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俞辰 戴媛媛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主人,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深层次原因是在于科技创新理念的缺乏和创新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本文从学生创新理念、教育模式、学生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增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8-02
高等学府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其主要责任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科技创新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型社会的主人,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党的十八道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增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展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质量却不尽人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混乱、就业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等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根本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全面创新型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高校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沿阵地。但是高校科研还只局限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并未真正地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创新的共同体中,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却远远不够,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知识以及活动安排知之甚少,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不足。
2.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学生感受性不强。一方面,高等学府的人才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指标,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道德素养等全面进行评价。但是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却主要以学习成绩、专业排名来决定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比较重要的奖学金的评选工作,也是主要以课程成绩综合排名来决定。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造成了学生只顾专业成绩的考试成绩,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创新意识的感受性不强,无法使学生对科技创新充满新奇感和向心力。
3.科技创新教师专业性力量的薄弱,创新理念教育不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专业指导教师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但是,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教师很大程度上都忙于自身的科研以及日常的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时间较少。另一方面,许多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培养和教育不足,导致学生离开教师就无法进行工作,往往是学生做了工作,却不知在做什么样的工作,目的是什么。指导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教育的不足和专业性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
1.高校要重視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最重要的就是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而高校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本科教学,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本科教学不受高校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名牌教授不愿意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象都亟待改变。首先,高校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本科科技创新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要目标。其次,要鼓励在科技创新有成果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将此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并且要求教师改进日常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式、专业式教学,积极开展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科学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最后,学校要重视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专栏、编发科技创新方面简报,以及利用校内广播、校内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络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广泛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高校要强化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高校创新人才的质量,必须要以学生为本。首先,必须要确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现在的高校很多是以学校硬件设施的规模大小、科研项目成果的数量等指标展示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却恰恰忽视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强化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和以学生为本理念,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高校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生选择,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努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能够使学生在高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创新思维和习惯。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创新实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强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而且要加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参加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
3.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新型教师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科技创新大师和青年创新人才紧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个人教师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热情,缺乏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把培养青年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核心,提升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首先,必须要加强青年创新型教师的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中创新型教师主要还是以高水平、高素质、高年纪的教授为主,高素质、高层次的青年领军人才极为短缺。高校必须要利用学校科研建设、研究基地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要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培养教师对于科技创新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创新观念教育,不仅要利用授课时间以及课余时间积极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要不断地激活学生既有的科技创新思想,带领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做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倡导鼓励科技创新,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拥有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2]夏新颜.“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6).
[3]陈金焕,陈欣.依托科技平台优势加强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4]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5]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作者简介:汪俞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研究生,2012年入学;戴媛媛,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团委书记,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