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姝
糜蛋白酶与TDP灯在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中的联合应用
刘 姝
目的 观察糜蛋白酶与TDP灯联合应用于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82例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分组对比。治疗组46例, 清创后, 用切口外敷糜蛋白酶结合TDP灯照射, 从而促进切口愈合;对照组36例应用传统清创换药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更为明显的疗效(P<0.01)。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糜蛋白酶与TDP灯均有抗炎、消肿、促进切口愈合等功效, 两者联合使用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事半功倍。
脂肪液化;腹部手术切口;糜蛋白酶;TDP灯
近年来, 随着肥胖者数量的日渐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愈益多发及高频电刀于妇产科腹部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患者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发生率不断攀升。所谓脂肪液化, 是指在高温、挫伤及血液供应不足等多维因素的诱发下,切口皮下脂肪组织术后出现无菌性坏死, 形成较多淡黄色渗液的现象。脂肪液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切口愈合, 进而使其住院时间延长, 身心痛苦加重, 经济负担增加。如何经济有效应对脂肪液化, 促进手术切口愈合, 实乃当务之急。经过多年临床实践, 本科将糜蛋白酶与TDP灯联合应用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案,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通辽市医院妇产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中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患者82例。年龄28~65岁。其中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者30例、行子宫全切术者33例、行子宫及双侧卵巢切除术者11例、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者6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者2例。将应用糜蛋白酶结合TDP灯治疗的46例作为治疗组;用传统方法治疗的3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应用高频电刀人数、术后切口炎症反应程度及渗出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脂肪液化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有如下表现可诊断为脂肪液化。①多发于术后3~7 d,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渗有黄色液体, 有时可混有积血及脂肪滴, 无异味;②渗液涂片镜检见大量脂肪滴, 连续3次细菌培养, 结果均为无细菌生长;③偶有患者伴低热, 但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均正常, 且无全身感染症状。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从切口针眼处渗液, 皮肤切缘没有裂开。用双手于渗出区两侧挤压, 排除切口内积存的渗液。以TDP灯对准渗出区局部照射30 min, 其距离随温度上升而调整, 以患者皮肤无烧灼感为宜。照射后将2支糜蛋白酶粉剂溶于5 ml生理盐水, 注入渗出的针眼。为利于切口渗液引流, 嘱患者侧卧。②切口皮缘裂开。拆除液化层缝线, 清创切口, 双手四指置裂开切口两侧, 手指与切口间的距离视液化层深度而定, 从切口远处逐步挤压至切口边缘, 挤净渗出液, 以无菌盐水棉球擦洗裂开切口, 再以无菌干棉球吸干切口内液体, 用TDP灯照射裂开切口30 min, 其距离根据患者无烧灼感而调整。照射后再次挤净渗出液, 将糜蛋白酶粉剂3~10支撒入切口内。对齐切口边缘用蝶形胶布拉紧、固定,敷盖8层无菌纱布。非换药时间, 可揭开纱布, TDP灯照射,无需拆除蝶形胶布。TDP灯切口照射2次/d。嘱患者侧卧。换药间隔时间根据创面渗出情况而定。渗出少, 间隔时间长;渗出多, 间隔时间可适当缩短。
对照组:拆除液化区域的缝线, 用无菌盐水棉球擦洗液化切口, 清创切口, 挤出渗液, 内置无菌胶皮片引流, 当切口创面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时用蝶形胶布拉紧、固定, 视创面渗出情况换药, 直至切口愈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对照组患者有4例因切口愈合差而行Ⅱ期缝合, 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治疗组有效率达100%, 对照组有效率达88.9%, 治疗组较对照组成效显著(χ2= 11.65, P<0.01)。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从有渗出液起)为3~8 d, 平均(5.6±1.4) d, 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5~22 d, 平均(13.2±2.5) d。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70, P<0.05)。
经腹手术是妇产科最常用的手术途径, 而腹部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却给手术的良好结局蒙上阴影。然而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结合参考文献和临床经验,分析认为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之动因可能包括如下几点。①脂肪液化多见于患有肥胖症、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癌症以及妊娠时腹壁组织水肿的患者, 其原因可能是皮下脂肪组织血运差、营养不良导致缺血。②手术中大面积钳夹结扎、机械刺激、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导致皮下脂肪局部血运破坏, 进而造成脂肪组织氧化分解[1]。③缝合技术欠佳、打结时损伤脂肪细胞、缝线拉的过紧、皮下留有死腔等均影响切口血运, 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 进而导致脂肪组织液化[2]。④高频电刀应用过当。高频电刀的作用方式分电切和电凝两种。前者是通过电流产生高温, 使组织细胞瞬间汽化, 从而达到分离组织的目的;后者则以间断正弦波的高电压低电流通过组织细胞, 使其有冷却过程, 避免细胞汽化,使组织干燥凝固形成焦痂以达到止血效果[3]。然而皮下脂肪在高频电刀长时间接触及反复大功率灼烧的情况下会发生变性, 其内的毛细血管会出现栓塞现象, 进而形成脂肪液化[4]。
注射用的糜蛋白酶提取于牛或猪的胰腺, 其主要成分是α-糜蛋白酶, 又称胰凝乳蛋白酶。性状为白色冻干粉末状物, 无味、易溶于水。作用是消化溶解脓汁、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清洁切口创面;减少组织水肿, 促使无菌性炎症消退,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加快切口愈合[5]。
TDP灯是一种远红外线治疗仪。其作用机理:①常规的热辐射作用, 使血管扩张, 增强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组织细胞吞噬功能, 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 同时切口表面高温, 不利于细菌生长, 促进切口愈合。②TDP灯发出的光量子能量被组织细胞吸收、传递、转化和利用, 产生生物效应,进而调整人体内微量元素状态、离子浓度, 促进生物的信息传递, 修复人体病变, 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总之, TDP灯产生的远红外线与糜蛋白酶均具有高效的消炎、消肿及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理疗科、眼科及呼吸科等, 但都是单独使用。本研究将两者联合应用, 结果显示, 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功效显著, 大大减少切口愈合不良、Ⅱ期缝合的几率, 缩短了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 加之两者成本低廉, 减轻切口脂肪液化给患者带来的身体、精神及经济上的沉重负担。由此可见, 糜蛋白酶与TDP灯联合应用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经济实用, 同时减少医患纠纷, 增加病床周转率,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李全红.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13(22):102.
[2] 曾智勇.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引流的应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3(10): 798.
[3] 吕艳芳.高频电刀与妇科开腹手术.中国厂矿医学, 2005, 18(2): 138-139.
[4] 纪伟光, 吴达志, 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2, 17( 6):1199-1202.
[5] 吴梧桐, 袁勤生, 徐寒梅.酶类药物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389-390.
2014-03-20]
028000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