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均 姜林
小儿疝气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和多见病, 多采用手术治疗, 但由于患儿自身的身体特质及疾病特点, 对于术式的选取极为关键[1]。传统手术治疗存在切口大、较难愈合等问题。本院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 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将其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疝气患儿54例。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27例。研究组中, 男18例, 女9例;年龄7个月~11岁, 平均年龄(5.00±3.21)岁。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0例;年龄7个月~12岁, 平均年龄(4.00±3.03)岁。患儿的选取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并将患有肝脏心肺等功能不全的患儿排除。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儿予以微创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儿则予以传统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微创手术治疗 让患儿仰卧, 为其全身麻醉, 然后垫高患儿的臀部, 于皮横纹处采用横行切入的方式获取切口,切口长度应介于0.5~2.0 cm之间, 将患儿的疝囊找出, 之后将其纵向切开, 把疝囊进行游离分剥, 之后应用丝线结扎疝囊的颈部完成复位精索, 按照相应的顺序将切口缝合。同时还应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2.2 传统手术治疗 让患儿仰卧, 同样为其进行全身麻醉, 完成常规消毒之后, 于患侧做出长约3~4 cm的切口, 将其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 并分离出腹股沟的肌层组织, 将精索显露出来。将疝囊找到后切开, 对疝外被盖的组织至行高位及疝囊颈部的位置进行缝扎, 切除疝囊之后等待完全止血,最后进行复位精索, 按照常规方式完成各层组织的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和出血量等进行记录, 并查看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术后基本情况 分析两组患儿的术后情况,研究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和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术后基本情况(±s)
表1 两组患儿的术后基本情况(±s)
注:两组患儿术后基本情况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时间(d) 平均手术时间(min) 平均出血量(ml) 自主活动时间(d)研究组 27 1.2±0.41 13.7±5.30 4.6±1.08 0.7±0.21对照组 27 3.6±0.80 21.3±1.26 6.3±1.26 1.1±0.66
2.2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 分析两组患儿并发症的情况,研究组出现2例, 1例腹胀, 1例阴囊肿胀, 发生率为7.41%;对照组发生8例, 其中3例阴囊肿胀, 2例切口感染, 3例腹胀,发生率为29.6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属于疝气的高发人群, 分析其原因, 与幼儿的腹腔内压力过大、腹壁肌肉组织的能力较弱相关[2]。较为常见的疝气类型为腹股沟斜疝, 主要表现为患儿的腹股沟内侧存有可复性的肿物。在小儿站立、哭闹、用力排便时, 其肿物将会增大, 或是凸出[3]。尽管疝气不会给小儿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但在幼儿不断的长大后, 可能出现肿块落入到阴囊当中的情况, 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其生命。在临床治疗中, 应用传统手术治疗, 存在切口大、恢复慢等不足, 但微创手术能够克服其不足, 且并发症较为轻微, 发生率较低, 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 分析两组患儿的术后情况, 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和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并发症的情况, 研究组发生率为7.41%;对照组发生率为29.63%, 显著高于研究组。其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住院时间, 并有效的减少出血量, 能够让患儿较早的恢复自主活动。同时,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 予以疝气患儿微创手术治疗,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可有效降低患儿的痛苦, 促进患儿的康复, 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1] 孙金春.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对比.中国医药指南, 2014, 8(7):254-255.
[2] 范帝昆.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对比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 4(2):214-215.
[3] 曹海,赖隆.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40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9(2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