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友峰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对策
邹友峰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2001年,办学规模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呈现如下基本特征:优先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国家投入持续增加,尊师重教氛围已经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本科教学地位更加突出。扩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更趋明显、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更加偏低。河南理工大学在新的发展历程中,既面临四大机遇,即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成为国家战略、煤炭工业高效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成为新趋势、焦作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和焦作新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也面临四大挑战,即兄弟高校快速发展的竞争压力、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财务压力、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压力、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未实现突破的学科建设压力。为此,河南理工大学要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高等教育;河南理工大学;发展机遇;对策
(一)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
为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6月发表的一份有关世界高等教育情况的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2001年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规模,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8.8万人,在校生2 391.3万人,毕业生624.7万人,分别比扩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500万人、2 051万人和541万人,14年间,增幅分别高达637%、703%和752%(表1)。同一时期,普通高校的数量从1998年的1 022所增加到2012年的2 442所,增加了1 420所,增幅达139%。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到2012年,达到30%。千百万有志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深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事件,对提高中华民族总体素质、夯实国家发展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在本专科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有较大发展(表2)。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7.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9万人,增加了7.08倍;同期在学研究生人数从19.9万人增加到172.0万人,14年间增加了7.64倍。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1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情况统计表
续表1
表2 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情况统计表
(二)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1)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十八大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充实完善。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1 98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19 951.55亿元和1.45个百分点,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1 060.42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是1998年15 295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的5.3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 935.37亿元(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是1998年308.72亿元的9.5倍;全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6 95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3.3倍。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8 124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16平方米以上,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保障了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 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高校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制度,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高校教师成为令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14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达225.44万人,是1999年126.52万人的2倍;专任教师144.03万人,是1999年52.33万人的2.8倍,为高校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人才保障。
(4)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占一半以上。截至2011年,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130家。
“十一五”期间,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5%;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接近11.55万件,年均增长40.1%。 2011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近70%;高校获得的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分别达到70%和30%。显示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5)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合作办学迈上新的台阶。大扩招以来,很多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一批国外知名高校在国内设立分校,为中国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国际教育提供了可能。今年2月,教育部披露,目前经审批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43个,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别是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长江商学院、北京师范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截止2013年1月,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 780个。其中,机构186个,项目1 594个。实施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项目732个。各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每年招生数量在8万左右(也包括我校的4个本科、2个专科项目)。
同时,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日趋广泛。2010年,高校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较2006年增长100%,项目经费较2006年增长310%。高校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总数的2/3以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6)积极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本科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通过遴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国家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系列工程,引导高校把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大转移到了质量提高上来,进一步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1999年以来扩招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
(1)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育对象、教育组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由此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2)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高校不得不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从而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1993年,国家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在实际执行中,一直到2012年,这一目标才得以实现。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大扩招对校舍、实验设备等办学条件的迫切需求,很多高校不得不走出校园,通过向银行贷款、向教职工借款、争取社会捐资等多种形式筹措经费,来加快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从而打破了政府单一投资体系下高校相对封闭的状态,迫使高校更加积极地争取政府、银行、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加快自身发展。“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
(3) 规模的扩大与内涵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师资队伍与管理、服务等内部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滑落。以专任教师数量为例,1998年全国有高校1 022所,专任教师40.725 3万人,在校生413万人;到2012年,全国有高校2 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专任教师144.03万人,在校生2 391.32万人。14年间,高校生师比由10.15:1下降为17.52:1,出现一定范围的教师短缺、工作量过重、课堂教学规模过大等情况,对稳定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4)人才培养结构重心偏低,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留学人数“出”大于“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结构都存在专科生比例偏高、研究生比例略高而本科生相对较低的状况,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偏低,专科生比重偏大(见表3)。2009年世界208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数为336 9242人,其中中国的出国留学生数最多,达到510 314人,占全世界留学生人数的15%,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为61 211人,占全世界留学生数的1.8%,呈现严重的入不敷出的状况。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则深刻地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表3 2009年不同地区(国别)高等教育在校生构成情况
(5)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科技研发人员数量看,2010年我国科技研发人员达每年121.1万人,约占世界总量的18%,略低于美国的22%,居世界第二。但与之相对应的成果产出严重不足,特别是高水平成果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尚无一人获得各类诺贝尔科学奖;我国高校R&D经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仅为0.4%,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一般为2.5%~3%)。这表明我国高校R&D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论在经费的投入上,还是在分配结构上,或者是使用效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6)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真正落实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真正按照人才成长规律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来科学评价、引导高校发展,使高校作为教学与学术机构的特性更加凸显的任务仍很艰巨。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学校(指河南理工大学,下同。——笔者注)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 322亿元,人均GDP达到6 100美元,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2012年美国的商品贸易总额为38 628.59亿美元,而中国的贸易总额为38 667亿美元,已小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为经济发展付出很大代价。3/5河流被污染,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能源效率低下、耕地逐渐减少。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大量投资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必须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变为更加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关心经济增长为人民带来的福祉,用更为科学的指标取代GDP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指标。而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和教育,核心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这就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努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2)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成为国家战略,为学校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成为国家战略,将带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提速,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省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或省级以上高新区联合设立大学科技园,到2015年,全省建设10个以上大学科技园,孵化5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同时《意见》还就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改革高校科技评价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人员流动,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此,学校要继续强化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认真研究国家和河南省有关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政策和需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等方面,主动采取措施,为两个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3) 煤炭工业高效、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的新趋势,为学校发展带来机遇。从行业需求来看,煤炭在国家能源格局中的主体地位依然难以改变,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不断推进,煤炭工业发展也需要升级转型,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以减轻煤炭开采和利用对环境的压力。因而,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兴煤”、“科技兴安”、“人才强安”战略的实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学校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都在煤炭,现有的“煤炭安全生产”和“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都与煤炭有关。为此,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围绕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组织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煤炭行业技术进步,既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要增强为国家煤炭工业进步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以安培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煤炭企业的联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在服务中广泛吸取社会力量,加快学校发展步伐。
(4)焦作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和焦作新区科技强区发展战略,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焦作市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新兴产业融合、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焦作市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要“突出六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现代循环化工产业群集、铝深加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大集群都与学校有关学科具有相关性。
焦作新区在《科技强区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功能完善、协调高效、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区科技资源有效集成,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科技环境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着力推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中原精品产业新城、焦作科技总部新城,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中关村焦作科技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一心两城三园’的建设,引导市场、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种优势资源的集聚”。《方案》还对学校科技园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依托学校,建立“高端矿山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措施。这为学校深化科技创新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河南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学校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面临严峻挑战。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河南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郑州大学进入“211”工程行列,成为河南省第一所重点大学;河南大学成为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一批高校实现了省部共建;有7所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省高校办学层次显著提升。2003年以前,河南高校仅有15个博士点,博士点数量还不及一所“211”大学。到2012年,一级学科博士点已增加到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已增加到282个;2013年又增加3个博士授权单位。建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在全国首批通过的1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河南高校也榜上有名,由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充分显示了河南高校的发展成果。
所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在发展,兄弟高校也在发展,而且有的高校发展速度更快。为此,学校必须继续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意识,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在最新的高校排名中,2013年学校在大学排名榜中位列183名,比2012年的192名提高了9个位次,与自身发展比较,提升明显。但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我们仍排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之后(见表4),与学校百年老校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在原煤炭高校中,学校的排名也不乐观,排在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之后。学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表4 部分河南高校及部分原煤炭高校大学排名统计表
与此同时,在反映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数量上,兄弟高校也上升很快,一些原排名较后的高校也已经赶上学校(见表5)。
表5 部分河南高校及部分原煤炭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统计表
(2)省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负债较重,办学经费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以普通高校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例,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10 144.3元,而河南最低,尚不足5 000元,不但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低于西部不发达地区(表6)。特别是受编制限制,学校近几年引进人才的工资、津贴全部由学校承担,大大增加了学校办学经费支出。为此,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办学经费仍处在相对紧张状态。
表6 2010年各省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3)人才引进难,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河南理工大学地处非中心城市办学,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要比在中心城市办学的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下更大的功夫。与兄弟高校相比,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还有较大差距(表7)。学校院士数量仅比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多,省级特聘教授仅比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多,同时学校没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千人计划”国家级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和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与此同时,与原煤炭高校相比,学校也还存在较大差距(表7)。
(4) 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未实现突破。目前,全省高校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大学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与原煤炭高校相比,学校也还存在较大差距(表8)。
与此同时,学校学科专业排名还比较落后,全校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专业中,理学学科在613所高校中排名为C类,工学学科在631所高校中排名为B+类,管理学学科在677所高校中排名为C+类,文学学科在641所高校中排名为B类,法学学科在514所高校中排名为C+类,经济学学科在530所高校中排名为E+类,教育学学科在375所高校中排名为B类,艺术学学科在484所高校中排名为D类,没有一个学科进入A类。这与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国内领先,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奋斗目标差距较大。
表7 部分河南高校及部分原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统计表
表8 部分河南高校及部分原煤炭高校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统计表
(一)以制定大学章程和全面实施依法治校为契机,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011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对章程的主要内容、制定程序、核准与监督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12年12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求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个文件都在传达同样一个信息,就是要高校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使高校能够真正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与办学实际,建立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契合现代大学发展规律、保障政府、学校、师生各方面权益、促进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全面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强调,“要健全学术评价制度,保障各种学术评价机构独立开展活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程序。要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保护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要明确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规则和基本要求,保障教师根据课程的有关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正当地行使教学的专业自主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要建立完善对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认定程序和办法,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业权力,学术组织中教师代表的比例不低于 1/2。”这些规定对强化高校学术权力、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认真学习、落实好上述两个文件精神,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调整、保护好学校内部各群体合法利益,逐步提高学术权力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二)以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1)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速引进国家级精品课程等优秀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条件。要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特别是行业高校的联系,共同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煤炭高校已经建立的“2+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要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着力提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选准突破方向,实施项目对接,集聚力量,重点突破,创造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创新型成果,为全面建成社会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动力。近三年来,学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连年有较大比例的提升。主持或参与的科研成果,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显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提升。对此,学校要以落实“2011计划”为契机,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加快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学、研、产、用紧密结合,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提高学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要在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涌现新大师,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地区和行业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做出重大贡献。
(3)要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是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尽快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二是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建设,尽快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三是重点建设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学科,使其尽快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或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四是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和国家能源工业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加强对材料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安全管理、应用经济学、现代物流等有发展潜能学科的建设,为其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或省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同时,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努力在低碳能源、矿用材料、矿山物联网、能源经济、医学等领域形成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五是以建设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加快学科交叉、融合。要大力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理学学科的建设;对工商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学科,通过聚炼特色研究方向,构建大管理学科平台,实现管理学科的高起点发展;积极发展民商法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体育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加强医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4)持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实现高等学校由人才聚集地到人才高地的转变。要着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引进;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教学、科研队伍;要选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实践;要做好“太行学者”和校级教学名师的培养、遴选工作,采取措施,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精心选拔和培养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着力打造优秀的学术团队,引领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地处非中心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有天然劣势,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比在中心城市办学的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下更大的功夫,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校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5)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05年寒假,学校领导班子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内涵,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以权力下放为主要内容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年度目标考核,充分调动了学院办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内涵、特色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并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重基层、重建设、重实效”工作思路,着重加强了系(教研室)建设和学院二次分配制度的建设,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战略举措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校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办法与力度都显不足,对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触及不多,特别是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培养高层次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处理好学校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尚未建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三)以进入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校园建设,健全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1)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建设。根据建设规划精神,学校将利用中央财政资金、省财政配套资金和学校配套资金共5.4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5亿元、省政府配套1.12亿元、学校自筹2.85亿元),用于建设第二图书馆大楼、基础实验大楼、基础教学楼、实验条件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这些规划项目加上我们正在建设的体育馆工程和即将动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以及由焦作市投资建设的医学院大楼等工程,全部建成后,学校办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物质条件将更加完善。
(2)要抓紧做好学生食堂、洗浴中心、东北部水系、东南部道路等基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学生食堂、洗浴中心、东北部水系和东南部道路等基建项目,是解决学校学生用餐拥挤、洗浴紧张和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的民生工程,学校相关单位要认真做好学生食堂等项目论证、建设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3)着力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快二期校园信息化建设,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关于基于云架构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要求,整合学校各类管理系统,形成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具有统一门户、身份认证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切实提高学校校园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快校园无线网建设进程,拓展校园无线网用户容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条件。
(4)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要做好中华翰苑小区绿化和景观建设工作,为小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活、休闲环境。继续探索新的教职工住房定向开发工作,扎实做好新型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
(四)全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发展战略,先后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书,并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州立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分别开展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学校要继续实施“开放办学”发展战略,并逐步加大力度,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学院为主角,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境)外优质课程(包括优质网络课程)、优秀教材、培养方案等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也应该进一步增加国际化内容,加大引进国外教材力度,增加对其他国家专业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学生们了解更多、更新的知识和学科研究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继续做好教师出国(境)进修工作,鼓励、引导广大教师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各学院要统筹安排,做好工作,全力支持并认真做好教师出国进修学习相关工作。广大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能水平,能够走出去交流学习提高,以自己的国际眼光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1] 邹友峰.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5.
[2] 邹友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5-369.
[3] 张男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谢定均 位雪燕]
本刊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ZOU You-fe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in 1999, and till 2001,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cale had ranked the first place in the world which surpassed that of U.S.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how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giving priority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increasing national investment continuously, having formed the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teaching,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oug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promote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degree, it also brings about some challenges: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requires more urgent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ast expansion of education scale makes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national investment more serious, the situation of colleges’ lagg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worse, the structur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re unreasonable.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s facing four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founding of Zhengzhou airport economic zone, the trend of green mining and clean utilization of coal industry, Jiaozuo’s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into a model city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developing relying on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challenges: the intense competitive press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ival universities, inadequate national investment,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key disciplines and national key Laboratories. Therefore, new development ideas and strategies are a must for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o realize a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strategies
2013-12-01
邹友峰(1964—),男,湖北荆门人,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开采沉陷与“三下”采煤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521
:A
:1673-9779(2014)01-00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