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我国旅游产业变革的步伐,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企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散客化、休闲化、个性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旅游需求正在取代传统的以观光化、团队化和标准化为特征的需求,从而催发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展陈技术等在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与智慧旅游发展相悖的是,政府对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投资项目,未能及时跟进市场变化进行调整,迫切需要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直接干预模式转向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智慧旅游的出现促使网络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与旅游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旅游者出行前的准备、出行中的资讯和服务获取、出行后的意见反馈提供了一个便捷、及时的应用体系,有助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实现便利化、精细化;有助于旅游经营者实现经营集约化、营销网络化、服务个性化和效益最大化。而依托科技创新技术的在线旅游形态,面临网络安全、不良竞争、市场进入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性问题,亟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市场监管。同时,旅游者的活动由景区向目的地转变,并与目的地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紧密融合。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接待体系、市容市貌乃至居民的友好程度都成为影响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完善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当地居民或者旅游者单一消费群体的需求,而是致力于建立满足游客与市民共享、全面的目的地建设和管理体系。可以说,旅游活动的变化倒逼政策支持调整与变革。
当前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补助旅游开发规划、宣传促销等费用;通过贷款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把旅游产业的发展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为旅游企业融资搭建平台;向居民发放旅游消费券、旅游补贴,对相关旅游企业免收营业税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激活了旅游消费市场,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旅游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政策却未能及时地进行更新与调整,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尚未出台相关的辅助性政策,无法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撑与保障。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设计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辽宁省旅游产业财政政策体系,对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地区旅游产业财政政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一是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1];二是从现行旅游产业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出发[2]-[4]。但不论是从哪种视角研究旅游产业财政政策都具有偏颇性,未能兼顾两方面的问题。本文综合了这两种视角,从旅游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及现行旅游产业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出发,兼顾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财政政策创新双重目标,在提出消除旅游产业发展瓶颈建议的同时,又给出了创新旅游产业的财政政策。本文立足于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绩效评价,挖掘现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借鉴其它省份及地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先进经验,提出兼顾旅游产业发展与创新的财政政策选择。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能够衡量与描述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确定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所处的位置,描绘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1)指标选取与主成分分析
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角度,本文选取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全国31个省份2005—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旅游院校数量、旅游院校学生数量、入境游客数量、入境游客人均花费、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基本单位数量、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企业税金、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等12个指标的数据,从总体上来衡量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各指标单位不统一,我们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对指标数据的信度检验表明,原始数据的科伦巴赫Alpha系数为0.76,标准化后的数据科伦巴赫Alpha系数为0.93,属于可信的区间范围,满足信度要求。各指标的相关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基本特征
本文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近似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说明数据具有结构效度,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旅游外汇收入指标贡献率 (0.92)、旅游企业税金指标贡献率 (0.92)、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指标贡献率 (0.94)、旅游院校指标贡献率 (0.92)、入境游客数指标贡献率(0.90)、旅游院校学生数指标贡献率 (0.91),以上指标都在90%以上,说明其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入境游客人均花费指标贡献率 (0.85)、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贡献率 (0.83),说明其亦具有较高的贡献率;而旅游企业基本单位指标贡献率 (0.70),此项指标低于80%,说明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根据总方差解释表和碎石图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因子。如表2所示,从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因子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法)可以看出,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数量、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基本单位数量、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旅游企业税金、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等指标在主因子1上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说明主因子1对这些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强,由于这些指标与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有关,因而将主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因子;入境游客人均花费、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在主因子2上的因子载荷较大,说明主因子2对这两个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强,这两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水平,我们将主因子2命名为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水平因子;旅游院校数量和旅游院校学生数量两个指标在主因子3上的因子载荷较大,说明主因子3对这两个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强,这两个指标反映旅游教育水平,我们将主因子3命名为旅游教育水平因子。
表2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因子旋转载荷矩阵
(2)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区域差距
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因子得分年均为0.85,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9位,表明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数量、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旅游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排在全国前6位的省份和地区分别是广东省 (33.27)、浙江省 (6.71)、北京市 (6.35)、江苏省 (5.83)、山东省 (3.43)和上海市 (3.02),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全国前6位的省份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011年辽宁省旅游外汇收入、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27.13万美元、436.13亿元和132.51亿元,而广东省则分别达到130.06万美元、1 192.28亿元和711.02亿元。辽宁省与山东省相比,差距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11年山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881.58亿元,而辽宁省仅为436.13亿元,此外,山东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也为辽宁省的两倍以上。以上结果表明,辽宁省应加大力度发展住宿和餐饮业,增加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3)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水平的区域差距
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水平因子得分年均为1.62,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7位,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北京市 (20.79)、上海市 (19.88)、浙江省 (7.03)和江苏省 (6.40)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11年辽宁省入境游客人均花费为204.49美元/人天,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与上海市 (251.81美元/人天)、北京市 (247.78美元/人天)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辽宁省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9.61千元/人,而上海市达到260.96千元/人,北京市为223.07千元/人,浙江省为254.51千元/人。以上结果表明,辽宁省应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效率,争取跻身全国前列。
(4)辽宁省旅游教育水平的区域差距
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教育水平因子得分年均为1.96,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8位。旅游教育水平排在全国前6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省 (28.22)、山东省 (7.26)、江苏省 (5.38)、湖南省(4.70)、浙江省 (4.62)和河南省 (4.36)。2011年辽宁省有旅游院校65所,学生2.37万人,而四川省有旅游院校285所,学生12.94万人,广东省有旅游院校241所,学生13.47万人,浙江省旅游院校也超过100所,山东省有旅游院校90所。与之相比,辽宁省需继续加强对旅游教育的重视,推高旅游教育水平和质量。
(5)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
根据三个主因子得分及其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所计算得出的因子总得分表明,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因子总得分为1.31,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8位,仅次于山东省,但与广东省 (12.20)、北京市 (6.56)、浙江省 (5.35)、江苏省 (4.98)和上海市 (4.38)还有较大的差距。从2005—2011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变化趋势来看,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旅游教育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呈现增长趋势,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平稳。201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而旅游教育水平、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则呈现大幅度下降。
辽宁省旅游院校数量由2005年的86所增长到2010年的69所,但2011年旅游院校数量下降到65所,旅游院校的学生数量由2005年的2.9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53万人,但2011年旅游院校学生数量减少到2.37万人,这直接导致2011年旅游教育水平的下降。旅游产业发展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所带动的,辽宁省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90.80千元/人增长到2011年的129.61千元/人。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下降是由于星级饭店的税金与固定资产的减少而致。2010年星级饭店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固定资产比重较2009年同期分别下降2.29%、41.25%和9.78%。
大连市是辽宁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先导城市和标杆城市。2012年大连市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也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大连市旅游局与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中国电信大连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中银智慧旅游信用卡、电信旅游手机卡,在智慧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旅游金融和旅游位置服务等领域,建设大连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诚信消费环境。
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在搭建旅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旅游电子政务平台的同时,也搭建了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两个平台相互关联、互为背景,并融合在“i慧游”智慧旅游平台上。“i慧游”包括大连站、鞍山站、锦州站和本溪站四个城市的旅游电子票、优惠券、酒店、旅游景点和机票等旅游消费信息。持有中国银行智慧旅游信用卡的客户可在线支付,并享受折扣优惠。网站还将进一步开通移动APP,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实现手机支付、手机查询和自助语音导览导游功能,真正实现旅游智慧化。此外,大连市重新启动大连市旅游热线96181,开通了大连市旅游微博,投放了100余部智慧旅游触摸查询终端机,在10余个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点和街区试点无线网络覆盖、无线视频监控等,初步实现了旅游行程智能化运行。在第二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大连智慧旅游平台获“2012中国旅游公共服务项目”荣誉。辽宁省旅游局已将大连智慧旅游平台确定为辽宁省的共同平台,并将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市场失灵。二是现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不完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扫清障碍,是对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的现实诉求。
(1)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阻碍旅游产业发展
辽宁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辽宁省旅游产品开拓创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步伐的重大举措。但由于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较低,休闲农业、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休闲场所及目的地的道路、供水和供电等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标识、标志和导游全景图等乡村旅游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欠缺,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此外,乡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打破了乡村生态平衡,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过低制约旅游品牌建设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尚未打造出国际化品牌。辽宁省旅游宣传口号为“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但旅游产品却未围绕独特的满清文化打造国际化品牌,品牌定位模糊。政府品牌意识比较薄弱也导致旅游宣传力度较低。小到导游图、宣传册、音像制品,大到交易会、说明会、旅游大篷车等宣传手段不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同步、网页内容简单、3D街景运用尚未普及、服务功能不健全、微信和微博的利用频率也较低。
(3)旅游产品开发雷同降低旅游品牌竞争力
乡村旅游以其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具有较为广阔的客源市场。2011年辽宁省全面推进“农业旅游丰收计划”和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全省建有143个旅游特色乡镇、540个旅游专业村、7 400多家农 (渔)家乐,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各地区存在盲目开发、重复雷同等问题[5-6]。乡村旅游开发多限于果园采摘、观光林场等产品类型。2011年辽宁省政府颁布实施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提出将辽宁省建设成为温泉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在此带动下,辽宁省各地区积极发展温泉旅游,2011年全省投资2 600亿元建设74个温泉旅游项目,收入19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70%。但温泉旅游产品脱离温泉资源禀赋,较多地引进日本模式,趋于雷同化,缺乏品牌竞争力现象严重[7-8]。
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的瓶颈,有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客观原因,更有政府有效引导与监管不足的主观原因。政府应在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服务于经济发展,因而政府的缺位或越位会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1)政府旅游投入不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专项经费一般用于旅游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贷款和专项扶持奖励,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辽宁省旅游总收入居全国第7位,但旅游专项经费仅有2 000万元,居全国第31位。与之相比,北京市每年旅游专项经费为10亿元,山西省、河南省为3亿元,山东省、河北省和江苏省为2亿元。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其高额的旅游专项经费密切相关。辽宁省旅游专项经费偏低,也决定了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等问题成为乡村旅游、邮轮旅游等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的制约瓶颈。
(2)旅游统计系统短板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效率
国家旅游局主要以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等为主要统计指标,尚未将旅游产业投资统计及旅游产业财政统计纳入统计指标体系中。辽宁省基本沿袭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体系,未对旅游产业管理与服务支出、旅游发展基金支出的支出明细进行统计,也未将这些指标纳入财政统计指标体系中。此外,辽宁省也尚未出台《辽宁省财政 (统计)年鉴》、《辽宁旅游 (统计)年鉴》。可见,辽宁省旅游政府部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投资统计系统,难以避免旅游投资项目存在的盲目性投资与重复性投资问题[9-10],而旅游财政统计系统的缺失导致政策执行缺乏监督、难以调整财政投入结构以及评价政策实施效果,从而无法保证政策实施效率的提高。
(3)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仍然停留在景区周边区域
随着旅游形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由团队旅游向散客游转变,旅游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开始由景区旅游向目的地转变。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旅行社固定线路上的景点、宾馆、餐厅和购物场所,而是遍及目的地的各个角落。因此,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接待体系和市容市貌等不再仅仅服务于当地居民,而是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目的地资源。而辽宁省财政对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仍然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景区周边区域,未能重视目的地城市和乡村的全面建设和管理,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旅游需求。
(4)政府旅游相关部门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大旅游”发展趋势
当前旅游需求的发展面临三个转变: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和度假旅游转变、由团队旅游向散客游转变。旅游者的活动也由吃、住、行、游、购和娱六要素扩展到价格、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区等众多领域。旅游产业也由传统的以组团为主的旅行社向在线旅游商、在线旅游社区、在线旅游比价平台和虚拟旅游等依托现代科技技术的线上旅游企业转变,由单一的旅行社或酒店向集酒店、餐饮、客运、食品、购物、旅游和旅行社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集团转变。而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仍是单一部门的管理模式。旅游政策的制定存在多头管理、多头制定的问题,即旅游局制定旅游发展基金、财政厅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林业部制定用地优惠政策、文化部决定文物保护投入,各部门间协调沟通较差,造成各项政策冲突、抵触,大大降低政策实施效果,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亟需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移动客户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展陈技术等在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不断改变着旅游生产和服务方式,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旅游需求改变与新技术应用的共同推动下,传统的星级饭店向集星级饭店、中档饭店、经济型酒店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广义饭店业转型;传统旅行社由提供固定旅游线路服务向提供综合性、分散化和个性化服务的综合性旅游集团转变;旅游景区业由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区向涵盖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和休闲等领域的全域景区演变。
在线旅游经营商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使传统旅行社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禁止旅行社安排定点购物,禁止采用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经营模式,对旅行社传统的零负团经营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传统旅行社团队报名的旅游人数大幅下降。国有旅游集团在经营与运营管理中面临政企不分、管理制度落后、缺乏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生产效率较低等困境。通过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为企业发展赋予新的活力和动力源。陕西省将原属旅游、文物、外事的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事业型旅游景点,通过国有资产划拨等方式划归陕西旅游集团所有,形成了集景点、旅行社、酒店、客运、商店和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集团。陕西旅游集团通过战略重组,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旅游资源、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了集团内部互为补充的产业链条,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可见,国有企业转型与大型旅游集团的建立将成为传统旅行社的演变方向。
网络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广泛渗入旅游产业销售、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引发旅游产品的开发、预订、购买、意见反馈和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催生出涵盖旅游各要素、满足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诸多新型旅游业态。旅游与技术的融合,不仅满足了现代消费者个性化、网络化、休闲化和散客化的消费需求及消费习惯,同时也代表了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旅游产业与技术的融合产生的新型业态,包括在线旅游商、在线旅游社区、在线旅游产品比价平台、在线短租平台、在线打车平台和虚拟旅游平台等。在线旅游商通过整合线下旅游产业资源,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展示、预订和资讯服务,引领传统旅行社的发展方向,如携程网、艺龙网和途牛网等;在线旅游社区是以分享游客旅行攻略和旅行经历,提供各地旅游资讯,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和旅游企业为主的旅游交流平台,如穷游网、马蜂窝和Tripadvisor等;在线旅游产品比价平台通过为游客提供国内外最准确的酒店、机票和度假等价格信息和资讯,帮助游客获取更高性价比的旅行计划,如去哪儿网、酷讯网和游比比网等。
旅游产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无缝链接加快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相关产业加速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零售业还是文化产业等均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滋生出新型商业业态,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淘宝和新浪等通过自创旅游网站、注资等多种形式涉足旅游产业,将旅游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大型电商利用自身已有的平台优势和庞大的电商消费群体,自主经营旅游产业务,如阿里巴巴航旅开展机票预订服务,阿里巴巴的一淘网开展在线旅游比价搜索业务,淘宝网开展淘宝旅行业务等,与旅游电商展开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大型电商巨头通过投资入股方式,借已有旅游电商之力进入旅游产业,如百度注资去哪儿网、腾讯注资同程网,直接参与旅游集团的竞争。
辽宁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当前需立足于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趋势,积极总结借鉴其它省份及地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经验,创新新时期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已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所证实。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预算、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针对不同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组合,是有效实施财政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辽宁省旅游产业财政政策在资金投入、财政统计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需在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完善财政政策体系。财政预算包括确定每年的财政投入总额,以及对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投入等;政府投资政策包括政府直接投资、企业投资的信贷优惠政策及投资补助等;财政补贴政策包括专项补贴、特殊补贴和各地区设立区域性补贴等;税收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税收减免、退税和征收旅游税等。
(1)单一旅游管理部门向多部门协调治理转变
为适应旅游需求与旅游企业的变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应由单一旅游管理部门向多部门协调治理转变,由行业的进入监管向运营监管转变,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公共服务。
杭州市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1年杭州市旅游局改名为市旅游委员会 (简称旅委),成立由市旅委牵头、市计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园文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组成的“三委四局”,共同参与决策西湖的发展政策。同时,还建立了杭州旅游商贸系统,由杭州市旅委、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贸易局、环保局、工商局、监察局、西湖博览会办公室、杭州商业资产经营公司和杭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组成。杭州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由旅行社推广到旅游区域、目的地和旅游项目等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领域,增强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促进功能,对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统筹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制定详细的年度旅游财政投入预算安排
我国尚未单独进行旅游财政投入预算,对旅游投资、旅游财政的统计也未详尽展开。辽宁省的财政统计尚未出台统计年鉴,对旅游产业的财政支出也缺少详细的统计资料,既造成旅游投资重复建设,更导致投资结构失衡,不利于投资比例的协调。因此,应制定符合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财政投入预算并编制《辽宁旅游 (统计)年鉴》及《辽宁财政 (统计)年鉴》。预算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拓、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品建设、旅游企业成长、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旅游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刺激旅游消费、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市场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并尽可能细化具体条目。
(3)旅游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财政政策
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加强对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和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但为适应旅游者活动范围由景区向目的地的转变,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应由旅游领域扩展到目的地领域。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可推广大连市智慧旅游政务平台的建设经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交通网络体系的提升,包括高速公路建设、高铁建设、旅游航空网络建设和游轮母港建设。设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乡村旅游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环境与质量;在全省各旅游景点建立旅游质量管理系统,包括电子行程单管理系统、导游员监管系统、旅游团全程监控系统和景区景点的票务管理系统等;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利用移动终端、互联网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制定信贷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明确辽宁省国际性旅游品牌,并着力打造品牌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移动客户端加强网络营销;资助国际旅游会议召开,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此外,邀请明星参与旅游体验活动是加强旅游宣传的重要渠道。从湖南卫视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拍摄地旅游热潮来看,明星参与旅游景点的体验旅游活动,对旅游景点及目的地具有非常有效的宣传效果。2014年辽宁省可力邀《爸爸去哪儿》等热点综艺娱乐节目及电影拍摄组,到辽宁省乡村旅游景点及环境优雅的目的地录制节目,加强对辽宁省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力度。
加大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的财政预算。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研发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结合移动客户端开发时效性较强的培训内容;出资举办旅游企业导游人员业务大赛、星级饭店美食大赛,利用比赛增强旅游人才的业务能力;开展旅游企业高端人才进修班、星级饭店内审员、出境旅游领队培训和导游员培训等人才教育培训活动。
支持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财政投入预算。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奖励旅游类发明创造,增加专利申请量;颁发旅游科技进步奖,奖励旅游创新;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通过资金配套、营销奖励、减免税收等给予扶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陈展技术提高博物馆旅游的技术含量,增加情景模拟,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度;提高旅游资源的检测、保护和修复技术,保护人文旅游景区的原始形态,促进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声光电水汽特效技术和镭射灯光等现代技术,推出以满清文化为本的大型舞台表演剧,建设辽宁省满清文化品牌。
[1] 林火平.推动江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监督,2012,(30):73-75.
[2] 张淑玲.促进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2,(4):9-10.
[3] 林岐,吴堃.促进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37-38.
[4] 王建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6):11-16.
[5] 耿旭.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48.
[6] 张岩.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农业经济,2008,(8):23-26.
[7] 陈才,刘心怡,赵柳.辽宁温泉旅游发展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2):39-41.
[8] 法义滨.辽宁温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47-149.
[9] 胡抚生.我国旅游投资统计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统计,2010,(12):51-52.
[10]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