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讲话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2014-09-16 10:18任一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目标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一轮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一些省市参加高考人数逐年减少,一些学生甚至放弃已经拿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我们不禁要问:高校真的到了轻易放弃地步吗?我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与日俱进,满足学生与家长不断增长的需要吗?笔者就2013年部分著名高校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探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其实质就是学生进入社会成为合格社会公民之前的必要准备,并不单纯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还包括道德修养素质、严守法纪观念,为人处世态度,健康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准备,可以指导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事业走得更高更远。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05-02

据成都商报报道:开学伊始,接到成都某高校本科录取通知书的玲玲却为学费犯愁,因为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读大学真的是亏本的吗?家长有这样的看法,对我们这些从事高等教育的人敲响了警钟。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高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深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1]

高校,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主要目标是什么呢?作为主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首都医科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高校应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职责。[2]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到: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感谢网络时代的便利,使我有幸拜读了几所著名高校校长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很有些感触: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言简意赅,希望新生在大学里做到“三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就是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比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教育法亦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学会思考”,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念逐渐成熟定型的时期,学会独立和理性地思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和必须完成的过程。学习与思考应该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要“学会生活”。生活是学习和思考的基础,学会生活,要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要具备既有理想、志存高远,又能脚踏实地的精神,要逐步建立自信,管好自己,不放任自己。学习、思考、生活,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大学生涯的主体。

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则希望学生从挫败中学习,很在针对性。能进入清华的学生都是各个地方的佼佼者,是教师、同学、家长、社会曾经关注的中心,很有优越感。但一旦入校才发现强中还有强中手,以前自己身上的光环会突然消失,很有挫折感。经历挫败,从挫败中学习,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从挫败中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在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挫败中把握自我、拥抱青春、走向成熟。面对挫败,只有那些不断壮大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战胜自我、找到自信,从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针对现代社会上不断增多的心理疾病,而造成诸如自杀、犯罪等社会问题,健康的心理对包括高精人才在内的所有公民同等重要。

浙大新任校长演讲题目是《秉承求是,学会选择》,他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谁走进你的生命,也许关乎运气,谁能停留在你生命里,完全由你自己选择!今天以前,某种意义上看,也许你还是个孩子,凡事都由父母亲人耳提面命,帮忙选择;而今天以后,你将独立生活,自己选择、独立担当。“选择”是个大学问,课程表里你一定找不到,但他确实贯穿于你在浙大的每一天、每件事。说得很对,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像我们近代史上国家的命运选择一样,梁启超、康在为他们选择了改良资本主义的百日维新,失败了,孙中山选择的资本主义同样也摆不脱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命运,只有以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才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邓小平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了生产力,使国家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那什么是大学呢?成都电子科大校长讲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大学是青年学子探寻真知的场所,大学是青年学子感知社会的通道,大学是青年学子文化熏陶的家园。

《大学》开头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给2013级新生讲他度过大学生活的三点体会:修身、修心、修学。修身为始,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次修心为上,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是在于其心胸的博大。再是修学为本,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大学是一个人才聚集和成长的地方,修学为本、探索未知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的追求与信仰。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致2013级新生中说到: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格的地方。对于未来从事与财经相关职业的人而言,厚德尤为重要。首先要养公民之德,这是基本的为人之德;进而要养职业之德,这是从业立业之基;再则要养君子之德,这是更高的做人做事之德。而三德的核心是什么?早在学校初创时,时任校长郭秉文先生就以“诚”为训,提出“以诚立德、以诚求知、以诚健身,以诚立业”,确立了厚德的学校精神,奠定了厚实的德育传统。

以上上海两所高校校长均把厚德放在学业的前面,与胡锦涛的讲话一脉相承。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希望2013级新生能够慢慢沉淀高贵品格。树立远大的志向,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味;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发出印有自己标记的一份热度。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学生勤奋比智商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而责任感和爱心比什么都重要。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却没有降低,高等教育既是大众教育也是精英教育,知识、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每一个高校的应尽之责。高校停止扩招之后,走向了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宽进宽出,逐渐走向了严进严出。在凌晨四点钟,图书馆里依旧灯火通明、人满为患的哈佛大学有着20%的高淘汰率,依然报考的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说他们有5%的淘汰率;上海大学开学伊始的新生家长会上被告知:学生如果学习不努力则很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质量是关乎高校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是精英荟萃的地方,这里有着智慧的碰撞,各种新思维、新思想在这里诞生,创新团队也在这里形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高校是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平台,是人生成功的助推器。没有技术核心的低成本创业将难以为继。比尔盖茨在哈佛校园里,灵光乍现,开启了微软的神话,马云在打工过程,利用储备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到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创立了阿里巴巴,俞洪敏找到大学的同窗一起建立了新东方……高校的教育使人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使个人的事业更容易成功,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29.

[2]刘延东.在首都医科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0-9-27.

[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Z].2011-4-24.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教研教改课题《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编号JJ1155。

作者简介:任一兵(1969—),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目标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