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疆 蔡立新 彭龙生 姜丽娜
摘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模式,中国在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也取得一定成果。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推进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中职;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30-03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类别,长期一直被人们误视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层次,即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这种错误的理解造成社会大众长期对职业教育的偏颇认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类型,但要摆脱现在面临的局面,有必要加强统筹与管理,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在2001年时,教育部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阶段的教育”,“完善初、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要使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接受常规的高等教育”[1]。
一、国外和地区的模式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经过多年的运行,形成了两种相对成熟的模式:一种是在国家层面确认普通教育和职教教育相应文凭的等级对等衔接模式;二是微观上通过课程或课程标准直接衔接的模式,建立中高职直升专的衔接模式[2]。典型的模式如下。
1.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最显著特色是“双元制”,即通过螺旋状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以及课程上阶梯式的职业课程相衔接的模式。上层的职业教育均是以低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同时强调与职业相关的实践经验的获得。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完成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去进行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政府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竞争条件、机会或深造道路[3]。德国为接受过中职教育的学生提供多条深造的道路,完成双元制教育的中职生和普高毕业生,在报考高等院校时认定为具备同等学历或资格。在课程衔接上,依靠课程上采用的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模式,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实践水平”的培养上,具有非常强的层次性、衔接性和灵活性。
2.美國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美国采用中职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相联的教育体制,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并采用相应的课程体系来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政府在国家层面制定法案来强化衔接模式的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合作,或是共同制定符合自身层次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化系衔接的方法是将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的课程与技术学院、社区学院的课程建立内在有机的衔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不断改变该课程体系,并与开设供上高职的技术准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4]。
3.日本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似,日本也注重国民的终身学习。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包括各学历层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系统。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职业院校、专门学校和高中专科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学校则可利用推荐考试、统一考试等手段择优录取高中毕业生进入国立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此外,还开发出了与职业大学相关联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职业大学在新生的入学选拔中,更重视其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或认证,这些都在入学考试的例题中有显著的表现。而对于一些专门学校,因为相当一部分生源都来自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他们则会与职业高中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能够相互衔接的教学课程和计划。此外,日本的高中专科学校因专业设计的特点,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基于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和技能,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5]。这种学校编制的教学计划、工设课程,以及所采用的课程标准均较职业高中所具有的更简单且相互紧密联接。在制度与管理上,这种专科结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在升学或就业中享受的是同等待遇和同等学历。
4.澳大利亚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简称AQF,是一种澳大利亚独有的全国性的学习途径系统。其涉及12种不同的学历资格模式,并将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和中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具有一种资格、四级证书和两种文凭与三种学位资格。AQF中对每一级的资格要求明确,规定资格框架中的所有资格按层次必须相互承认,并且学分允许相互转换。此外,AQF还包括义务教育后所应获得的资格,国家对每一种资格的内容、原理以及衔接的议定书、资格证书的发放和资格转换等方面内客详细的规定。澳大利亚AQF中,有许多创新的结构或模式。其中,在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开发全国性的学习系统,将全国中职和高职及其他课程衔接,并且这种课程的连续性在全国所有教育机构中得到承认,可以说是将教育的诸多环节进行国家标准化。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各层级,特别是中高职的衔接成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系统模式。
5.英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英国在30年前就在国家层面确定了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国家教育部门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作用。该模式按行业的十一大类共计5个等级的标准来设置职业资格,并与相应的普通教育文凭等值互认。职业教育的课程由国家职业考试委员会和中学教育考试委员会共同协调制定,以此确保两类教育资格证和文凭的等值。英国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了职业教育和文凭的等值性,保证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操作中,英国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从而避免了重复的学习,并把教学分为5个不同深度的层次,中职教学单元为I、II、III三个层次,高职则占据III,、IV、V三个层次。相邻层次单元之间的课程可以衔接,并依据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来颁发毕业证书。这样使教学单元之间的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非常紧凑,因而教学衔接的适应性良好。
6.法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法国的高职院校并不设置专门的入学考试,持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等文凭的学生具备高职学院的入学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想进入高职学院进行深造,则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因此,法国设立专门的职教预科学校,为中职毕业生进行补习,使其达到高职所应具备的学历,并且采用的课程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这是一种学制创新,中职毕业生需要再学习2年,当取得职业高中的毕业会考证书时,就同时取得了高职学校的入学资格。法国将中职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环节都实现了对应,中职专业可分为17大类,每一类都与高职的某一专业对应,并且依该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了中高职课程等重要环结上紧密衔接。这种衔接模式使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前有了一定专业起点,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内地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近几年,国内部分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对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和实践了几种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模式[6]。按结构及衔接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两段式结构类型,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制进行各自独立教育,高职学校通过升学考试等手段招收中职毕业生[7]。因此,在这种模式中,中职教育阶段的学制就分为技工学校二年制教育和职高三年制教育;高职院校的学制同样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模式。第二,一体化结构模式,对中职与高职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形成一种全新的学制或中高职衔接模式,这一模式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1.五年一贯制。高职学院直接参与初中应届毕业生的招考,最终以培养高职毕业生为目标,在管理上前三年采用中职方式,剩余两年则按高职标准管理,五年后如满考毕业条件,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大专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这种学制衔接模式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上整体贯通,而学籍上分段衔接管理。
2.单考单招模式。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高考命题和招生的一种模式。考试一般采取3+X模式,即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加一门综合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两门职业技能课。但是,由于教育部的有關规定,对通过单招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人数比例有一定限制。学生在进入高职学院学习后,与通过普通高考入学的高职学生统一编班、教学和管理。
3.“3+2”衔接模式。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联合招生,学生在完成中职阶段三年的课程后,不必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直接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单独考试升入相对应的高职专业进行学习,完成两年的高职课程,成绩合格后,授予专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
以上几种衔接模式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政策允许的条件进行学制模式的创新,从而赋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此外,也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二流教育”、“断头教育”等社会不良声誉[8]。可是,这些改革创新起步较晚,地区差异性大,因此,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第一,衔接的渠道不畅,规模很小,而且现行招生制度很不完善。第二,衔接往往有很多地域限制,使得衔接模式往往停留在学制等简单的方面,许多内涵性的衔接没能深入发展。第三,衔接往往限制在正式的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内,而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技能培训等还没有完全融合到现在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中来。
因此,目前,借鉴国外或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势在必行的。同时,顺应教育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特别是中职和高职勾通与衔接,对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立交桥”的构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
[4]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5]秦虹.国外中职与高职街接模式的启示[J].海外职教,2007,(10).
[6]龙德毅.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2).
[7]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07).
[8]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作者简介:尚建疆(1979-),男,河南邓州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