他们距离传统兼具学术风味的“编辑人”概念日益遥远,现代出版社编辑身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
诚然,现代出版依然强调编辑的龙头作用。一切创造性选题都从编辑手中产生,编辑依旧是出版社最强的生产力,财务报表上体现的主营业务收入直至利润产生都可以追溯到具体编辑的贡献,每本优秀的图书——比如获奖图书,也会因版权页上署名的策划和责任编辑而找到谁才是最优秀的编辑。文化企业当然更有资本标榜自己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者乐意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审视编辑工作的“小资”与“随性”,以卖书所得获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并经营着现代出版人的理想。
更显著地,在出版社内部,编辑作为一个岗位、一种身份及个体存在,也获得了较其他员工额外的显性与隐性的财务支持。比如,出版单位的薪酬体系设计中,先确定编辑岗位薪资标准,并以此作参照系,对营销及行政管理部门岗位等进行系数折算;编辑的量化考核中,看稿工作量、利润创造以及获奖图书数量,等级均与严格的货币资金支付对应;出版单位还有许多与编辑岗位及其编辑图书相关的隐性福利,如更优先的国内外出差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个人的业务进修、培训机会,等等。
就财务而言,对编辑的所有显性与隐性支持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为货币支付。现代企业强调资源的投向具有标的明确性、可控性与可计量性。现代企业的绩效考评取向已经相当成熟——例如,设法进行任务与使命分解,从项目组产生的绩效中分解出利润创造单元直至将利润归于具体的个人并施以激励。在这里,“个人”的概念可以是编辑,也可以是项目组中非传统的编辑成员。传统出版中以“编辑人”为对象的优先财务支持往往没有与具体的项目绩效建立起线性关系,支出频率与规模在时间与空间上无法与回报配比。特别地,这种个性化的编辑财务支持经常掺杂着领导好恶、利益均沾,客观上导致企业文化停留在人治的低水平层面上。
二、项目风险投资:一个尝试性的替代解决方案
鉴于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业界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既像福利又像投入的财务支持方式的优劣。出版社项目培育中的“风险投资”理念具有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它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传统出版模式下的编辑激励陈规——唯有项目才能找到与其配比的投入与产出。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广义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较高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它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就出版业而言,以项目作为直接而具体的财务投资对象,将打破现行出版社编辑至上、财务支持方向不清的不合理现象,其运作以项目选择、评估、投入、跟踪、效益评估来全程定位,体现持续的管理控制,投资风险将主要由投资主体即出版社风险投资基金管理组来承担。基金池来源可以是每年按固定比例提取的研发资金,也可以是来自上级的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横向的企业资助,或者上市募集的资金,甚至包括私募股权引入,等等。
在出版企业里,基金组成员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人员:第一,经验丰富的投资管理人员,这是风险投资的专业性决定的;第二,选题委员会全体成员,因为项目筛选很多时候是基于文化内容的判断,他们要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三,相关项目基金组可以引入外部专家,包括资深出版人、学术专家等,以保证项目的高水准;第四,项目组理应包括董事会部分成员,以体现出版投资人对项目运作的全程监管,包括财务监督。
三、项目支持优先: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
风险投资观下,从编辑优先向项目优先的现代出版财务支持转变,契合了当下基于内容产业进行文化再创造的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本质。一方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中,纸质图书不再是绝对的部分;另一方面,基于内容产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编辑与非编辑的劳动成果无法在某个环节进行清晰分割。项目风险投资观在出版企业的施行,至少部分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这是一种更先进的出版企业管理理念,它从制度上确立了全新的财务支持对象——具体的项目,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个人的激励基础是对其业绩结果的考量,企业文化提供的软性人文关怀,员工职业成就感,也可以是一份写在名片上的体面职位,财务支持非并是必需和唯一的。出版企业员工个人职业技能提升主要靠两条路径:自身终身的学习与单位定制的规范培训,而非将员工的这种能力拘泥于对编辑的财务投入。换言之,采取项目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单纯个体编辑财务支持方式,体现了更平等的员工意识,有利于构建更和谐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的升华。
其二,以项目风险投资方式作为财务支持,为单位青年人特别是青年编辑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现代出版追求价值创造,“两个效益”指标体现在品牌价值和图书市场销售业绩上;传统的一本优秀作品的价值实现要遵循如下过程——从选题策划、作者撰稿交稿、编辑加工、出版制作完成到销售实现、收益确认、市场评价收集等。出版周期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年以上。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是孤独、落寞的,很少有编辑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以“期货方式”在这么长的时段里作价回收。在以图书利润提成作为业内普遍推行的年终考评方式下,他们也许可以忍受低收入,却不能忍受因没有创造利润而在单位失去尊严。出版项目风险投资以基金池方式存在,员工固定年收入以外的增量部分将以项目完工进度比例的方式确认,并从基金池中支付。某种程度上,这笔基金也可称为“种子基金”“孵化基金”。
其三,项目风险投资观为出版社的主业经营找到了合理的风险分担模式。出版社以风险投资的方式确立重大重点项目后,项目的策划人无论编辑、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或者出版社借助的外部力量,都将以合同的形式确立双方权利及义务。风险投资基金方将承担最终投资失败的风险。因为在出版社内部,风险投资管理方具有确定投资方向的主导权,他们或以传统的选题委员会名义或以现代企业投资专家组的名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专业性认证,包括项目完成周期、项目预计投入、项目进展监控、项目两个效益评价、项目失败风险估计、项目失败风险规避及转嫁方式,等等。此类风险分担的模式将极大地消除项目策划主体的后顾之忧。当然,项目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项目策划人、项目实施主体身份依然是关键影响因子。通常认为,资深编辑提出的项目比新手提出的具有更低的市场风险,更易为基金组青睐,从而成为项目运作的核心成员。
其四,项目风险投资观将传统的出版选题策划投入上升到现代企业研发的连续投入。“策划”概念的提出,是对早期出版——“作者自主投稿方式”的一次飞越,它强调了编辑不只是完成“编校改”任务,而应在书稿形成之前介入。现代出版因行业融合度的提升,单一以“策划”来涵盖图书产品,已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终端交互特征,也不能全部整合创意价值链。项目风险投资观聚焦于出版产品的研发,唯有研发才能够将选题策划出的内容进行价值链延伸,选题策划只是内容创造的核心部分而已。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通常占到当年营业收入的2%~4%,按中间值3%来配比的话,一家年产值2亿的出版社应该每年将600万用于产品的研发。现实中出版社很少有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拨付投入。传统出版习惯于按现有选题进行常规显性成本投入,所谓的大项目额外投资亦不过是围绕大项目启动追加的组稿会费、启动费、资料费,等等。研发视角下,项目全程管控以及价值链延伸是核心。比如,研发视角下的少儿文化产品开发,除了关注少儿纸质图书的出版,还要关注内容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从纸质图书至有声读物,从在线学习到亲子游戏场景设计,从儿童影视创作到儿童玩具设计开发,从区域市场进军多语种国际市场,单是要遵循的质量标准就包括图书质量标准、互联网传播规范、婴幼儿使用玩具安全,等等。其间的很多工作已经超越传统出版社具备的能力,借助外脑是常规办法,局部模块研发还需要外包。
其五,项目风险投资观可以观照出版社的中长期发展,进而有助于出版机构基业长青,甚至成长为百年老店。无论是专业化的出版社还是综合性出版社,都不能像可口可乐一样以独立的配方、单一的产品屹立于世,出版社拿到的只是出版权。故单一产品对现代出版企业的利润支援力度将越来越微弱。现今中国经营良好的出版社无不依靠一批又一批的系列化强势产品,将出版社的市场影响力无限放大。项目风险投资观不拘泥于一时一城之得失,它以契约的方式固化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再到评估的整个流程,其稳定性保证了出版社的经营方向不会因一把手的变动、一手把的好恶而随意改变,也不会因项目策划人的岗位流动以及编辑的人才正常流动而滞阻。出版社在整个周期内的任务就是认真执行项目,保证项目不偏离预期的市场价值。如果用一个更长的周期来考察,连续多个项目风险投资计划的完成,将会展现项目设计时超乎意料的叠加效果:因投资项目的风格而形成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出版社更易体现在某一出版领域的集中优势。有规模、有产品个性的出版社,才具有竞争优势。项目风险投资契合了出版企业的竞争需要。
编辑的个人发展同步于现代出版企业的发展,他们的进步像所有企业员工一样,得益于自我修炼和职业使命。项目风险投资符合现代出版企业的运营规律,是当下出版社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项目风险投资理念的出版财务支持不是对编辑龙头作用的刻意弱化,而是以整体运营观来看待整个出版社的发展,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之下。在现代出版企业里,整个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编辑人力资本支出不过是项目风险投资中的一块。编辑依然承担项目研发和实施的角色,但不再是唯一,他们依旧分享现代出版企业的荣耀,而不只是满足于留在图书封底、版权页上责任编辑的名字。
(王联合,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经管分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