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虹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媒体联合民众力量,鼓励民众发声,积极与民众进行互动等方面的阐述来体现民生新闻传媒整合功能,使得表达和沟通民众多元诉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发挥实际效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 整合 公民记者
传媒整合功能作为发展新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被业界视为融合多样选择、多样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加上受众群体的细分和群体本身存在的差异,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民生新闻需要通过传媒整合功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在内容做到三贴近原则,深入民众。在与民众沟通交流时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赋予民众更多个人权利,通过多个渠道获取民意,联动新老媒体,整合新闻资源,让民众从民生新闻中切实找到自己想看的、想要的、想知道的信息。
一、联通“公民记者”,对“民心所向”线下出击
其实在国外的公民新闻网如韩国的Ohmynews,美国的iBrattleboro以及台湾地区的PeoPo为民众权利、利益和诉求的表达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公共领域”,因此一度有许多学者提倡公民新闻在中国大陆能够得到普及。
1、单一公民记者,民生问题难解决
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单纯依靠“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网”不能完全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发布新闻者可能没有充足的新闻专业知识或存在大量主观想法导致报道失实;发布者可能没有新闻从业者的深挖精神;也有人出于商业目的而制造新闻。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现场,只要有目击者在现场且具备基本的叙事能力和能够使用手机这种简易的传播工具就可以进行报道。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是某一事件的亲历者与目击者,他们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其所见所闻,但是对于新闻事实深层次的原因以及意义的挖掘,就需要更加深入的调查。
2、网上网下联动,形成集体合力
民生新闻的媒介整合功能应该致力于平衡社会的各种利益和主张,平衡民众所表达的意见和情绪,平衡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如此“众口难调”的意见、关系和情绪似乎与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网的合作值得尝试,因此民生新闻的报道可以是媒体组织联合公民记者及其所报道的公民新闻网进行互动合作的报道方式,在线上与公民记者互动沟通,线下调查取证共同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通过“众包模式”将网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外包给民众,倡导、组织、帮助民众进行新闻生产,然后以群体的集群效应引发更多民众参与到事件中去。通过这种全民的参与方式,减少新闻信息在传播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阻碍和偏差,同时也让民生新闻报道更加的公正、深刻,从而实现其集聚所有媒介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功能。
二、利用“寻租”,将“麦克风”转交于民
寻租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①。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和A·克鲁格将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而形成的超额收入称为“租金”,而通过权力谋求“租金”的活动,被称作“寻租活动”,俗称“寻租”。②后来,“寻租”一词被广泛延伸到诸多领域,泛指用权力或权利来换取利益的一种交易行为。而民生新闻媒介整合功能就是将民众无法表达,无法实现的话语权转租给媒介,让媒介替他们发声,表达他们的诉求,进而获得权益或利益的满足。
1、通过交流平台,让民众发声
2012 年针对物价和消费话题,网上掀起各种“伤不起”的声音。毒胶囊事件、“皮鞋很忙”、工业明胶、果冻和老酸奶等话题一度受到网民的嘲讽。网民对教育机会公平表达了诸多诉求,如择校、异地高考、户籍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等,在不少中心城市引发争议,有网民批评不合理政策拉大“教育鸿沟”,造成不同阶层固化板结的恶性循环。无论这些话题是好是坏,都是对于民意客观、及时的表达。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为民众的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好的发言场地。“强国论坛”侧重官方的公共领域,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下行政治参与形式,无论网络论坛采用哪种政治参与形式,他们都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舆论空间,扩展了反映民情民意的渠道,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让渡“媒介权力”,满足民众诉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新媒体形态的大量衍生,媒体改变了以往传者本位的信息服务,实现媒介权力的让渡,将选择何种信息的权力交给民众,让民众积极的参与到民生新闻的选择报道中来,充分调动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建立民众意见表达规则,让他们在传播领域享受更多的选择权。民生新应该始终坚守反映民众心聲、维护社会安定的原则。
再者,民生新闻从对民众知情权的满足到对民众话语权的重视,使得民众的普遍问题和呼声通过媒体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就在十八大期间专门在“微议录”一栏针对代表们所讨论的如环保、诚信、中国梦等话题就激发并整合了很多民众意见。还有早年媒体对于孙志刚案件的关注,最后使得国家出台政策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重庆的女孩摔婴事件,受到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关于未成年人的心理以及家庭引导。民生新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让百姓充分掌握发言权,从而赢得社会群体的更多关注。
三、拓展“发声渠道”,把“交谈社会”提上日程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更新和多元,新闻当事人、旁观者、专家学者、机构组织都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多种声音之间却缺乏联系和沟通,因此媒体应该从过去获取新闻信息的生产模式向沟通新闻信息的生产模式转变,用专业的新闻素养与民众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突出民众的声音和意愿,使民生新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成为帮助民众进行认知、判断和决策的贴心参谋者。
民生新闻一方面报道民众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内容,将其传达给政府,使其成为政府体察民情、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窗口;另一方面报道那些关乎民众生活的国家政策的走势及其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并以民生的视角对其进行内涵的解读,使其成为民众了解政府新政策、新思路以及新举措的便捷渠道,从而将党和政府的民生工作重点与民众密切关注的热点相结合。
1、开拓舆论空间,吸引民众关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民生新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在传播观念、价值取向上强调贴近百姓生活, 在表现形态上也注重平民视角、平民参与,不仅是价值观中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也是媒体和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培养、激发受众对媒体的亲切感,打開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多种价值观良性互动的通道,也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吸引力。有时候你会看到民生新闻主持人一边播新闻一边穿插一些观众的来电、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就很好地与民众起到了良好的互动,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也增加了民众的关注兴趣。
2012 年7 月22 日凌晨4 点,《人民日报》在北京暴雨夜发出第一条微博,获得网友十几万转评。人民日报微博一开通即表现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注,而且用公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发布“微评”,用符合网络沟通习惯的用语和符号传递信息,特别是“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自我介绍很好地表明了官方舆论适应时代需要所做的变革。因为“参与”即是加入民间舆论场,“沟通”意味着废除单向输出、接受辩论和商榷,而“记录时代”就是在表达媒体的使命感时不失客观真实的特质。与此同时,人民网、新华社中国网事、新华视点、央视新闻值班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在微博上积极开拓舆论空间。主流媒体的“微博国家队”开始发力,不断爆发舆论正能量,引发网民关注。
2、融合媒介形态,加强受众互动
由于受众细分以及受众文化素质的不同,加之受众本身的个体差异,媒体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利益群体格局,同时也面对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信息需求,因此媒体在与民众进行沟通互动上必须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利用网络技术、网络社交平台及其他新媒体形式引导民众参与到如微访谈、热点事件的评论中来,充分听取来自各个阶层民众的声音,同时在合适的时间对公众当前所关注的民生热点话题、热点事件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民生新闻的良好运作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反馈,这不仅可以检验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还为媒体的下一次传播提供经验和教训。
如南京零距离的官方微博上就开设出了“零距离爆料”和“维权零距离”的话题供民众留言互动,现如今像这样形式的新闻线索的采集已经非常普遍,较之传统的民生新闻的采写和传播已经演变成一种集新闻采编播的新闻合作与共享模式。民生新闻可以通过新闻热线、短信、微博、微信等渠道与当事人进行互动,打造一种平等对话的形式,同时也可以鼓励民众参与到当前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讨论中来。结合当下的热点民生话题,如房价、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邀请专家学者或者评论员以及广大民众在微博或电视热线中一起参与讨论。在民生新闻节目现场有对于微博网友一些观点的讨论,同时也有线下栏目热线以及在场专家和主持人的参与。可以针对民众的意见、建议、问题或者疑惑借助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解读和评论来实时回应民众,在微博上发起话题投票,或就某一方针政策征集民众意见的形式与民众互动,也可以丰富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积极反应民众意见,传达民意,促进交流。□
参考文献
①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②孙国华、龚刚强,《求解权力寻租》[J].《中国报道》,2010(8):62-64
③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88-9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硕士、助教)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