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讨

2014-09-12 10:49高晓波
求知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

摘 要:多校区模式下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主要因素有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校区交通问题。构建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整合多校区资源,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第二,明确多校区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和要素,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三,创新高校多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方法。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教学质量;监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又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了进一步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大多数高校采用了多校区办学模式增强高校的竞争优势。多校区的存在给高校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办学成本增加、教学管理模式的适时更新,尤其是教学监控保障体系在多校区的背景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质量监控是整个教学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它具有教学监测、评价和反馈等多项功能,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方向。[1]因此,重新构建多校区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十分重要。

一、多校区模式下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主要因素

1.学科专业建设影响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往往朝着多科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尤其是对于“扩展合并混合型”的高校来说,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现象。由于合并前,各个高校在具体学科的建设上各具特色,基础不同,并校后,首要的任务即是对众多学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这样的工作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对于刚刚合并高校,其分校区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是运用科学规范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和相应的监控保障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但是各校区学科专业水平不一致,专业建设过程不统一,同一专业又面临着整合和调整的要求,使得适用于原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不能适应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相同专业,成为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主要因素。

2.师资队伍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的落实

高校合并或新建校区之后,一般都以师资力量较强的校本部为中心,新校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即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即便两校区之间距离较近,但也无法达到校本部共享师资的效果。如中山大学设立珠海校区,从办学以来,珠海校区依然没有常住的教师,有教学任务时就乘车到新校区上课,下课后就赶回广州校本部。大学生与教师在课外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很少。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更不可能达到与济南校区师资力量水平。这种师资力量在各校区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迥异,出现了多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得同样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出现差异,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无法落实,单靠老校区的社会品牌效应无法达到与老校一样的教学质量,只能从加强师资队伍水平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3.校园文化制约着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的运行

校园文化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而无法将其短时期内移植于新校区。在各个高校合并之后,原来的每个高校都在自己的校园文化特点,高校合并后并不能马上将其校园文化整合起来,而是各自独立存在。因此,要使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在各校区统一运行,最终需要一致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这种多重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了制约着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的运行。

4.校区间的交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实效性

校区交通问题是多校区办学的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主要包括校区间的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校区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多数多校区高校关键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教学秩序和师资调度,也影响着新校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稳定。这种情况下,只能借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辅助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如课堂教学监控设备,多媒体设备等,但教学质量保障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人员是多校区操作,而校区间的交通成本较大,难免懈怠,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实效性。

二、构建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发展多校区办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构建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应该以发挥多校区大学学科众多的优势,以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导向,创新多学科研究,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整合多校区资源,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

首先,整合多校区资源应该坚持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多校区共同存在发展最终要求各校区融合成一体,达到实质性的统一。其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在整体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下整合多校区资源。整体性是指管理多校区管理要达到思想观念的真正融合,在对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校区资源整合,如师资力量的配置,以达到整体发展的效果。多校性是指各个校区的发展都有自己特点,在统一体制的管理下,体现各校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格局。

其次,在核心校区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多校区功能合理分配。各校区应该在核心校区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进行教育教学日常工作。核心校区是指在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地理位置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校区,对于其他校区存在着领导的力量。因此,应该在其统一管理下,对各个校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核心校区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进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统一的教学和管理。最后,各校区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功能分区。如核心校区可作为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其他校区在核心校区统一部署下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优势,发展符合自己特点的专业,以达到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发展。

2.明确多校区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和要素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内容较为复杂,一般来看主要包括四大子系统:决策指挥、质量评估、管理调控、信息反馈。各个系统包含着决定该子系统运行的要素。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首先要明确各子系统的职能。决策指挥应该由高校的校领导牵头,由教务处或高教研究与评估所、院系、教研室等熟悉教学规律的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让其成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运行的指挥中枢。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管理调控系统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运行的基本条件,能保证整个系统高效地运行,是由高校的教学职能管理部门组成。质量评估系统是高校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机制,它以发挥评估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为导向,[2]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过程中处于重心,且能以直观的信息反映教学质量。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估模式、评估指标、评估手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十分复杂,在多校区办学模式影响下,评估指标、评估方式等会有所差别。因此,整个系统的调节应该有学校职能部门的经常干预,除此之外,各校区的教学管理者也应该对其进行具体地管理和协调。高校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由于多校区构成方式是不同的,要使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在多校区背景下有效地运行,还应该从高校多校区的特点出发,全面组合多校区大学影响教学的因素,分解教学职能,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多校园区大学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3.创新高校多校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方法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托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教研室活动等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监管。这种模式以基层教学单位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让教学监管落于实处。而多校区办学背景下,这种模式虽然未得到根本变革,但在具体方式上则需要创新。

endprint

首先,实现四级教学检查制度。教学检查是教学监督中重要的环节。包括期中、期末和日常的定期教学检查,还包括不定期教学检查。教学检查的内容大体有教学秩序、教学过程、教学制度落实等。而对于专业课程的检查则更为具体,如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情况。针对多校区办学现状,高校仍然要依托校、院、教研室、学生四级教学管理模式,校级实行定期的宏观性教学检查,院、教研室组织不定期的问题性教学检查,学生则反映日常教学情况。

其次,实行领导干部督察制度。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但要求教师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备课授课,还要求教学督导的督促与指导。教学督导体现了科学管理原则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3]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取以督促教的方式由教学督导组完成教学督察工作。但由于课程众多而督导队伍人数有限,听课制度流于形式,多校区仍存在使督导组成员教学检查成本增大,这种情况下,可实行领导干部督察制度。由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领导干部必须完成听课督课任务,并纳入其工作量之中,促成良好教学秩序的形成。

最后,抓住学生信息员队伍,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有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不完善的评价体系。[4]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从学生群体获取教学信息,学生评教成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反馈不受多校区办学模式的限制。因此,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学监控保障体系的构建重要环节即是抓住学生信息员队伍,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由教务处或教学监控的相关职能部门从课程学习的学生中选取,收集、整理教学信息,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但其身份不公开,以保证信息反映的客观性。另外,学生通过网络形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应该根据各校区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其教学条件对学生评价结果加权取值,全面准确地掌握各校区的教学信息。

参考文献:

[1]牟 蕾,孙 晔,王克勤,朱 珊,赵忠川.多校区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3(10):254.

[2]汪劲松.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途径初探——浅论专业与课程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1):60.

[3]蔡映辉,庄东红.教学督导: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坚[J].汕头大学学报,2003(5):99.

[4]张 燕.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教育探索,2013(3):60.

作者简介:高晓波,(1979—),男,汉,甘肃正宁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监控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基于IEC61850/61970的光伏并网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