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伟 李 克 赵玉红 马立新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滨州 256603)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栓子脱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因本病为急性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病后常可导致机体出现炎症性反应,导致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且目前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越大其血液中hs-CRP、IL-6等炎性介质的含量越高。因此,检验hs-CRP、IL-6等炎性介质对于评价本病的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2〕。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改善脑代谢为主,但是治疗方法却存在差异,且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也并不相同。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及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52~71岁,平均(66.24±6.24)岁;就诊时间2~5 h,平均(3.52±1.14)h;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31例,冠心病28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26例;梗死体积9~43 ml,平均(24.35±7.68)ml。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50~73岁,平均(67.67±7.55)岁;就诊时间1.5~6 h,平均(3.88±1.47)h;合并高血压37例,糖尿病30例,冠心病27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28例;梗死体积10~46 ml,平均(25.19±8.09)ml。
1.2入选标准〔3〕(1)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颅脑MR检查可明确病灶;(2)除外6个月内曾患脑卒中者;(3)除外严重肝功能、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有出血倾向及在本次患病过程中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5)全身出血性疾病患者及过敏体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除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及存在精神系统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1次/d口服,辛伐他汀10 mg 1次/d睡前口服,胞磷胆碱0.5 g加入0.9%氯化钠250 ml 1次/d静点,奥扎格雷80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l 1次/d静点,同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同时予血栓通0.3 g加入0.9%氯化钠250 ml 1次/d静点治疗。静点药物均连续应用14 d。
1.3.2观察组 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同时给予血栓通0.3 g加入0.9%氯化钠250 ml 1次/d静点及纤溶酶200 U加入0.9%氯化钠250 ml 1次/d静点治疗。
1.4观察指标 (1)梗死体积:患者于入院72 h后再次行头CT检查,并计算脑梗死体积。(2)hs-CRP及IL-6:患者入院及接受治疗14 d后抽取空腹肘静脉血,hs-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IL-6应用免疫吸附法测定。
1.5疗效评价 参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患者的评分不小于90%;显著进步:评分46%~89%;进步:评分18%~45%;无效:评分<18%;恶化:评分增加18%。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
2.1梗死体积与hs-CRP及IL-6含量分析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体积〔(26.75±9.91)ml〕与hs-CRP含量〔(13.82±3.69)mg/L〕及IL-6含量〔(185.93±9.04)pg/ml〕均呈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r=0.695,P=0.000;r=0.603,P=0.000)。
2.2治疗前后hs-CRP及IL-6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含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hs-CRP及IL-6含量比较
2.3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8%;基本痊愈37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2例,无效1例)高于对照组(86.00%,基本痊愈27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例,无效5例,恶化2例,χ2=4.89,P<0.05)。
急性脑梗死因发病时间较短,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范围相对较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域周围的半暗带,减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面积,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4〕。早期的溶栓治疗可在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初期将血栓溶解,达到使梗死的脑血管再通的目的〔5〕。但是因溶栓治疗有着严格的时间窗,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可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溶栓治疗的使用范围有限,临床并未广泛应用。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及改善脑代谢等联合治疗,其目的为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供血,保证梗死区域周围缺血但未死亡的半暗带的血液供应,达到保护该区域功能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该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6〕。
hs-CRP可因体内的应激反应而大量产生于肝细胞,并分泌入血液。hs-CRP在血液中含量上升后,可激活体内的补体系统,使血管内皮中单核细胞含量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7〕。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因患者脑组织存在急性的缺血坏死,导致hs-CRP在血中含量显著升高;hs-CRP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导致脑梗死病情恶化,因而其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IL-6属糖蛋白的一种,主要由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产生,属免疫细胞因子之一;同时,IL-6也是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体内含量的上升可严重影响血液中的凝血系统,促进凝血的发生,从而使脑梗死病情进一步加重〔8〕。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可受到急性脑梗死的严重影响,导致IL-6被大量释放入血,也可间接加重脑梗死病情〔9〕。本结果提示hs-CRP和IL-6均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联合应用血栓通及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较单独应用血栓通更优,其原因与血栓通及纤溶酶的药物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联系。
血栓通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中药学中三七属活血化瘀类中药,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及祛瘀止血作用。中药三七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可有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可明显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10〕。同时,本药还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作用。纤溶酶提取自蝮蛇的蛇毒,为蛇毒的蛋白水解产物,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的血栓,起到分解血栓中纤维蛋白的作用,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的72 h内应用均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药联合应用,血栓通可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张血管的作用,纤溶酶可起到促进纤溶的作用,在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两方面均可发挥作用,改善脑循环的作用更优,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11〕。
4 参考文献
1徐钏铭,华为民,徐献群.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研究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429.
2李海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9;38(12):1522-3.
3郑 涛.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内科,2013;8(1):19-20,30.
4樊淑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4):50-2.
5杜春平,张兰霞.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783-4.
6赵芝宝.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107-8.
7Wang X,Demirtas H.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 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 analysis〔J〕.Lancet,2007;369(9576):1876-82.
8陈锡阳,王安伟,魏有东,等.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33):128-9.
9付会增.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8):129-30.
10廉 霞,廉超玲,范渡胜.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51-3.
11刘 颖,朱海燕,晏 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37-8.