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双,朱 涛,张军伟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日本、亚洲四小龙 (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东盟四国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经验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重要战略。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下,中西地区应根据各省 (市)产业优势,有选择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于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很多。如黄钟仪[1]首先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确定了东部五省一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然后再运用单位企业工业产值分析了重庆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最后提出了重庆继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建议。贺曲夫、刘友金[2]根据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了中部六省的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相对东南沿海不同地区 (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各省区对应不同发达地区所需要重点承接的产业。贺清云、蒋菁、何海兵[3]在总结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得出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采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得出中部各省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出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龚晓菊、刘祥东[4]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了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已有的研究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现有的文献多是将东部地区分为几个较大的区域或者选择少数东部省市分析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因为,在东部某个省份具有产业优势或者转移趋势的产业,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中不一定具有产业优势或者转移趋势,因此将东部地区分为几个较大的区域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而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东部省市研究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显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状况。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河南省优势产业,运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12省市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以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提供参考。
产业梯度系数[5]反映某地区某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的地位。产业梯度系数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用区位熵 (LQ)来表示;二是创新水平,用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来表示。
1.区位熵
区位熵是指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在该地区的同类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在全国同类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值,其表达式为:
式中:LQij为j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的i产业的产值。如果区位熵大于1,则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如果区位熵小于1或者等于1,则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的生产专业化水平较低。
2.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地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即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值与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值除以全国该产业的总产值与全国该产业的劳动力人数的比值,其表达式为:式中:CPORij为j地区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Lij为j地区i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产业梯度系数
产业梯度系数是区位熵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其表达式为:
式中:IGCij为j地区i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产业梯度高低是产业专业化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共同决定的,并且专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产业梯度系数越高。如果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是优势产业;如果产业梯度系数小于或者等于1,则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不是优势产业。
产业相对梯度系数[6]是指某地区的产业状况相对于另一地区相应产业的优劣程度,即一个地区的产业梯度系数与另一个地区相应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的比值,其表达式为:
式中:Aij1j2为j1地区i产业相对j2地区i产业的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如果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j1地区i产业的产业梯度高于j2地区i产业,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可认为j2地区可承接j1地区的i产业。
因为相对产业梯度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因此,地区可承接j2地区的j1产业并不是j2地区能够承接j1地区的i产业,还取决于j2地区在i产业是否具有承接优势,以及j1地区的i产业是否有转移趋势。当j2地区的i产业的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且j1地区i产业相对j2地区i产业的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j1地区i产业有向j2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且j2地区可承接j1地区的i产业,即i产业是j2地区承接j1地区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
通过对河南省和东部12省 (市)27个工业的区位熵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可得出产业梯度系数 (如表1)[1]。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为:纺织业 (1.036 3)、非金属矿制品业(2.620 4)、煤炭开采业 (1.246 8)、食品加工业(1.264 3)、食品制造业 (2.057 8)、有色金属矿采业 (6.720 6)、非金属矿采业 (1.685 4)、饮料制造业 (1.375 0)、有色金属冶炼业 (1.910 4)、造纸业 (1.637 5)、医药制造业 (1.251 0)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1.472 1)。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2011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4 258.6千公顷,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达9 859.9千公顷,居全国第2位;油料种植面积达1 578.9千公顷,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达396.7千公顷,居全国第5位。同时河南省也是人口大省,2011年人口总数达到9 388万人,居全国第3位。因此,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方面——纺织业 (主要是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以及造纸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截止到2011年末,河南省开发利用的非油气矿产资源的矿山有3 589个,其中大中型矿山有439个,综合利用产值达到842 241.03万元,因此,河南省在煤炭开采业、非金属矿采业、有色金属矿采业、非金属矿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河南省具有完善的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体系,尤其是在中医药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医药基础条件,因此在医药制造业上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河南省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同时,近年来河南省大量的科研教育投入也为改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1年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总值为2 130.9亿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2位,充分说明河南省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存在竞争优势。
表1 河南省与东部12省 (市)的产业梯度系数
续表1
基于河南省和东部地区12省 (市)产业梯度系数,可测得东部地区12省 (市)相对于河南省的产业相对梯度系数 (如表2)[8]。从表2看,中部地区可以承接东部地区除非金属矿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这三个产业外的24个产业,尤其是北京的电子通信业 (38.090 3),天津的煤炭开采业 (10.469 1)、石油开采业(45.901 7)和电子通信业 (22.666 2),河北的黑色金属矿采业 (25.134 8),辽宁的黑色金属矿采业 (12.958 7),江苏的电子通信产业 (20.817 2)和化学纤维制造业 (14.695 9),上海的电子通信业 (47.205 1)和烟草制造业 (27.960 1),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 (50.392 0),福建的电子通信业 (20.959 4)和化学纤维制造业 (20.422 8),广东的石油开采业 (40.656 4)和电子通信业(30.183 9),广西的石油炼焦业 (15.406 8)和烟草制造业 (10.027),以及海南的石油炼焦业(279.660 3)和石油开采业 (17.222 9)。产业梯度系数较高,只能反映东部地区在该产业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有转移出去的趋势,但不能说明河南省能够承接该产业,因为如果河南省在该产业的基础薄弱,不具有竞争优势,那么东部地区可能会选择将该产业转移到其他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因此,单从产业梯度系数并不能够判断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需要结合河南省产业优势分析。
表2 东部地区12省 (市)相对于河南省的产业相对梯度系数
续表2
只有当河南省在该产业有承接优势,且该产业在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河南省才能够承接该产业。例如,纺织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其产业梯度系数为1.036 3,但北京市相对河南省的纺织业相对梯度系数只有0.115 6,反映北京市纺织业并没有转移趋势 (北京市纺织业产业梯度系数为0.119 5),因此,河南省不能承接北京市的纺织业。电子通信业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其产业梯度系数为3.361,且相对河南的产业梯度系数达38.090 3,说明北京市电子通信业有向河南省转移的趋势,但是,由于河南省电子通信业基础薄弱,不具备承接该产业的竞争优势 (河南省电子通信业产业梯度系数为0.088 2),因此,河南省很难承接该产业。
同理,基于河南省和东部地区12省 (市)产业梯度系数测度和东部地区12省 (市)相对河南省的产业相对梯度系数分析,可得出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12省 (市)的产业分别为:北京:煤炭开采业和医药制造业;天津:煤炭开采业和食品制造业;辽宁: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山东: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造纸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江苏:纺织业;浙江:纺织业;福建:纺织业和造纸业;广西: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海南:造纸业和医药制造业。将东部地区看成一个整体,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有9个,分别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
本文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相对梯度系数,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然而目前,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并且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现象,并没有依据产业优势有选择的承接转移产业。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东部地方政府由于担心资金外流、税源流失、财政收入减少、失业人数增加以及产业“空心化”等后果,往往阻滞产业外移。对此,东部地区政府应转变思想,树立“腾笼换鸟”的观念,消除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滞阻作用,将处于衰退期[9]、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获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
(2)地方政府应发挥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依据各地区的产业基础、市场环境、资源特征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以引导中西部地区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避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与产业重复。
(3)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立金融支持体系[10];同时要从土地优惠、财税优惠、人才引进、配套产业引进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方式,依据产业优势,吸引东部地区相应行业的产业转移。
[1] 黄钟仪.产业转移.东部的趋势及西部的选择——以重庆为例 [J].经济问题,2009(7):117-120.
[2] 贺曲夫,刘友金.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9):71-75.
[3] 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J].经济地理,2010(6):960-964.
[4] 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4):89-94.
[5] 贺曲夫,刘友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基于2000—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J].经济地理,2012(12):85-90.
[6] 戴宏伟,田学斌,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 [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7] 陈雯.基于产业梯度的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09-111.
[8] 刘友金,廖倩,聂瑶.基于梯度系数的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J].湘潭论坛,2012(4):69-74.
[9] DUNNING J H.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1-13.
[10] 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duc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