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君
肺癌是1种发病率非常高而且容易复发和转移的恶性肿瘤[1]。中晚期的患者在治疗上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若勉强手术极易导致肿瘤的残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据报道:肿瘤的体积是NSCLC患者放射治疗的重要预后因素[3]。而放疗的剂量提升与毒性反应大小是NSCLC放射治疗中的主要矛盾[4]。本研究拟分析诱导化疗NSCLC患者后肿瘤的体积的变化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进行化学治疗的NSCLC患者120例。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确认为NSCLC;②未进行过肺肿瘤切除术;③未进行过胸部放疗;④具有可见肿瘤并且肿瘤的边界可以识别;⑤身体状态良好,且ECOG的功能状态评分在0~2的患者;⑥不合并放疗和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对所有入组患者化疗前的临床资料参照IASLC2009年第7版进行分期,其中T分期:T1-2期50例;T3-4期70例。TNM分期:≤Ⅲb期48例;Ⅳ期72例。
利用CT 图像进行肿瘤体积的测量。选择出相对比较精确的感兴趣区域(ROI)测量法对肺癌肿瘤体积进行精确计算。对每例患者的勾画条件及标准保持一致性,若原发灶在肺部或肺部部分采用肺窗勾画,而在纵隔或者纵隔部分则采用软组织窗进行勾画,对于转移淋巴结和原发灶不能区分则归入原发灶。由TPS处理软件经测量获得出在化疗前和化疗1周期之后肿瘤的绝对体积。
测量并记录NSCLC患者的ECOG评分、化疗时间、肿瘤体积和CT扫描时间等指标。并经螺旋CT扫描获得化疗前及每周期化疗后的图像。在化疗之后第1周期的肿瘤退缩率作为应变量,依据RECIST Version 1.1[5]标准中关于部分缓解(PR) 的定义,对肿瘤退缩率≥30%的赋值为1,而对于肿瘤退缩率<30% 的则赋值为2。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对NSCLC患者的肿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通过方差分析获得,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
诱导化疗NSCLC患者1周期后平均的原发灶的肿瘤体积(59.02±40.15 )cm3比化疗之前(90.16±49.37 )cm3明显缩小(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化疗第2周期(52.94±35.50 )cm3、3周期(55.48±50.02 )cm3、4周期(62.33±42.74 )cm3之后肿瘤的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第5周期后肿瘤的体积(77.05±63.08 )cm3出现增大的现象,与第4周期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6周期肿瘤体积(82.17±68.61 )cm3与第5周期体积无明显变化。
如表1所示,经诱导化疗1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变化规律与原始的T 分期和肿瘤体积大小相关,与年龄、性别、肺癌大体分型、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
表1 化疗1 周期后影响肿瘤体积变化相关的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的体积、T分期是化疗1周期之后肿瘤消退率的危险因素。原始体积相对较大组较原始体积相对较小组的在化疗第1周期之后的肿瘤退缩率相对较高,而T1-2组比T3-4组的第1周期的肿瘤退缩率相对较高,详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近年来,关于中晚期的NSCLC的综合治疗已经达成共识,其中,主要包含手术及放化疗等手段,因为中晚期的 NSCLC患者多数已不具备手术的指征,因此手术治疗大多无法作为治疗的首选,经常需术前进行诱导放化疗,待到有手术指征时再行手术治疗[6]。目前,对于诱导化疗的最佳的周期数和影响肿瘤的体积变化的危险因素尚不明切。美国的临床肿瘤协会指引认为:对于中晚期的NSCLC患者实施联合放化疗,其化疗的周期以2~4个周期为宜,不应超过4个周期。究竟化疗多少周期后肿瘤体积缩至最小、治疗效果最好仍不明切,针为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对120例NSCLC 诱导化疗的患者的肿瘤体积变化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NSCLC 患者在诱导化疗1 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变化比较明显,化疗2、3、4周期后的肿瘤体积之间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化疗5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出现进展,这可能和肿瘤对化疗药产生的耐药性有关系。目前,对NSCLC先给予诱导化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化疗可能缩小肿瘤大体的靶区,进而缩小放疗的靶区,降低了放射的毒性反应。所以,在肿瘤的体积最小时给予放射治疗是降低放射的毒性反应的重点。
本研究结果发现,经诱导化疗1周期之后肿瘤的体积变化规律与原始的T分期和肿瘤体积大小相关,原始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或分期T3-4的患者1周期后肿块的缩小更明显;与年龄、性别、肺癌大体分型、肿瘤部位和病理类型无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的体积、T分期是化疗1周期之后肿瘤消退率的危险因素。原始体积相对较大组较原始体积相对较小组的在化疗第1周期之后的肿瘤退缩率相对比较高,而T1-2组比T3-4组的第1周期的肿瘤退缩率相对较高。
依据Werner-Wasik的体积分组的研究,以124 cm3为界限进行了分层分析,对于原始的肿瘤体积≥124 cm3的患者在化疗1周期后体积更明显地缩小;推测这很可能与体积相对较大的肿瘤内部的血管更丰富或者肿块位于供血更加丰富的部位,诱导化疗的药物更容易进入肿块内部发挥作用[7]有关。而对于T分期,根据以上的理论,越大的肿瘤化疗越敏感,应该T3~T4期更加敏感才对,但其实,T分期不仅包含了体积因素,更关注的是手术的切除难易程度[8],因此本研究中有关T分期的结论与体积因素的结论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诱导化疗NSCLC患者的肿瘤的体积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且原始肿瘤体积和T分期是影响诱导化疗第1周期后的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和诱导化疗的疗效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化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周期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 Alexander BM,Othus M,Caglar HB,et al.Tumor volume i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1,79(5):1381-1387.
[2] 杭达明,万志龙,张晓东,等.TP与NP方案诱导化疗联合适形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3):282-285.
[3] 张英杰,李建彬,于金明,等.CBCT影像引导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位置及体积变化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6):626-627.
[4] 汤 良,关玉梅,聂学诚,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化疗周期数相关性探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21(3):255-256.
[5] Eisenhauera EA,Therasseb P,Bogaertsc J,et al.New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revised RECIST guideline(version1.1)〔J〕.Eur J Cancer,2009,45(2):228-247.
[6] 高春玲,王笑良,吴晓安,等.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对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1):48-51.
[7] 陈 龙,谢小妹,黄江琼,等.非小细胞肺癌自适应放疗剂量学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2,4(1):53-56.
[8] 陈 剑,张鼎儒,李鸿波,等.诱导化疗加放疗同步化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